用思考抵抗狂熱,用愛擁抱日常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昨晚,六集紀錄片《陌生人——柴靜對話聖戰分子》連載完畢,每集看完令人心生敬佩又心有戚戚。柴靜在2017年離開北京,舉家搬到巴塞羅那生活,打算結束自己20年的記者生涯。一天傍晚,她在家做晚飯,窗外忽然傳來槍聲,沒過多久,一架直升機飛過屋頂。她意識到,恐襲發生了,她一手把聞聲走出陽台的女兒抱回屋內,而她的丈夫此時在回家路上,遲遲沒到家,幸好是因為恐襲發生後封了路,要繞道才晚了點到家。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Sir. 春風燒

「我接觸過暴力型的精神病患,這三個人都不是這個類型。他們沒有幻聽幻覺,沒有人說腦子裡有人下令讓他們殺人。狂熱者是對一個抽象的目標執迷,他們來自不同國家,說不同語言,但都自稱薩拉菲主義者,談論的是同一個被宗教概念包裹的政治目標,那就是要在全世界實施字面主義的伊斯蘭教法……人們認為恐怖分子是瘋子,但是從我的採訪感覺來看,他們不是精神病學意義上的瘋狂,殺人是推理的結果。人類立法者是假神,宗教成了政治,暴力就成了表達虔誠的最高方式。地獄天堂作為獎懲制度,殺人自毀就成了功利計算,一旦進入他們的邏輯軌道完全封閉,就像我女兒的玩具小馬,一旦打開開關就按照設定路線走,它絕不拐彎,僵直向前走到牆邊,碰墻也不停下來,兩眼直瞪,不斷地抬起腿,踢在牆上。因為它看不到障礙,也不承認牆的存在。」

——柴靜《陌生人》第二集《絕路》

昨晚,六集紀錄片《陌生人——柴靜對話聖戰分子》連載完畢,每集看完令人心生敬佩又心有戚戚。柴靜在2017年離開北京,舉家搬到巴塞羅那生活,打算結束自己20年的記者生涯。一天傍晚,她在家做晚飯,窗外忽然傳來槍聲,沒過多久,一架直升機飛過屋頂。她意識到,恐襲發生了,她一手把聞聲走出陽台的女兒抱回屋內,而她的丈夫此時在回家路上,遲遲沒到家,幸好是因為恐襲發生後封了路,要繞道才晚了點到家。原來,聖戰分子駕駛一輛貨車闖入步行街,瘋狂撞擊逃避的人群。開到蘭布拉的中心米羅馬賽克(畫著巴塞羅那心臟的標誌)上,車才停下,而停車的原因,是捲入車底盤的人太多,車開不動了。幾個小時後,凌晨一點,離巴塞羅那100公里外的小鎮坎布里,又有一輛汽車衝入人群,五個人從車裡鑽出來,他們身上綁著爆炸物,用刀子和斧頭殺害了一名女性,並刺傷了五個平民和一名警察。

在策動本次襲擊的組織裡,1/3的人收入良好,1/3的人有犯罪記錄,有高中生和未成年人,還有西班牙本地的皈依者。我們很容易理解有暴力傾向或收入偏低的人會參與其中,可是,為甚麼被吸引進這個群體裡的,還有工作穩定的人、家庭富裕的人、父母雙全的人、名校在讀的人、無犯罪史的人?為甚麼他們進入了這個群體之後,就像感染了某種病毒,所有人都只剩下一張殘暴而狂熱的臉?

柴靜決定重新撿起記者的身分,自資自製一部紀錄片談論恐怖主義。「不要沉默,談論它。恐怖要靠神秘才能夠維持;曝光它,它將會失去所有的控制力,從空中塌落。」柴靜如此說道。

柴靜採訪了三名前聖戰分子(或者說,前薩拉菲主義者)、部分學者以及受害者家屬。放諸全球,採訪聖戰分子並不算得甚麼新鮮事,但就中文世界而言,意義非凡。加之,柴靜以女性身分涉足薩拉菲主義的議題,本身就是一場勇敢的冒險。聖戰分子一面支配、淩虐、出售女性,用暴力壓抑和掩蓋自己的慾望,但另一面又幻想死後能上天堂,坐擁七十二名對他們又愛慕又崇拜的處女。前伊斯蘭激進傳教士法里德・本耶圖與柴靜有這麼一段對話:

