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翻譯
等身翻譯

好奇的人,還算愛寫,這裡是我的寫作合集。 會在這裡喃喃自語:https://nycrenee.blogspot.com/ 在這裡半認真工作:http://www.onscreentoday.com/

中國式奇蹟 -- 紐約現代美術館PS1曹斐個展

中國的快速崛起顛覆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想像,好奇中夾雜著更多的是焦慮。這種焦慮反而讓貫穿曹斐作品中的主題 — 對於全球資本化帶來的文化衝擊、被消費主義深深影響卻失落的千禧世代、次文化/流行文化/藝術間愈發消失的分界 — 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不分國界地引起觀眾的共鳴。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No.494期

約莫是十年前,中國藝術家曹斐名同名錄像《幻想-角色系列》(A Mirage-COSPlayers Series)的攝影輸出在倫敦弗里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賣出了3400英鎊的高價[1],當時二十五歲的她已經在履歷上寫下參加巴黎東京宮群展的經歷。這位中國當代藝術圈未來之星的前程似乎一片光明,當然也有人抱著看好戲的心態,猜測著曹斐的未來是否會像作品名稱暗示的海市蜃樓一樣,是個泡沫幻影。但曹斐的創作能量沒有讓大家失望,接下來的數年間,她的名字不停地出現在各大雙年展與重要的藝術機構展覽,而現今在紐約當代美術館 PS1 分館(MoMA PS1)舉行的曹斐個展,則是首度在美國博物館的展出。

曹斐,《La Town:河岸》,2014,C-print,80×120 cm,Courtesy of 藝術家與維他命藝術空間,圖片由紐約現代美術館 PS1 分館提供。

走進名為《曹斐》(Cao Fei)展覽的首個展廳,用來拍攝 2014 年錄像作品《La Town》微型雕塑佔據了整個空間,燈光昏暗不明,難以看清迷你模型的全貌。隔壁展廳傳出的法語對話聲,出自這隻曾於上一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錄像對白。模仿電影《廣島之戀》(Hiroshima Amour)男女主角的對談模式,La Town 的美麗存在、城市裡的權力角逐與被殭屍攻陷後的迅速崩毀,都在女主角看似模糊卻真切的回憶中一一被迷你模型組合出的影像再現。接下來的展廳呈現了幾件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或者說,是西方策展人眼中的重要作品:《霾》描繪了在急速改變的都市化景觀中,殭屍彷彿是沈悶人生的最終救贖;《誰的烏托邦?》則是一群廣州工廠燈具生產流水線員工的日常與夢想;《我‧鏡》利用遊戲「第二人生」中的藝術家本人的線上分身中國崔西,探討當代社會中線上與真實世界愈趨模糊的邊界。

曹斐,《誰的烏托邦?》,2006,C-print,120×150 cm,Courtesy of 藝術家與維他命藝術空間,圖片由紐約現代美術館 PS1 分館提供。

不難想像曹斐為何受到西方藝術圈的關注,這位出生於 1978 年的藝術家成長的環境正是巨變中的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只是劇烈改變的社經結構,文化上也更容易接收到全球化的共同語言。因此曹斐作品中如同商業電影敘事流暢的運鏡與剪接,充斥殭屍、動漫角色與電子遊戲的視覺符號對西方的觀眾而言都不會陌生。而曹斐的童年與學院訓練都在廣州度過,這個距離政治權力中心北京極遠的省份,讓活躍在這一帶的藝術家們,包括更年輕一些的胡向前、宋拓等人的作品都不著重在強烈的政治批判,更多的是以幽默冷靜的態度,敘述自身對週遭環境的理解。但若說政治沒有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也不盡全面,曹斐父親曹崇恩是中國知名的雕塑家,製作過許多政治人物的雕像,曹斐耳濡目染下從小就知道何謂「政治正確」。藝術家也曾經以父親為題材,拍攝一支紀錄片,很可惜的是在這次的展覽中並未見到。

曹斐,《霾》,2013,Video,46:30,Courtesy of 藝術家與維他命藝術空間,圖片由紐約現代美術館 PS1 分館提供。

這個策展選擇恰恰反映了西方當代藝術圈是如何去理解中國當代藝術與中國藝術家,他們選擇自身最能理解的部分進行展示與詮釋。正如策展人克勞斯畢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在開幕時訪問藝術家時,提出的問題是:「能否請你談談在中國成長的經驗?」這次展覽的經費來源除了當代美術館的董事 Jerry I. Speyer 與 Katherine G. Farley 夫婦的贊助,來自中國藏家王兵成立的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的支持更是功不可沒。中國的快速崛起顛覆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想像,好奇中夾雜著更多的是焦慮。這種焦慮反而讓貫穿曹斐作品中的主題 — 對於全球資本化帶來的文化衝擊、被消費主義深深影響卻失落的千禧世代、次文化/流行文化/藝術間愈發消失的分界 — 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不分國界地引起觀眾的共鳴。開幕表演上,曹斐邀請了由中國城三位餐廳員工組成的嘻哈團體 The Notorious MSG 一同進行名為 Straight Out of Times 表演。這個團體從團名到表演名都是對嘻哈次文化的再次翻玩,與曹斐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也是藝術家對融入紐約當地脈絡的完美嘗試。

曹斐(第二人生角色:中國崔西),我‧鏡,2007,Machinima,28’,Courtesy of 藝術家與維他命藝術空間,圖片由紐約現代美術館 PS1 分館提供。

在這個越來越平的世界中,藝術家們很難自身外於全球化的洪流中,但優秀的藝術作品能提出的質疑或是追尋的答案往往也是全人類的問題與解答。「一樣迷戀青春、美麗與金錢。」這是中國崔西在《我‧鏡》中詢問另一「第二人生」角色 Hug Yue 數位與真實世界不同之處時得到的解答,也是深藏在《曹斐》PS1 策展論述中的弦外之音。



[1] Colin Gleadell,  “Art sales: Frieze puts capital in the frame”, The Telegraph, Oct. 25, 2005.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art/3647434/Art-sales-Frieze-puts-capital-in-the-frame.htm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