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坂幸太郎---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可解的謎團
最近看了伊坂幸太郎的推理小說[孩子們]。雖然說是推理小說,但是伊坂幸太郎的推理劇和一般的推理小說非常不相同,與其說是以懸疑燒腦為賣點,不如說是其[充滿幽默感的生活哲學]。
這是我讀的伊坂幸太郎的第一本小說,[孩子們] 裡有許多個性鮮明有趣的人物,也有明快曲折的情節,以閱讀來說是讀起來樂趣性很高的作品。這一本書由五個短篇故事構成,每一個故事的時空背景都不同,但都圍繞著幾個中心人物展開各自的劇情。大學生的陣內和鴨居遇到了銀行搶案,以此為契機他們認識了同為人質的永瀨。永瀨是小說裡面最低調卻最具主角氣質的腳色,他的眼睛全盲,但是卻能看穿許多明眼人忽略的細節,在所有人之前察覺事件的真相,原來搶匪並不是搶匪,人質也不是人質,搶劫案只是為了掩飾事實的鬧劇。
另一個故事裡,永瀨和失戀的陣內,在車站前的廣場被捲入犯罪現場。自戀的陣內還以為世界的運轉因為他的失戀而停止,但周圍看似偶然的日常,其實是一個精心布置的場景,舞台上的演員也是舞台下的觀眾。
下一個故事。時間跳到陣內三十出頭,已經成為一個少年調查官。三十幾歲的陣內完全沒有改變,還是那個我行我素,不把任何規則放在眼裡的莽撞傢伙,但是這樣的人,做為一個少年調查官卻像是他的天職,他總是能看穿那些非行少年們行為背後真正的動機,然後以完全無法預料的方法給予少年所需要的幫助。
陣內缺乏社會常識、自以為是,像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但是卻能毫無阻礙地與孩子們對話。這讓我想到青少年輔導的工作,如果是要將一個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孩子,塑造成可以預期的大人,這樣的工作就毫無意義可言。
少年調查官所接觸的孩子,都是[溢出了社會規範框架]的孩子,調查官的工作,與其說是要將他們塞回這些框架中,不如說是一個保護機制,不讓他們太快掉進法律這個冷冰冰毫無溫情的體制裡。少年法是一個保護網,先攔住那些不小心失足的孩子,還有機會回到正常的軌道中。
我想起大學時少年法的老師,也像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雖然是一個禿頭的中年老頭(失禮了),但是卻帶著幼稚、羞怯的氣質,言行舉止都超乎常軌,就像故事裡的陣內。
中年老頭要求所有學生都要讀漫畫[家栽之人]。[家栽之人]是以日本的家庭裁判所為背景,簡稱應該是[家裁],但漫畫卻把裁判的裁改成栽培的栽。家庭不是冷冰冰的裁判(審判)進入的地方,相反的,家庭應該是孩子可以成長茁壯的地方,如何讓家庭健康,成為一個孩子適宜成長的環境,才是家庭裁判所真正的存在目的。
在伊坂幸太郎的[孩子們]書裡,也有著類似的邏輯 : 只要家庭、父母是健全健康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就能夠是健全健康的。
但是這樣的邏輯,是將孩子當作毫無個性、完全被環境決定的存在。即使[孩子]這個概念,似乎是[被產生]、[被養育]、[被教養],這樣的[被動]的對象,但是他們仍是完全具有自主權的個體,並且也有著父母完全無法干涉,也無法介入的個性特質。這更接近於我對於[孩子]的看法。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的時候,就不屬於父母,也不屬於這個世界。每一個個體對他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可解的謎]。那些自以為了解,和自以為可以將孩子當作研究對象,歸類於一個又一個案例的想法,不過是出於一種自大又不切實際的控制慾。
我其實不喜歡伊坂幸太郎小說的風格,但是卻欣賞他處理[謎團]的方式。在他的故事裡,對一個人來說是不可解的謎,對於另外一個人來說卻是理所當然的事實。看似謎團的事物,只是觀看的角度不同。簡單的來說:我們覺得是謎,並非事物的本質是謎,只是我們還不明白而已。
當孩子與成年人之間衝突產生的時候,很容易就被貼上[問題]的標籤。這是因為權力在成年人的手中,成年人可以輕易地將對其不利的特質貼上負面標籤,並要求其改正。
陣內這個角色是企圖打破框架的存在,即使在別人的眼中,他全身上下都是[偏差行為],但是他卻未曾從他人所根據的那個社會規範的眼光來衡量自己。對他來說,他就是自己,沒有標準可以衡量他為好,也沒有標準可以衡量他為壞。
因為是根本不具這種社會規範眼光的陣內,所以他看孩子們的眼光,也完全沒有這種好壞的評價。他不期待一個天真無邪的理想孩子的形象,也不因為他們違背了大人們的期待就認為他們有哪裡不對。這些孩子有時做出愚蠢的行徑,冒犯了大人的價值觀,但是卻沒有人有權柄可以從本質上去定義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半成品],[還有成長空間]的緣故,是因為我們對孩子有一種更大的期待,那是期待他們會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不是我們所創造、所形塑的,而是那個被放在他們生命裡面的神秘計畫,那個我們無法了解的謎團,能夠不被大人們的無知所破壞。
我常常想,如果大人們都能放下自己眼中的框架,尊重孩子身上與眾不同的地方,不自以為是的評價,而將其視為[不可解的謎團],以一種好奇與探索的態度去對待他、去聽他說話,那該有多好呢 ? 這是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心裡的想法。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人,我才知道這有多麼不容易。大人不像孩子,被允許對很多事無知,也沒有那麼多犯錯的機會,最後只好裝模作樣地假裝自己無所不知。可是大人其實也還是孩子,在生命的終點之前,或許都算是[未完成品],還會犯很多的錯,也還是會不知所措。
聖經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人把孩子帶到耶穌面前,希望耶穌為他們禱告祝福,耶穌的學生制止他們,那意思可能是:[你不知道我們老師很忙嗎?他每天要花多少時間講道和醫治病人,哪有時間跟小孩子鬼混?]但是耶穌卻對他的學生生氣,他說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因為在天國裡正是這樣的人。我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成小孩子的樣子,就不能進天國。] 什麼?耶穌你是說,不管我們做了多少好事,如何讓自己的屬靈生命成熟,竟然還比不上這些小屁孩嗎?很多人在讀到這段聖經時,都拼命猜測耶穌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裝可愛就可以討神的喜歡?
也許耶穌是在對我們說,我們其實都是小孩子,只是自以為長大了而已,我們自以為的成熟,其實都還幼稚的很 (那些裝成熟的舉動還讓自己顯得更幼稚一點)。我們如果接受了這個世界上[成熟]的標準,最多就是努力符合社會規範,眾人都覺得好的樣子,我們會忘記自己真正的樣子,其實還是一個還不完全,許多事情都不知道的孩子。
比起當一個假裝什麼都知道的大人,我時時提醒自己,我還是一個很多事情都不知道的孩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