「男人天生總被女人吸引,女人天生就想勾引男人,因此女人是低一等的造物,是撒旦用來轉移人們對宗教注意力的最好的工具。女人最好的位置就是家,待在家裡,照顧孩子,前提是你還得交一些賦稅。」

「如果我拒絕賦稅會如何?你會把我殺掉嗎?」

「很不幸,會的。那個時候的我,不可能把你當人看。從神學上說,你這個種類是不存在的。」

「那你把自己視作人類了嗎?」

「我是最好的那種人類。」

柴靜白眼。

古蘭經聖訓確有記載,給上天堂的人最小的獎賞,是一座有著八萬名奴隸和七十二名處女的住所,雖然很多穆斯林學者認為這只是一個寓言,而且對此可以有很多種解讀。「但對聖戰者來說,沒有神話,一切從字面理解。」柴靜說。

「字面主義」是薩拉菲主義者的行動指南,你只需要一根筋地遵照聖訓的字面意思執行,不准提問、不許質疑、不聽不看異教徒的說法和書籍,甚至不用考慮聖訓寫作時的歷史背景。他們反對理性,理由是人的理性和推理有可能犯錯,而神的旨意完美準確——由此引申:人類創立法律和社會制度是妄想自詡為神,是一種瀆神行為,因而被上帝選中的他們就要用暴力懲罰這些遵守世俗法律的人,直到他們臣服為止。本耶圖說:「古蘭經聖訓和伊斯蘭教法只能從字面上刻板執行,任何人類解讀都違背『認主獨一』(Tawhid),是想要淩駕于真主之上,就是Shirk(偶像崇拜),必下地獄。」

本耶圖有個學生叫謝里夫・庫阿奇,他是2015年法國巴黎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兇徒之一,他自稱薩拉菲主義者。「薩拉菲」的本意是虔誠的先輩,只承認先知與前三代聖門弟子,自認是真正的穆斯林,所以他們從穿著到生活方式,都要回到一千多年前,對一切行為分成「許可」和「禁止」兩個部分,音樂、酒精和男女混合都讓人遠離真主、導向Shirk——崇拜足球明星是Shirk,拍照和雕塑也是Shirk,因為人想要創造形象,就是把自己當神。Shirk無所不在,必須活在對它的恐懼中。總而言之,你的人生裡,崇拜對象只能有一個,那就是真主。

伊斯蘭教法有「Hudud」的說法,意思是上帝規定的界限——偷竊者要砍手,有婚外性行為者受石刑,搶劫者釘十字架,等等。任何不從字面意義上遵從伊斯蘭教法的人都可以視為罪犯,而違反真主意願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罪犯,殺死他們是理所應當的。柴靜說:「千年以來,Hudud沒有被普遍地使用過,但是聖戰者正是把它當成意識形態的純潔性象徵,必須從字面上執行。而一旦追求所謂的絕對純潔,離恐怖就不遠了。」

然而,他們真的能做一名「純潔」的教徒嗎?本耶圖對著鏡頭坦承他從來做不到。正如字面主義一樣流於表面,他們的「純潔」也只是一場公開表演。柴靜指出,尼泊爾的襲擊者一邊造炸藥一邊找妓女,謝里夫・庫阿奇的電腦中有戀童的照片,911劫機者在襲擊之前去看大腿舞,而本拉登住所裡也發現了大量的色情文檔。為甚麼狂熱的原教旨主義者會做與自己宣稱的信條完全相悖的事,結果連最基本的戒律都守不住?因為他們要的根本不是虔誠,只是要表演虔誠和表達虔誠,表面嚴肅,實則放蕩。自欺欺人的「絕對純潔」便於他們執行家法時獲取某種合法性、正當性,甚至是神性,掩耳盜鈴以自洽。忠誠?不過是一種膚淺的姿態罷了。

薩拉菲有三個派別:進修派是從社會底層推廣,政治派則通過政治方式來推行,而聖戰派是要用暴力強迫別人接受這個目標。聖戰分子中,一部分人負責膚淺地解讀經文字面意思,就以神之名傳播教條,另一部分人則負責發動襲擊,把傳教士灌輸的未經審視的教條毫不動搖地付諸實行。謝里夫在襲擊之後大聲喊道:「我沒有殺人,我們是先知的守護者。」對他們來說,他們面前的不是人,而不過是通往目標的障礙,殺掉他們就是解放他們,而如果自己戰死了,就能上天堂。古蘭經說,不允許無辜虧害殺人;古蘭經又說,你們不要自殺,安拉(Allah)確是憐恤你們的。——顯然他們都置若罔聞,不太感興趣。

