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香港前途考古札記

盯著鏡子的呆子
·
·
IPFS
·

在 medium 上有一位作者名為「香港前途考古札記」,裏面從 1960 年代開始整理一些香港歷史資料,很推薦。


# 美心集團

其中也有看到近日在風口浪尖的美心集團長女伍淑清,美心集團的店鋪在 2019 年 10 月受到了激進示威者的破壞。在 2019 年 11 月初,美心集團長女伍淑清接受環球時報的訪問,稱「已失去兩代年人,不再浪費時間溝通」,引來廣泛的批評。

而 香港前途考古札記 則整理了一些美心集團的歷史資料,如當年美心集團如何幫助中國利用香港地位突破美國封鎖,打造繁榮美景:突破美國封鎖,港商訂先進機器轉送北京,也如這篇 人物系列:合資企業第一人,政協常委促學生認識國情


# 不解放香港的原因

中共為甚麼當年不解放香港,香港戰略地位:外匯中心、情報中心


# 港大學宛的「文風」

作者收錄了香港大學學生會媒體「學宛」兩期的「文風不同」,分別是「民族論爭史前史:港大生北上獲尊貴禮遇」,和「六七暴動與香港前途:港大生談反共歷史常識」。

這其實是 1970 年代香港大學生幾個「流派」的政見不同,其中不乏現在香港社會的知名人物,見「1970年代香港學生運動」。

如國粹派就有程翔石鏡泉梁綿松。社會派有張炳良。自由派有何俊仁。同是國粹派,石鏡泉後來成為經濟日報執行董長,程翔在六四後辭職文滙報,後來曾因間諜罪被捕。



# 金庸對香港前途的看法

作者整理了一些金庸查良鏞先生關於香港前途的看法,[文獻] 查良鏞(1984)《香港的前途》選粹

金庸先生和香港基本法的定下有一定影響,見「雙查方案」。

金庸先生的另一個身份是到今天還有不少公信力的「明報」的創辦人。


# 當年 30 多歲的年輕人和中央領導人「聊」基本法

匯點成立了工作小組,由港大法律系張玉堂、陳文敏、陳弘毅等共同草擬基本法大綱。同年5月,匯點代表團帶著這成果拜訪港澳辦秘書長魯平。匯點認為香港只按中國憲法31條成立特區,相比憲法賦與民族自治區的權利,港人保障遠遠不及,由此主張中共明文修憲,基本法則分三階段立法。

其中的張玉堂、陳文敏、陳弘毅現今已是受人尊重法律界人仕,但當年都只是 30 歲出頭的年輕人而已,他們「希望」能影響中共。

事隔多年,有昔日匯點代表團成員憶述,他們得見京官多少源於起初表態撐中共接收,至於所謂影響中共,則僅是幻想。

立場新聞有一篇

這班三十出頭,沒太多社會地位的香港年輕人,竟然可以帶著自己草擬的基本法,獲得魯平等人接見…笑容滿臉的他們當時堅信,是次北上與中方「溝通」會是大好機會,用自己的微小力量影響中國,從而左右香港的未來。可是經過七天的訪京之旅後,杜耀明開始改變了想法。
「他當你是上賓是因為歷史有功,但他不會聽你意見,好像銅牆鐵壁一樣。」當年正職是《信報》記者的他,全程負責替匯點記錄討論內容。因此對於中方的態度,他自問一清二楚。
他認為,魯平等人即使接見匯點這班人,其實也不代表什麼。「其實北京邊會尊重你呀!多餘啦,魯平揸住我們本草擬基本法揈下揈下,態度好差架。」他心裡有氣。「根本睇你唔起,但entertain你,因為你叫做第一批人支持回歸。」也就僅此而已…但匯點裡像杜耀明那樣先知先覺的人,只是少數。其他人,例如後來也有參與訪京交流的李華明,依然對與中共溝通,頗有憧憬。

30 多年後,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在 2019 年的逃犯條例上,希望「港人港審」。同是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則這樣認為

