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專訪阮兆輝、鄧樹榮《老人與他的海》——一場戲曲與現代劇場的殊途同歸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粵劇泰斗阮兆輝在與劇場導演鄧樹榮合作的劇作《老人與他的海》上,會以粵劇呈現《老人與海》,並飾演聖地牙哥。阮兆輝對《老人與海》有一個情意結。1958年,阮兆輝看過由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改篇的同名電影後便深深地記在腦海裡,「一個老人、一個小孩、一個沙灘、一艘船、一個海,除此之外甚麼都沒有,卻可以拍成那麼長的電影。」他總想著要把《老人與海》與戲曲結合,惟一直沒有付誰實行。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黃桂桂

「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日子,走運當然很好,不過,我寧可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分毫不差。這樣,等到機會來臨時,我就有充分的準備了。」《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牙哥說。

說山是山,說水是水

粵劇泰斗阮兆輝在與劇場導演鄧樹榮合作的劇作《老人與他的海》上,會以粵劇呈現《老人與海》,並飾演聖地牙哥。阮兆輝對《老人與海》有一個情意結。1958年,阮兆輝看過由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改篇的同名電影後便深深地記在腦海裡,「一個老人、一個小孩、一個沙灘、一艘船、一個海,除此之外甚麼都沒有,卻可以拍成那麼長的電影。」他總想著要把《老人與海》與戲曲結合,惟一直沒有付誰實行。

直至近年,阮兆輝在教導年輕戲曲演員時,發現無論他們怎麼演都欠缺神髓,皇帝沒有皇帝的神態,百姓沒有百姓的樣子,「我想:甚麼戲可以靠演技做到角色應有的樣子?就是《老人與海》。舞台上沒有海、沒有浪、沒有風、沒有雨,也沒有魚,只靠演員,他說有就有。」阮兆輝嘆息一聲,「但我做遲了,應該幾十年前做的,體力好些,現在我甚麼都做不到。」

阮兆輝十分重視戲曲的傳統。早期戲曲舞台的氍毹上僅有一張桌子兩張椅子,沒有其他佈景。根據阮兆輝的研究,「一桌兩椅」起源自元朝,那時漢人不滿蒙古人統治,所飾演的劇目大都是反政府,容易遭官兵取締,於是街頭劇作的佈景便可減則減,將舞台化簡至只剩一桌兩椅。

當舞台空蕩,表演靠的就是演員。「演員說有高山就有高山,有水就有水,走一圈便由水上走到岸上,你必須做到觀眾信服,只要觀眾相信,風風雨雨都是你一手造的。」在戲曲裡有一個技法叫「抽象表演」,演員須在沒有實物之下做到事物的形態,例如要在沒有茶杯、茶壺的情況下倒茶、繡花時如何透過針線的長短表達時間流逝等等。「你心中要有那東西的存在,演起來才像真。」阮兆輝說罷為自己倒了一杯茶。

「戲曲是最簡約的。」阮兆輝說,這是以前,現在戲曲受到現代劇場的影響,開始在舞台上添加不同佈景,佈置得金碧輝煌,「很可憐的,(因為佈景太多)演員有時沒有路走。」鄧樹榮笑言這是「粵劇沒有路走」。阮兆輝很疑惑,戲曲變成這樣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在傳統與潮流之間到底該如何拿捏?

現代劇場遇上戲曲

至少在《老人與他的海》中,阮兆輝想嘗試將最純粹的粵劇表演搬上舞台——一個現代劇場的舞台。早在三年前阮兆輝向鄧樹榮提議改編《老人與海》時,兩人已經決定這將是一個現代劇場與戲曲的誇界合作。「我跟他說,戲曲的部分你不要碰我,現代劇場的部分我則盡量配合你。」阮兆輝說。

《老人與他的海》講述一名原是粵劇演員的外公自外孫女出生後便沒看過她,直至他臨終前,受到《老人與海》的啟示,想尋回自己的外孫女,但未找到外孫女,他便與世長辭了,去世時他立遺囑把住宅單位留給外孫女,後來外孫女搬了進去,引發出這兩個角色在不同時空相互交錯、生活的片段。劇作最後外公有一段長達約30分鐘的純粵劇表演《老人與海》,是阮兆輝的獨角戲。鄧樹榮解釋說:「畢竟這是在現代劇場的框架之下出現的純粵劇表演,之前的故事鋪墊、表演方法是重要的,令這段純粹的粵劇表演有另一重意義,不只是看輝哥反璞歸真做一個原原本本的傳統粵劇,而是更多的,跟看一齣半小時的《老人與海》粵劇是兩回事。」

這也是為甚麼劇作命名為「老人與他的海」,多了「他的」,為「海」賦予了多重意義,可以是老人的心路歷程、過去的經歷、將要面對的種種,或者是他的世界,「簡單來說,就是老人與自己的世界」,鄧樹榮說。

從身體出發的簡約美學

把現代劇場與戲曲結合看似是一個大膽的行為,阮兆輝打趣說:「很多人問我們:你們在搞甚麼鬼?」他則淡然回說:「沒搞甚麼鬼。」在阮兆輝及鄧樹榮眼中,兩者結合並無不可,甚至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大家都簡約,他搞的是簡約劇場,我們那個幾百年的劇場也是簡約劇場,只是大家表演形式、服裝不一樣。」

