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AIR》 (2023)
導演:Ben Affleck
看完 AIR,深覺這是一部美國夢與資本主義的宗教故事。
NBA傳奇球星麥可喬丹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員」,偉大到 Ben Affleck 在拍攝這部 Air Jordan 球鞋誕生故事的電影時,選擇不讓喬丹露臉。我們多次看到替身演員的背影,他在場但又不能真的在鏡頭前現身,甚至幾乎連一句台詞都沒有。這一方面可能是喬丹本人對電影如何呈現自己有所顧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無論誰來扮演喬丹,都不可能讓觀眾滿意。這反應了並非喬丹這個人物的複雜,而是我們對他如何地熟悉與熱愛,喬丹有如神般的存在,而神是不能被輕易描繪的。
以此脈絡來思考,那 Air Jordan 就可說是當代聖物,這部電影以聖物的誕生為題,透過刻劃信徒們的故事,重新召喚觀眾對喬丹以及背後的美國與資本主義價值的信仰。所以第一代 Air Jordan 被設計完成時,被描述成「好像原本就存在的完美球鞋」,一種對聖物的形容。在高潮競標會議,主角的感人發言基本上正是種宗教預言,預言了喬丹日後將如何行使神蹟。
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為了呈現喬丹超越凡俗的價值,他的偉大必需被換算成價格和商品,Nike 公司的行銷人員們爭論著簽約的金額與該下多少預算,都是在確認著信徒的信仰有多堅貞,最終透過 Air Jordan 日後驚人銷售數字來讓所有人抓住某種超越性的意義。最後關鍵的1%的抽成,似乎在說你躺著賺越多錢,就越代表你有多神聖。電影一方面展現角色們對偉大的渴望與在商場上奮鬥的能量,另一方面將其價值具相化為金錢數字,與其批判其市儈和庸俗,或許將此等價值邏輯的娛樂化與人性化的描繪,才是本片最有趣的特質所在。
做為時代召喚的手段,電影引用了大量的80年代娛樂影像與流行歌曲,特別的是在近片尾的蒙太奇中配了 Bruce Springsteen 的知名歌曲 Born in the U.S.A。片中一個角色還特別自嘲地說他原本每天早上聽這首歌來振奮精神,直到讀了歌詞才發現這首歌其實是在描寫越戰退伍士兵找不到工作的悲劇。但無論其內在的批判意涵為何,仍然無法阻止其他人用美國民族主義來擁抱這首歌,讓它成為當時最受人誤解的歌曲之一。此等誤解也成為80年代的時代氣氛,被電影在40年後重新引用,彷彿為這首歌兩種矛盾的意義分出了勝負。
(2023/4/26)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