他引用歷史文獻和回歸前立法局審議《逃犯條例》的文件,指條例是刻意不適用於中國,當時保安局官員亦承諾會與中國就移交逃犯商討另一協議。他又指出,現時不少方案可以解決台灣殺人案,例如以現有的立法會附屬法例方式移交陳同佳。他認為陳同佳十月才刑滿出獄,加上立法會可透過保密方式,快速審議有關附屬法例,同時以臨時拘捕令確保陳同佳不會潛逃,相信有足夠時間解決問題。



# 六四事件後香港的人心惶惶

1989 年六四事件後,人民日報指香港支聯會在搞港獨,後六四香港:被斥顛覆中央,支聯會稱無意反共

這篇以「艾中」署名的文章,指其中一位立法局議員在北京學運發生時立即號召香港人推翻中央政府,最近又在美國的國會人權委員會上呼籲美國經濟制裁中國,希望可以推翻北京恐怖政權,並且鼓吹香港獨立。他和另一位立法局議員擔任正副主席的支聯會,一成立就公開標榜要推翻目前北京政權,號召解放軍掉轉槍頭,後來支聯會更付諸行動,派人帶金錢物資去北京,支援及參與北京非法組織,策劃反革命暴亂。在天安門事件後,又協助策劃內地通緝犯偷渡來香港,然後再去外國,甚至有成員聲言為內地反革命暴亂份子輸送武器和彈藥。

人民日報指司徒華、李柱銘是顛覆中央政權,甚至要港獨。但另一邊,支聯會內部有聲音指李柱銘不夠反共,後六四香港:學界與民主派分道揚鑣

1990年《基本法》拍板,本地民主派轉攻九一直選建制路,部分社運組織和學界代表不滿支聯會領導層裡同屬港同盟人士為利益對民運立場搖擺,不再「打倒鄧李楊」,遂與民主派各走各路。

前社民連主席陶君行當年也是支聯會成員,在當年說「會跟中國人民共赴國難」

曾經參與支持北京學運的學聯,則在事前表明不會參與爭取英國居留權。陶君行(學聯秘書長):「同學反省時覺得經過支援民運,強烈地提出是中華民族一份子,會跟中國人民共赴國難。但不過十多天,就提出另一方向,坦克車快到,為安全棄港自保,這急轉我們不太接受到。集體行動去爭取會帶來集體希望,人人認為要移民的心態強烈,但明顯不行時,就會帶來集體失望,對香港日後建設無甚作用。」

若果按現今 2019 年「新常態」的香港看 2019 年的陶君行,陶君行可能也是「港獨」「反華」。


# 曾要聯合國托管港澳的賭王何鴻燊

六四事件後,商界曾向北京建議「租港」,過渡期最後抵抗:商界百億租港大計,間接導致許家屯下台

但比商界給錢「租港」更激進的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一個想法,就是聯合國托管港澳。人物系列:化解六四危機,賭王倡聯合國託管港澳100年

六四屠殺波及港澳經濟,商界罕有出面以商業方式提解決方案,企圖迴避政治矛盾同時保障區隔現狀。賭王何鴻燊曾建議主權移交後聯合國在港澳建總部,並託管兩地100年,令香港變亞洲瑞士城邦,建議獲政商界支持,好些人拍心口出面遊說,結果無疾而終。

這種聯合國的托管想法原來不止在「較激進」的社運人仕上有,在商界也有。


很有趣的是,當年經濟日報登了一則這樣的廣告,見「過渡期最後抵抗:驚覺中共始終殘暴,各種前途方案重現


在這未來的八年,香港人真要站起來,團結為中國,香港,自己的命運爭取自治,獨立,作為民主抗暴的基地 — 一個不自私,愛國,愛香港的實事求是的決定!因為我們是沒有選擇的餘地了! (1989年6月7日《經濟日報》廣告)

裏面把獨立和愛國放在了一起...


