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高重建〈無大台出版實驗的初步構想〉
LikeCoin 發起人與《區塊鏈社會學》作者 @高重建 (Kin)於上週發表了一篇文章〈無大台出版實驗的初步構想〉,正式宣告了他的第二本著作將挑戰以去中心化方式出版,並使用「NFT 書」(Writing NFT)概念發行。 FAB DAO 很榮幸可以參與其中,這是我今年的射月目標之一。《區塊鏈社會學》是我的 web3 啟蒙書,凡事對區塊鏈有興趣的朋友,我一律推薦此書入門。
現下是一個對文字工作者嚴苛的世界,尤其是對香港文字工作者。版稅、稿費之匱乏早已不是新鮮事,同時間還要兼顧言論自由。2021 年底,串接 LikeCoin 服務最大的媒體「立場新聞」停止營運,相關人士被捕,資產被凍結。巧合的是,自香港誕生的 LikeCoin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從香港的實體(Entity)解散,正式昇華進入元宇宙,成為真正的 LikeCoin DAO。
LikeCoin 是一條公共區塊鏈,整條鏈以文字經濟為核心,目前相容不少個人網站與部落格服務。讚賞公民(Civic Liker)看到喜歡的文章可以拍手送錢,而自 LikeCoin 誕生的架構 ISC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ontent Number)有如實體世界的國際書碼 ISBN,正以元資料(Metadata)方式串接數位內容生態系。目前使用 LikeCoin 的服務有文字平台 Matters、如同 twitter 的 depub.space 等等。
2022 年七月,LikeCoin 區塊鏈即將支援 NFT 功能,這是一個激進的嘗試。而 Kin 的新書也會以 LikeCoin NFT 形式發表。Kin 在〈初步構想〉中提到「希望『NFT 書』給人的感覺是『以 NFT 實現的書』,多於『以書為內容的NFT』。」NFT 本質上是一種元資料,與 ISCN 或 ISBN 產生一串資料沒兩樣,唯一的差別是「可交換」,就是因為交換的特性產生了諸多可能性,包含市場的誕生。
在過去我們並不會說「我買了一串 ISBN」而會說「我買了一本書」。在未來,我們也有很大的機會說「我收了一本(電子)書」,而非「我收了一本 NFT」。那麼在這個短暫的變異時期,我們該怎麼理解「書 NFT」呢?
「現在已經沒有人看書了。」Kin 在〈初步構想〉中以這句話破題,陳述書市萎縮與書作為文化的重要意義。我想要以這句話做另一種陳述,現在看書的人確實在減少,但是現在人類吸收的知識量可能史無前例。 連線雜誌創辦人 Kevin Kelly 在天書般的《必然》中提到「屏讀」(Screening)的概念,他將閱讀與書籍的概念打散重組。
Kelly 認為閱讀是一種流體,「除了看書有流動性,寫書也一樣。把各個階段的書本當成過程,而不是藝品。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書本比較像是「成書」,不光是紙張或文字。...書是成書過程的副產品,特別是電子書。...新的屏讀方法會擴大、增強、拓展、加速、發揮功效和重新定義這些關係。」
2021 年六月,當時我還沒接觸 web3 世界,應引書店 @引書店 之邀參與了一個非典型電子書出版計劃〈閱讀的必然場景〉。這個計畫以六本電子書,推薦六本實體書,發行於讀墨(Readmoo)中文電子書平台。我負責訪談《人生路引》的作者楊斯棓醫師,由於《人生路引》又推薦了 28 本書,做拓墣觀,《人生路引》是一個極佳的推薦網絡樞紐。楊醫師戮力於閱讀推廣活動,創造了獨特的讀者人際網絡與個人化閱讀網絡,所以這本別冊探討傳統的推薦序文化延伸至數位時代。如同 Kelly 所謂的「成書」,這本小小的〈人生路引.別冊〉電子書便是我的實踐。
過了半年,2022 年一月我再次聯合引書店,這次進行 web3 嘗試〈愚者.藏書票 NFT〉。我們以 NFT 為媒介,只要收藏 NFT 便可以換得三本電子書,其中一本就是《區塊鏈社會學》。這次行動我們要驗證一個簡單的概念,新的銷售途徑讓作者可以獲得更多的分潤,但讀者能否買單。結果很好,引書店社群與 Tezos 台灣社群支持這個概念,50 張藏書票在 24 小時內便一掃而空。
又過了半年,2022 年七月,這次我們真的要挑戰書籍本身,Kin 的新書初期不走傳統出版模式,直接以 LikeCoin NFT 為載體進行販售,這有可能是 LikeCoin 的創世 NFT(Genesis),即使遲了至少也是發起人 NFT 。這一次,我們重新討論書是什麼。數十篇呈現於在網頁的內容可以是書嗎?書的背後掛鉤 NFT 可以有經濟市場嗎?或許如同 Kelly 所說,成書反而才是這個時代被關注的方式。
回到數位閱讀,我試圖將科技與社會演進的過程畫成一條光譜,作為實踐路線,藏書票 NFT 與書 NFT 都被置於這個光譜之中。Kevin Kelly 在《必然》中提到電子複本的概念(稱之為流動ing),他認為無限複製且到處橫流的資訊將是一種必然,我非常認同這個趨勢。因此我將「電子複本」,延伸成兩種狀態 —「免費複本」與「付費正本」,以因應 web3 目前趨勢。
廣義而言,紙本書是付費牆(Paywall)。資訊渴望流動。印刷術解放知識傳播,間接觸發啟蒙。書本曾是最便宜的知識載體,但如今我們已視付費紙本書為一種流動上的負擔。網路繼承印刷術,電子複本快速複製,讓資訊/知識再次大量散播。數十年來,電子複本的數位經濟被反覆討論,先是廣告,後是付費牆,而今是 web3 代幣經濟。