鄧樹榮一直倡儀「從身體出發的簡約美學」,發明了一種叫「前語言」的表演方式,他認為人類在未有語言之前,就是靠身體去傳達訊息。「身體表達是最原始的,」鄧樹榮說,「語言可以說謊,但身體不會。」另一方面看,語言很精準,但也因為太精準,指向性太明確,反而失去想像空間;動作正因為不精準而具有詩意,觀眾可以用想像去彌補缺失的空間。「所以我們要拿捏,甚麼時候要精準,甚麼時候要詩意。」在此必須強調鄧樹榮提倡「由身體出發」並非排斥語言,因語言也是身體的一部分。

在《老人與他的海》前半的現代劇場部分,阮兆輝像演默劇,只有動作,不發一言。(至少直至第一次綵排鄧樹榮都覺得外公的角色無須語言)如此一來,阮兆輝只能透過身體動作和語言來傳達他的感受,輝哥搖搖頭,從演70年來,這可算是遇上挑戰了!「我做了這麼多年大戲,拍了八十多套電影,那些對我而言都不是挑戰,現在真的是挑戰,我把這當作一個考試,看看自己能多投入到現代劇場、看看觀眾是否接受。」其中一段外孫女讀白其間,阮兆輝更只是坐在椅子上,靠表情說話,「我當自己戴了面具,很有趣。」

鄧樹榮不擔心阮兆輝會在這次考試中肥佬,因為阮兆輝就是答案本身。「最後半小時的純戲曲演出裡,唱做唸打甚麼都齊,輝哥的粵劇造詣已經出神入化,在現代劇場部分我想展現他另一面,想呈現他作為演員的素質給觀眾看。」當輝哥刷牙、洗臉,一個滄桑老人彷如在台上過起了他的日常。

殊途同歸

如果用一個詞語形容《老人與他的海》的舞台,大概就是「空」,佈景只有簡單的一桌兩椅,以及一堵牆,甚至連語言都減省。在整個簡約的過程中,有甚麼是不能刪去的?阮兆輝說:「只有不可以抽象的東西才要真,例如椅子要真,我總不能坐無影櫈吧?」而鄧樹榮則認為用「有需要」比較合適,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他會把東西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級,必須要有、不然創作不成立的東西;第二級,可有可無的東西;第三級,一定不能出現的東西。

《老人與他的海》中的第一級,大概就是一桌兩椅,這既是傳統戲曲中的必備配置,也是一個符號。表演期間,一桌兩椅會隨故事發展變換形狀,在桌椅之外,它們還能是山是水是船是人是世界也是內心。鄧樹榮說:「無論是戲曲或現代劇場,都是關於變化(Transformation),變化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由實物演變出來的符號,例如演員已經是一個符號。」

不同藝術形式有不同的規矩,同一符號在不同藝術形式之下亦有不同意義。鄧樹榮認為雖然現代劇場與戲曲的審美眼光不同、標準不同、對生活的看法不同,「但它們都來自生活,只是切入點不同。藝術最終其實是做甚麼?不同流派都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都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鄧樹榮呡了一口茶說,「關鍵是你用甚麼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稱之為最真誠、最有效率、最有效果地表達到的方法。」於他是現代劇場,於阮兆輝則是戲曲。

海明威、老人與馬林魚

外孫女其中一句對白問到外公當自己是老人呢,還是海明威?現實中,阮兆輝覺得他像老人。在《老人與海》裡,聖地牙哥因為84天沒有魚穫被嘲笑,村民們都瞧不起他,只有小孩同情他,因此當他遇上那比舢舨還大的馬林魚,他不願服輸、堅毅,無論如何也要把魚釣上來,最終馬林魚被鯊魚吃掉,他只能拖一排魚骨歸航,而魚骨是他戰鬥過的證據。「成功的定義是甚麼?」阮兆輝詰問道,「他算是成功了嗎?是的。滿足感和實體的得著是兩回事。」阮兆輝自行定義,至少當他把魚骨拖回村後,很多人圍著魚體讚歎:「多麼大的魚!」聖地牙哥知道他成功了。

對阮兆輝而言,戲曲便是馬林魚。阮兆輝自8歲起學習戲曲,轉眼間已經七十載,他也懵懂過、被責罵過,「想收入多千萬不要學演戲。」「不只是戲曲,是所有表演藝術。」鄧樹榮在一旁補充。阮兆輝點了點頭,續道:「每個人都有軟弱的時候,是甚麼讓你堅持下去?就是你能從這件事中獲得滿足、自豪、驕傲,而不是金錢。」正如聖地牙哥,他可不管馬林魚能賣多少錢。「這70年間我也多次問自己:你不累嗎?我當然生病過,但我喜歡呀,病癒便又做下去。」像喜歡一個人是沒有原因一樣,喜歡一件事也不需要原因,「它實在太迷人⋯⋯」

在海明威與老人之間,鄧樹榮覺得他兩者皆是。他以ABC比喻藝術,「藝術不止要管A,還要管不是A的B,以及在AB之間遊走的C,因此我是海明威,是老人,是魚,也是輝哥的一部分。」海德格曾說藝術的定義就是「The thing itself becomes to work」,對鄧樹榮來說,他能力之內能令一些東西「Work」的方法,就是劇場創作,肉麻一點說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指一個人找到自己的方法去表達及切入世界,你有自己的個人風格,而觀眾能從中找到共鳴。」

在風急浪高的海上,在與馬林魚纏鬥時,聖地牙哥在腦海裡一遍又一遍告訴自己:「現在不是去想缺少甚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你能做甚麼。」

《老人與他的海》演出詳情

日期:11月10日晚上8時

11月11日晚上8時

11月12日下午3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詳情按此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