# 歌手譚詠麟

然後是明報在 1989 年對歌手譚詠麟的訪問︰

阿倫坦言,他一向對政治冷感…「那時根本不知什麼叫『爭取民主、自由』,不過,我住的地方,一定要經過新華社那條路…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新華社門外食請願…開始注意此事。」阿倫曾到過新華社探望絕食學生,而且,更與他們合唱「傲骨」…第一次「民主運動」大遊行,阿倫未有參加,但在晚上,他又到新華社門前探望學生…
問阿倫,中國與英國既然簽下「中英協議」…贊不贊成這個協議由聯合國負責監管執行。阿倫甚贊成:「有一個中立機構監管,當然是好事,也可以安定港人的心。」…
阿倫一直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但在血腥鎮壓之後,他的內心,的確認為做中國人是一種恥辱…阿倫承認有不少同業給打亂了工作步驟。就像他,本來計劃明年返內地表演,計劃也作無限期押後…
阿倫覺得,學生要爭取民主,與香港人要求的民主,其實相距甚遠…內地政權連少許民主自由也不放手,與香港人的要求當然相距更遠。「香港人的要求,在他們而言…是太激烈,要求太過分。我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不能期望得到什麼人幫助。」

2019 年,譚詠麟因為「藍絲」的立場被「黃絲店」趕走,見「疑似譚詠麟遭餐廳老闆趕走 店員:以後都唔做佢生意」。


# 梁振英

作者也整理了香港地產房價問題一些有趣的歷史,如梁振英當年參與中英聯合聲明限英方回歸前售地 50 公傾。前途談判尾聲:為防英方狂賣地,九七前限批50公頃

後來「狼英」梁振英對六四的態度,在他當特首後也不時被人拿出來說,


# 香港教育與愛國

大限啟示錄:常識科注入民族觀,師生齊學主旋律。與中國歷史,香港歷史密切相關的鴉片戰爭成為小學生的上課課題。

今年小學新開設常識科,把過去社會、科學和健教三科合併,鴉片戰爭首次成為小學生上課課題,在常識科出現。
老師:「百多年前香港…你說吧?」
學生:「那時香港屬於中國。」
老師:「甚麼戰爭令香港管治權轉移?」
學生:「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鴉片戰爭。」
老師:「對了。」
顏偉亮任教小學十五年,他說小學社會科一向只強調香港成就和經濟發展:「任何政府都會用百般智慧保衛宗主國利益,讓所管治地方避免政治敏感問題。香港來源牽涉中英關係,比較敏感,整個香港現況都不期望學生太年幼就接觸。學生在社會書裡學到香港是小漁村,天然良港,因位置優越,港人勤勞努力,又有華南地帶幫我們進出口貿易而逐漸發展,主要提這些。鴉片戰爭是香港發展重要史實,要學生認識生活環境時,這生活環境的歷史來源值得讓學生知道。」

在「雪恥歷史敍事」中,鴉片戰爭是無法跳過的關鍵點,而香港是鴉片戰爭的直接產物,很多香港人無法意識到「雪恥歷史敍事」的心路脈絡下,「港獨」「回歸英國」「戀殖」對於一些內地朋友來說是怎樣的情緒核按鈕。

我當年不如英國人,今天我強大了,國際影響力日增,為甚麼你還說我不如英國人?

這恐怕是一個很多香港人都意識不到的情緒核按鈕...

不過香港政府在推行歷史教育上,也做了自相矛盾的事,例如「廢中史倡國教自相矛盾

更奇怪的是,教育局事實上一方面淡化中史科,另一方面卻炮製國民教育(國教)科,並於2012年推出,結果被質疑為強推洗腦終告鎩羽。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問題的根源不在國教,而是中史;當前急務,不在開設國教科,而是重開中史科為中學的必修科。教育局這些措施,其實暴露了中史必修科改革為選修科的去中國化作用,這與實施政治化愛國教育來灌輸愛國意識的人心回歸,兩者之間的矛盾非常明顯,不攻自破,有點不可思議又莫名其妙。

在斥為反對派溫床的教育界,在 1997 年回歸時,搞了「教師千人大合唱」

九七來臨,教育界花50萬辦「教師千人大合唱」,過去才少談政治的中學校長赤膊上陣,推動學生認祖歸宗、情繫中華,豁達迎接歷史時刻。有負責籌辦表演學生主張先慶祝後反思,被同學斥為走狗。

