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hua

@suhua66

转:孙健敏博客:你的医疗策略是自主选择还是被迫?

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疗策略的选择,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新自由主义的模式下,穷人的一切选择都是跟随富人的。你想不跟随吗?那你用于生活的货币手段和资源从哪里来?如果不让富人和作为他们自然属性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那么一无所有的穷人靠什么活下去。

谁“凝缩”阿拉伯人,谁“凝缩”中国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凝缩,就是把你不喜欢的所有特点浓缩在某个具体事物或人物上。当然,这样提炼出来的东西,肯定就是暗黑的。你对某件事物有负面的观感,因为它对你而言代表着“展开来就很可怕也很可厌的一切”。在网络上,很多事物都被错误命名,并且凝缩,最终扭曲原来面目(在没有网络时也是如此,因...

转:乔姆斯基《必要的幻觉》、庆祝光明节(?)、强迫拆民居、人肉哈佛的学生领袖、伊朗石油国有化血史、诺伊·卡资曼呼吁以军停止杀人

以下网搜:   1、孙健敏:乔姆斯基老爷子在《必要的幻觉》里说,美国媒体描述拉美时,通常会将社会受控于当地的寡头集团,称之为民主。在拉美,民主主义者通常是指为美国权力服务的人,而共产主义者则会被命名为“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这种话术其实早已是一种久经市场考验并且很成熟的命名和叙事技术了。

聋子与瞎子、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二手知识

1、以色列屠巴勒斯坦人屠得正如火如荼,我却在A博客上看到,他问加沙属于旱区,当地人怎么上厕所。他不知道巴勒斯坦人正在大批死亡吗?可是他总是第一时间知道中国又犯了什么穷凶极恶的错。因为他是“嗨,你好,世界”的信徒。我很想回答:你看,巴勒斯坦人正在死亡,死人不需要再上厕所了。

有些外国人愿意与加沙巴勒斯坦人同生共死(偏向虎山行)

以前不相信有那种偏向虎山行的人。现在见到了。看到有博主提到一位身在加沙的外国音乐家,他原本爱好旅行,结果在加沙定居下来,现在炮火不断,他却表示要把音乐献给当地人,不打算走了。这是什么意思,你说你欣赏那个女人,那你真的欣赏的话,为什么不跟她永远在一起?

头巾和长袍突然很美丽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我猜,在以色列今年入侵巴勒斯坦地区以前,没有人会觉得阿拉伯的长袍也是美丽的。美国人看到长袍只会觉得鬼气森森。因为911,也因为阿拉伯人看到长袍可能会觉得亲切。因为与他们信仰不同的人会团结在这个文化符号周围。当看到阿拉伯女性也有自己的长袍版洋娃娃时,我也不觉得那玩具是漂亮的。

转图:轰炸加沙的意图、律师帮中情局绕过法律、以色列复国者的口头禅

以下网搜:   1、轰炸加沙的目的是为了占有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巧妙地形成永远占据之事实。2、律师帮中情局绕过法律实施酷刑   3、强硬禁止美国学生批评巴以战争   4、学者们对巴以战争的批评态度表明道德底线不可辱   5、原来巴勒斯坦人一直被以色列复国者蔑称为蟑螂

转:smurfsts coffee 漫画时间(微信):鹤见俊辅对谈河合隼雄:长新太的作品

长新太:日本漫画家、绘本作家。鹤见俊辅:日本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社会运动者。曾任教于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与丸山真男、都留重人等人组成“思想的科学研究会”,其主导的刊物《思想的科学》,为战后日本最负盛名的思想杂志。河合隼雄:日本心理学者、心理疗法家、前文化厅长官。

驳倒科学定律的方法、“可怜的以色列”、偏执与圆滑、刘和珍

1、爱因斯坦写了相对论以后,屡次被人挑错,其中不乏同行的权威。他对其中一个质疑者说:如果你想证明我是错的,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不需要举出一百个。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屠杀之际,美国媒体仍在说“可怜的以色列”,渲染“个体不幸案例”,嗯,这应该就是爱因斯坦说的“一个反例”。

转图:洛梅笙博客:关于越南、韩国、日本与中国的文化摩擦(服饰、文化符号等)

转Margelatu博客:范仲淹的功绩:联合横山羌民以拒西夏元昊进犯

元昊的老巢在银川平原,要攻击北宋,也要先越过沙漠,然后穿过横山地区。西夏和辽国一样,野战水平很不错,但缺乏攻城能力,所以每次对宋作战,最怕的就是对方坚壁清野,据险而守,所以一定要突然袭击,兵临城下,同时还要在横山中寻找有利地形埋伏,歼灭宋军来救援部队。

“如果做了这些,应该可以康复”、积极有建设性地向前推进

今天发现C博主有个特点,他每个段落的结尾,都指向“穷人得新冠后康复的可能性”。我这么乐此不疲地转发他的博文,也是因为他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世界愤世嫉俗者一抓一大把,认真想做点能改善现状的事的人却十分罕见。张桂梅校长算一个。因调查艾滋村而出名的医生算一个。

转图:“只要有一枚导弹袭击我们,我们将十倍报复,他们只是人形动物”

备注:“人形动物”,还说不是纳粹,希特勒的口号就是“犹太人看起来象人,其实不是人”。

转图:鲁格曼被美国FBI射杀、小贩布瓦齐齐自杀事件

关于八九年大事件留下的疑问、麻烦制造者、知识分子定义(《审判美国》、亦舒、温瑞安)

看过一本美国李大使的回忆录,意思是说,八九年学潮中,美国并未参与,一使馆官员向白宫报告,甚至未获重视,但该员认为有大事发生,一直主动观察,最终拍下关键情景。目击者见到一根燃着的树枝掉下来,点燃了军车,有军人被烧,随后就是有人拍摄到军人对学生的镇压。

转:梅华龙_MHL博客:诺曼-芬克斯坦:“你们在三周内杀死的巴勒斯坦人,是以色列人被杀数字的三倍……”

@梅华龙_MHL   美国左翼犹太裔学者诺曼-芬克斯坦(就是这几天某站上火起来的那位怒骂“鳄鱼眼泪”的学者)2018年在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加沙的书,分析了2008-2009年加沙冲突中以军的大量战争罪行。其中关于“人盾”这一章非常有趣。

转:文字的战争(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

转:[英]萨拉·艾哈迈德:女性主义与幽默 (选自《过一种女性主义生活》“扫兴鬼宣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 )

我认为,幽默是一项再生产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关键技术。我认为,关于女性主义者没有幽默感的想象(这是关于“质疑社会及政治安排的人无幽默感”这一更普遍的想象的一部分)的效果十分显著。这种想象是促使扫兴鬼着手去做她的工作的原因。人们假定,她之所以那么说、那么做(指出性别歧视,指出种族主义)...

摘录书评:三浦紫苑《我在书店等你》:全体社会应一致对抗的暴力——《男孩们:性虐待与治疗》(译注:原书名为《Boys:Sexual Abuse and Treatment

本书作者是心理治疗师,在瑞典的「男孩诊所」协助曾遭受性虐待的青少年们接受治疗。关于虐待的事例和治疗辅导的过程,作者以极为平淡的笔触说明,这样反而更强烈地传达出对加害者的愤怒。还有,为了治愈这些青少年所受的伤害,大人和瑞典全体社会是多么看重这个问题。

转图:关于埃及纳赛尔的风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