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打造的與別不同?澳門回歸後的新認同政治
作者:廖志輝(澳門學16號創辦人)
如何用一句話形容澳門?「澳門就是與別不同」?「中葡文化、和諧並存」?或,「澳門首家線上賭場上線啦」?前兩句實際來自2005年和2016年澳門旅遊局宣傳片的標題與內容。第三句...則極可能是中文界華人男性的網絡共同記憶。
無論有意或無意,這些句子不但成為外界對澳門的主流印象,也反哺澳門人的自我認同。然而澳門開埠至今有逾400年歷史文化,這些代表澳門的元素是如何誕生的?
為正當化執政地位,新政權都需要一套能說服人民的故事。人民也同時用這套故事來介紹自己與分辨誰是「自己人」。這一過程,便是「身份認同(Identity)」的打造過程。
例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香港會與「法治、自由與民主」聯想在一起。而說到澳門,認同的元素或許是「中西文化交融」與「和諧」。然而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
一般來說,新政權傾向盡快鏟除前殖民者的影響力,因此從非洲諸國到香港,殖民記憶經常成為政治爭議。然而在澳門,從殖民歷史、葡式建築到土生葡菜,葡國雄雞的東西幾乎被回歸後的新政權照單全收,甚至用來打造出「和諧澳門」與「中葡共融」的國際形象。這樣的故事並不尋常。
香港公開大學教授林蔚文,曾在知名期刊China Quarterly發表關於澳門認同的研究,透過分析官方政策論述與歷史文獻,我們可以知道澳門故事是如何產生,以及澳門人何以澳門的原因。
新政權為何不害怕殖民歷史?
因為歷史早已塵埃落定。雖然象徵澳門回歸中國的《中葡聯合聲明》到1987年才正式簽訂,但近年研究已指出,早在1979年葡國就與中國秘密簽署協議,正式承認澳門只是「葡國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也就是說從1979年至正式回歸的1999年,中葡雙方有著長達20年的時間建立互信。
更不用說傳統親中社團在1966年「12.3暴動/事件」戰勝澳葡政府後,已積極介入澳門社會與政治,這些因素都讓北京傾向視澳門殖民者為「小雞」而不是「雄雞」。
數據不會說謊,1999年回歸前夕進行的民調中,只有38.8%受訪者對身為澳門人感到自豪,高達45.9%沒有任何自豪感;相反,以中國人身份自豪的比例高達74.1%。假如你是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面對本地居民忠誠度近乎100的狀況,應該也會放下對殖民者的戒心。然而,新的特區政府卻因此感到煩惱。
煩惱正正來自貧乏的本地認同。沒有本地認同,社會大眾缺乏為回歸後澳門發展付出的向心力。更不利的是,回歸初期澳門經濟因為金融風暴而一蹶不振,社會士氣相當低迷,新政府因此極需一套新的澳門故事來推動社會發展。什麼故事元素能說服澳門人呢?新政府於是打起了殖民文化的念頭。
本地元素:不只保存 而是培育
既然大眾對澳門人身份不感自豪,那麼就用「貼地」的政策說服澳門人吧!
回歸初年,首任特首何厚鏵政府將施政重心置於社會秩序與政治穩定等民生議題,並配合一套挪用自殖民時期的和諧論述。例如在施政報告強調澳門人的「守望相助」與「人本主義」精神;同時提出澳門城市的雙重特徵:既是「現代化與活力的旅遊城市」,也是有著幾百年殖民史的「歷史文化之都」。
這些論述其實部份與事實不符。例如澳門華人並非一直守望相助,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鬥爭在澳門就曾持續數十年。這些曾經的「不和諧」歷史在新澳門故事下被一筆抹去。
如此同時,看似衝突的「現代化旅遊城市」與「歷史文化之都」卻在官方操作下神奇結合。因為殖民歷史可以用作旅遊宣傳,其後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壯舉也讓澳門人重拾自豪感,更不用說浪漫的殖民歷史能部份抵銷澳門博彩業的罪惡形象。
結果,曾經低迷的澳門人自豪感到了2006年攀升至65.8%。篩選後的本地元素不但受到保存,更是重新炒出佳餚。既然本地殖民史如此好用,新政府又如何看待葡萄牙這個曾經的侵略者呢?
國際元素:一段歷史 各自表述
正因為曾經的侵略者對澳門回歸後的國族認同全無威脅,新政府也可大膽從殖民者身上吸取論述資源。於是便有了「中西文化融匯之地」的新認同論述。
在這個論述中,殖民者不再被視為需要鬥爭的「他者」,而是400年來與澳門人共存的朋友(這裡指的當是澳門華人)。中葡兩國也不再是敵人,而是可以共同發展葡語系國家經濟的友邦,澳門則成為最佳橋樑。
然而400年的歷史矛盾是否完全消失?當然不是,它只是被更隱晦地表達。
《文化雜誌》是一本由1987年創刊至今的官方學術期刊,研究者分析內容後發現了有趣的變化。
在殖民時期的首期創刊詞中,葡國殖民者強調自身對澳門的貢獻,認為澳門的成就是「植根於西方、歐洲和葡國文明化的文化根源,」;但回歸後這樣的論述當然不再出現,在1999年至2008年的雜誌內容中,只有4.6%議題為澳門與葡國研究,高達37.1%內容為中國研究或明朝時期澳門史研究,敏感的近代政治與歷史研究則鮮有出現。這種暗地的政治較勁在1998年回歸前夕的期刊主編話上表露無遺:
澳門史研究應該從殖民史的老框架解放出來,且要停止被過去四個世紀澳門的歷史進步來自葡國擴張的觀點所蒙閉。就如澳門主權屬於中國...一個自明朝以來文明化外國人的地方。
同樣的一段歷史,仍然在社會蔭暗處被各自表述。
反思問題
香港學者林蔚文的研究讓我們了解澳門人何以澳門的故事。原來回歸初期的特區政府曾大力運用殖民元素打造能推動社會發展的本地認同,而這樣的認同從來不與國族認同衝突。如研究者在文中所說:
在打造認同的過程中,過去被選擇性地記憶或遺忘,人們的希望與恐懼同時被新打造的認同所繼承。
身為澳門人或外地人的你,認為下面那個元素至今仍能代表澳門(可以多選)?
A. 中西文化交融
B. 和諧社會
C. 澳門首家線上賭場上線啦
D. 都不能(自己補充?)
#文章篇數:4️⃣1️⃣
Cover photo: 澳門旅遊局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自己的故事:
https://macaology16.com/what-is-empire16/
✅文章全目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