又有「大限啟示錄:名校校長軟性表態,「非政治」式務實愛國

中共接收前夕,為使同學適應轉變,有校長以軟性手法推動歌唱迎九七,同時又帶隊北上為希望小學籌款,認為「非政治」式務實愛國是香港優勢。

亦有「大限啟示錄:主權移交前夕,中小學幼稚園歌唱祖國

主權移交前夕,香港各大小團體紛紛辦慶祝活動。教育界不甘後人,有中、小學甚至幼稚園透過歌唱方式進行民族教育。有校長為此傾力譜曲,也有稱只交代既定事實,但求小朋友在開心環境唸熟歌詞。

1997 年的香港學生對「愛國教育」的一些言論。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講的,黎志穎這位老師的父母也是逃港潮的一員。

黎志頴土生土長,在香港完成學業,殖民教育下,對中國認識有限:「中國對我只是地理名詞,完全沒感覺,中國人觀念不重,純粹自覺是香港人。我是從家人和父母認識共產黨,他們從中國走難來,聽他們逃避共產黨,覺得共產黨不好。如果好,也不用千辛萬苦前來。現在親自接觸任教這科目,發現中國歷史正在轉變,五四、文革、大鳴大放,一直發展下去,見到中國是進步的。」
老師:「將來教科書裡如果加入愛國觀念,你會怎樣?」
學生A:「你要我讀我就讀。但不會讓它灌輸到思想裡。」
學生B:「不會入腦。」學生A:「吸收了便算。」
學生B:「不會真的去愛國。」
學生A:「我猜我不會愛國,將來不知道,現在我就不會。」

在 「大限啟示錄:參加慶祝表演,盼孩子開心適應中國

林靜蘭校長(耀中幼兒幼稚園):「這是個好機會讓他們對自己是中國人有更深印象。認識自己身份,甚至覺得身為中國人很自豪。」
楊先生(家長):「我不會很激烈很高興地參與,但若學校安排學生參加任何活動,我也會樂意陪他們參加。回歸後,在香港接受教育或生活都要跟中國政治或法律,如果孩子從現在開始跟隨,可以較容易接受。」
李燕秀校長(佛教金麗幼稚園):「難得家長也肯參與,都是愛國表現,因為以前小朋友對中國完全沒歸屬感,成年人也沒有,這就是今天要把歌唱祖國以舞蹈形式表達的最大意義。」
學生:「出一分力慶祝,歌詞很清楚寫著:希望有個美好將來。大體上,我唱這首歌時感情上沒有違背自己內心的矛盾。但若要我公然上街歡呼祖國萬歲、中國政府萬歲,我一定不會。(不會叫口號?)一定不會。(為甚麼如此堅決?)因為現時中國政府仍未值得我這樣做。」


# 1997 年的香港年輕人看香港前途

大限啟示錄:中共接收前夕,青年看九七前途

鏗鏘集:十八變(1994年5月29日):

李穎怡:「有件事不期然流露,我始終想把中國與香港分開多點,不要貼太近…香港好過中國嘛,就是想好。」
王濃濃:「我對香港有信心,我對九七後香港更有信心。(記者:基於甚麼原因有信心?)甚麼原因…歷史。我認為歷史是不斷向前,不會向後倒退。」
Lisa:「既然知道自己一定留在香港,我會想得樂觀些,自己擔憂少些,不然只會晚晚失眠,如果每件事也悲觀也恐懼…現在才九四,有排先到九七吧。」
郭正光:「老實講我信心不太大,因為聽新聞說沒有直通車,講了很多傷害港人信心的東西,又無端拘捕記者判監十年,令香港人很害怕。如果將來用這套管治香港,香港人習慣了自由,可能會很大反應,可能到時好亂。(記者:你既沒有信心,又走不成,如何面對九七?) 盡量去改變吧,盡自己能力去改變,譬如投票,如果到時人人都不投票,政府就會說,不用了,市民不支持選舉,可能我們連唯一反映香港人意見,港人真正治港的機會也沒有了。」
Marcus:「我從沒有當香港是家。哪個地方可以令我賺錢,都是我的家,哈哈!真的,如果我有錢,香港唔掂,賺不到錢了,我會帶著錢走,就這麼簡單。到了另一地方再賺到錢,那裡就是我的家了。」