不同時代的人類反覆築起付費牆,阻擋資訊免費流動。資訊是渴望流動的,但一方面生產者本來就要換取資本,使用者必須付費。所以「免費複本」與「付費正本」本質上是衝突的。著作權、發行權、DRM(數位版權管理)、訂閱制,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付費牆,但也都有相應破解方式,尤其是在電子複本時代。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類必須反覆發明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在複本大量流動時繼續換得資金。
我認為任何試圖堆高付費牆的行為終將失敗。免費複本的甜頭實在太巨大,在這個前提下,什麼樣的經濟模式將使創作者願意書寫?再次引用《必然》:「複本不要錢,你就得賣不能複製的東西,什麼東西不能複製呢?信任。信任不能大量製造...免費很好,但這些東西更好,我把它稱為原生性(Generative),原生性的價值是一種屬性,一定要在交易時產生。就那麼一次,無法偽造、複製、貯存。」
或許與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是一種巧合,Kelly 使用這個詞彙可能是想要強調那難以捕捉的瞬間性,如同火柴在火柴盒上擦出一段火花。Kelly 列出了八種原生性:立即性、個人化、詮釋(評論)、真實性、取用權、具體化、贊助、可尋性。這些是有可能在開源之餘,讓消費者願意付費的模式,礙於篇幅有限,便不一一解釋梳理這八種概念。但在此強調, NFT 媒介出現產生了交換/交易的可能性,因此我假設「原生性」與「可交換性」是必須被綁定在一起討論的事物。NFT 很有可能是 Kelly 眼中「正本」的解決方案。
所以「免費複本」與「付費正本」如何在同一個情境下共生?我列舉六種在鑲嵌在 web3 與既有架構中,可能具有原生性的電子正本,從執行面來看,由簡單到困難分別是 — 轉贈、閱覽、擁有、贊助、貢獻、投資。轉贈是兌換碼,也就是目前常見的賦能(Utility),如同我們曾完成的藏書票 NFT。閱覽如同現在的電子書,你購買的是(公司沒倒之前的)永久閱覽權,那我們有沒有可能收藏一棟虛擬圖書館的鑰匙呢?而擁有討論的是心中的擁有,數位冠名權與數位閱覽權是不是都是一種心中擁有的切面,那 NFT 與書籍確實如同 Kin 所說,都是一種文化載體。最後三項,贊助、貢獻、投資都是一種同時兼顧開源可能性的粉絲經濟,作為作者認證、出版計劃、獲利分潤,這些都在交易的框架下,無法偽造,差異只在消費者的著眼點不同而已。
以讀者角度而言,每個世代都在誕生新的付費工具,如單向時代的購買(擁有一段服務或一件商品)、雙向互動時代的捐贈(如直播抖內已成為現代人的消費習慣)、或是數位資產時代被熱門討論的持股分潤(將貨品與股權綁在一起的新消費模式)。當然也別忘記在平台資本主義時代適得其所的廣告模式,這也是一種付費。
去中心化時代不代表就一定得使用最新的概念,每一種商業模式正在激烈爭奪市場,誰也無法預測誰能存活。回到 Kin 的新書,這是一種創作者自行提出群眾募資的模式,支持者付費換取通證(NFT Token)支應創作者的製作費用,此通證廣義而言是盲盒的一種。待書籍完成後,消費者將獲得付費正本(NFT),而免費複本也將同時流動於世界中。這便是一種「成書」的過程。我們用 NFT 書的概念落實 Kelly 的激進想像。
這種情境下,我們很適合解構一本書的既有框架,數位的書封一定要是靜態嗎?為什麼書需要封面?推薦序如何定義?編輯要做什麼?以 1000 名付費讀者為目標,出版社與通路體系比較有效,還是意見領袖的推介?書可以免費看嗎?(如果金石堂是我小時候的精神糧食吃到飽,那什麼是現在小朋友的吃到飽?如果確保品質)當然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解構完成之後,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在接下來必然來臨的屏讀社會中,最適合生存?
未來的社會,我們會習慣沒有盜版這件事。因為盜版本身就是一種免費複本,而正版是基於原生性的付費正本。正本的數量、價格、定義、使用範圍由出版者自行決定,符合去中心化精神。當然這是一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產業,我相信出版商將以新的方式適應,就如同現在許多新的 web3 藝廊產業一樣。以上概念可能很複雜,但我相信顛覆市場的 web3 工具,將是簡單好理解,又能創造金流的服務。希望未來那個服務,將保持良善的「公共性」,這是現世的普世價值。
2021 年秋天,我強迫來台北的 Kin 幫我簽我的《區塊鏈社會學》,上面簽著「致豆泥:人文為體,科技為用,共勉。」經過簽名這段工序,此書真正完成,這本書正式的非同質化。這是不是一本「付費正本」呢?
而接下來 Kin 的新書,將使用電子簽章,創造一千本數位「付費正本」。雖然距離真實出版編輯產業界非常非常遙遠,但如果把閱讀視為一種產業,其實世界之大早已無法估量,但讓我們繼續實踐數位閱讀的激進想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