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食.葡式蛋撻】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之旅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對於葡萄牙文化,我們最熟悉的必定是葡撻了。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艾苦

里斯本是一座奇幻的城市。在一百年前,葡萄牙最有才華的詩人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最喜愛到一家叫巴西人咖啡館(A Brasileira)的地方喝著咖啡寫作。至今,咖啡館外還放有這位傳奇作家的銅像,賣人們喜愛吃的葡撻(pastel de nata)。

對於葡萄牙文化,我們最熟悉的必定是葡撻了。畢竟,葡萄牙人早於五百年前入侵香港屯門,其後又被擊退到澳門,算是早期把西洋文化傳到中國的國家之一。我們之所以吃蛋撻,也全因為葡萄牙於澳門的殖民史。但在來里斯本之前,我以為葡撻隨便也有上幾百年歷史,是自古便有。

不過歷史往往有很多巧合成分。葡撻最早出現於1800-1820年左右,里斯本貝倫區(Belém)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所以葡撻其實是修士(也有一說是修女)所研發的,聽說是因為當時人們弄麵包只用蛋白,結果就剩了一堆蛋黃。既然如此,就只好創造一道以蛋黃為主的甜點,解決供應過剩的問題。另一個巧合是1833年葡萄牙教會決定停用修道院,自此葡撻變在附近的餅店開始向大眾出售。後來好事傳千里,除著葡萄牙的殖民地,出售到遙遠的東方(其實當年用來興建修道院的資金,也是與東方海運貿易得來的)。

如今修道院當年已經重新向大眾開放,不但如此,這還有幸參加他們的聖誕演奏會。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其內部結構精緻而宏觀得讓人嘆為觀止,一座大風管琴顯然是為演奏聖樂而設的。音樂節目還沒有開始,這座修道院還在進行常規的宗教儀式,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已經一早進場等候了。不一會前來禮拜的人散去,我也找到了座位,音樂奏起,幾個修士抬着聖母瑪利亞進場。在進場的時候我們被告知,當音樂會開始,聖堂的大門便會關上,免得人們在中途離開。

在音樂會期間,穿著修士袍的人員也不忘用手機拍攝現場情況,這是我從未在其他教堂見過的。事實上,在音樂會展開前的幾個小時,修道院門外已站了好幾個會說多國語言的宗教人員,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解釋當天的活動流程,叫人們先到附近的咖啡店,吃一份葡撻和喝一杯咖啡,一小時後回來享受音樂。在這裡,宗教和生活從來沒有嚴格的分離,不然葡式蛋撻就不會成為這裏的著名包點了。

在音樂會結束後,散去的人群很多並沒有馬上乘車離去,而是去了1837年開業,世上第一間葡撻專賣店,貝倫蛋撻店(Pastéis de Belém)。「最經典的葡撻就在這裏了。」天空還下着毛毛細雨,餅店內擠滿了人,人龍一直延伸至店外另一個街口。這些人決心很大,我當然也不例外了。畢竟一隻葡撻只不過是大概$10港幣,一口氣吃幾隻也並不過分。配上咖啡一流。

里斯本有佩索阿的身影,在微雨中,由這一條大街走到橫街小巷,都會讓人想起《惶然錄》中的文字。佩索阿喜歡東拉西扯,有時說著哲學,有時要告訴讀者一種奇特的觀察方式。但到過里斯本,會發現這些觀察是如此的理所當然。佩索阿這個名字,葡萄牙語是「人」的意思,因為作家也化作了城市中不同的人,開始書寫著各種内心的話語。

微雨很快變成了暴雨,政府還在訊息裏提醒人們,里斯本有水浸的危機。離開的航班因為風暴有所延遲,於是我便在機場內四處行逛,走到KFC前,便下意識地打探他們賣不賣葡撻。果然還只是一種東方人的情結。離開呢一刻,彷彿里斯本的形象已經所剩無幾了,腦袋裏只剩下葡撻的味道。

艾苦
正在書寫。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幣圈富豪以逾四千萬港元拍下藝術品「喜劇演員」引發熱議 牆上的香蕉三度被吃掉 藝術的價值如何界定?

從改編到概論:劉偉霖《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