同時,在 1997 年香港回歸前,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出現,見「大限啟示錄:消解學運反共聲音,疑似外圍組織崛起」。

姚柏良就讀中大體育系二年班,是學協會長。學協成立短短三年,會員人數由100增到300多,處事作風與學聯截然不同,他們熱衷舉辦學術講座、大陸考察團、中港大專生交流營等活動,親中形象突出。
姚柏良:「我是愛國、親中,你怎樣罵我歧視我毫無影響。愛國是理所當然的,我倒覺得為何你們竟不愛自己國家?作為中國人連自己國家也不親,難道親英或親美嗎?別人把親中醜化,我很遺憾。」

學協姚柏良說「你們竟不愛自己國家」,有意思的是學協的「對手」學聯的陶君行也說過「與中國人民共赴國難」。

姚柏良目前是建制派「創建力量」的成員。陶君行多年選不上立法會,被人戲稱「廢陶」。兩人都止步區議會,但陶君行與在曾蔭權時期,獲邀加入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的劉細良保持密切關係,劉細良和陶君行在逃犯條例很活躍,也很有影響力。

六四事件對陶君行和劉細良影響都很大,他們一直不是港獨,是「大中華主義者」,但劉細良在 2019 年 9 月1在端傳媒的專訪中,說

劉細良說,對於一國兩制這場制度實驗,他這一代人曾抱有希望。「我們願意在1989選擇一個妥協的態度,接受循序漸進的民主,因為我們曾經相信,在民主自由方面,大家在同一條路軌上走……但原來大家不是同一條路軌,當路軌不同的時候,又怎麼會讓香港發展民主呢?」30年後,劉細良認為,「說我們香港與中國是命運共同體,就是我們那一代最錯誤的信念。」

劉細良同說

30年前港人(從北京)回來時,大陸學生囑咐我們,一定要將中國發生的事向全世界說出來;但今日調轉,他去指責我們「港獨」,不是官媒,是真的大陸學生,他竟然相信我們在搞港獨,完全相信了官方那套說法,這中間30年的改變有多大?
在這情況下,我預測,我不是提倡,我預測一個分離主義運動在香港會慢慢成形。這就是今次「反送中」運動中共所付出的沉重政治代價。你可以將他們全部拘捕,讓梁天琦坐6年,但中共有沒有想過,今日梁天琦的朋友,7月1日在立法會發表宣言的梁繼平,其實就是香港民族論的作者,梁天琦的同學,會在立法會發表一個這樣的宣言,後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又變成整個運動的口號。
如果中共繼續鎮壓下去,我可以保證,這個所謂分離運動是由鎮壓之下產生的,因為中共從來不去爭取主流香港中產民意。
分離意識是被逼迫出來的,而民主制度可以消解這種分離意識。如果中共要消解分離意識,及以激烈的社會運動、街頭衝突,他一定要在民主進程當中有一個說法。如果仍是想著「831冇得傾」,那其實就真的無法解決。5大訴求的重點在於第5點,就是雙普選。是不是獨立、甚麼真相調查委員會,都不是最重要,你10月施政報告,如果對政改沒有一個說法,點收科(怎麼辦)?


# 很推薦

本來只是很簡單的推薦,沒想到越拼越長。

很推廌 medium 的 世代懺悔錄:香港前途考古札記,作者說

業餘考古重組記憶,汲取教訓扭轉乾坤

https://medium.com/recall-hk


同推薦 matters 上 goodwill 君的羅生門系列。

https://matters.news/@goodwill


此外推薦另一位作者 Michael Young 的「特區十年史」。

https://www.inmediahk.net/user/500881/post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