他們一只眼睛回望過去,追溯原教旨、從字面意義上執行教法,另一只眼睛前瞻未來,期待上天堂後坐擁數之不盡的處女和奴隸,卻沒有一個視角留給「當下」,他們對現實視而不見,或者說,他們逃避現實。柴靜在一個恐怖襲擊遺留的廢墟裡找到信的殘片,發現恐怖分子把敵人稱為十字軍罪人、不義者、腐化者,署名是安達盧西亞土地上的士兵。她發問:「十字軍是基督教的軍隊在14世紀早已消失,而穆斯林統治安達盧西亞是八百年前的事情,他們到底生活在甚麼時空?在與誰為敵?」

極端主義創造了抽象的敵人和時空,壓制信徒的感受和懷疑,讓他們去攻擊具體的人,但這些被壓製的東西是可以被喚醒的。前聖戰者曼瓦爾・阿里在這十五年來,讀了許多以前被他稱為「異教徒所寫的書」,這讓他遠離了肯定和單一,轉而擁抱懷疑和多元。他說:「先知說,知識雖遠在中國,亦往求之。知識可以來自任何人,印度教、錫克教、世俗者、穆斯林、非穆斯林、砍繆尼斯特、餿席嘔李斯特,誰在乎知識來自哪裡?你會變得不那麼淺薄,思想更開放,視野更開闊,會更加感激你是誰——我是一個人(human being),我是他們的一部分。因此,我勸說人們放棄對任何理念的強烈依戀,無論是宗教還是政治。如果15年前你跟我對話,我對伊斯蘭教充滿信心,我知道它意味著甚麼,一個永恆的、無與倫比的、超過任何形式人類關係的——那就是安拉,你的主和我的主。看了十五年雜書以後,我學得更多、讀得更多、聽得更多,現在你再問我事情,我會說我不知道。這就是自由。」

曼瓦爾說,要防禦他這樣的招募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們從童年起學會提問。他說:「神是甚麼?為甚麼神必須存在?這種問題並沒有冒犯誰,一切都應該拿到桌面上來討論,你可以去學校跟十五六歲的孩子說:『在伊斯蘭教中有一種說法,說穆斯林應該用石頭砸死通姦者,你怎麼看?』所以這無關伊斯蘭教說甚麼或學者怎麼說,你要做的就是問人們怎麼想,如果你連這都做不到,他們怎麼能知道如何與自己的良心、和人類價值觀聯繫起來……它們不是禁忌,從來沒有禁忌,也不應該是禁忌。」

本耶圖在監獄中考取了國家護士文憑,進入護理學院。當他第一次為陌生女性病人做心電圖時想過逃避,但他知道面對抉擇的人生時刻到了。他細心地幫助病人吃飯、走路、換護具,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為他人提供了幫助,舊信仰自此坍塌。他第一次感受到親近具體的個人、遠離抽象的宏大敘事,是這種感覺。他說:「過去我堅持一種意識形態、打擊腐敗、在地球上建立公正的秩序,到頭來只給人帶來死亡,而在那裡通過小事。」而在被柴靜問到是否覺得自己背叛了宗教時,他說:「沒有。我現在沒有背叛我的宗教,而當我是聖戰者的時候才是背叛了我的宗教。」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解釋啟蒙為何物時說,啟蒙就是「Dare to know」(敢於知道)。筆者想,用常識、理性和人道主義對抗狂熱,在求知和接觸個體認識自我以及周圍的一切,以此抵抗各式各樣的蒙昧和狹隘,是文明世界中每個個體的責任。

在紀錄片的尾聲,柴靜這樣評價受訪的三個前聖戰分子:「他們思想的真正轉變,不是找到了真理,而是不再尋找終極真理;不是找到了一個答案,而是不再需要一個單一的答案;不是找到了一個身分,而是擁有一個永遠開放、不斷更新的身分。人類的身分建立在一個故事上,恐怖主義的招募要靠講故事,而這些脫身而出的人,可以成為有力的反敘事者。」

Individual(個體)的詞根來源於「divide」(切分)。古蘭經說:「神切分人類,是為了讓他們相互認識。」而不是相互仇恨和屠殺,不盲從權威、不把狹隘的刻板解讀強加於人。如果一個個體可以學會在全景中獨立思考,關注目下的每個生活小日常,戳破宏大敘事的粉紅泡沫,避免活在別人篡改和粉飾過的過去和虛幻的未來,也許可以稱得上為人類福祉作出丁點貢獻了吧。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