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la
關於散亂
在傳統佛教裡,一種主要鍛鍊注意力的方式是奢摩它(śamatha)。透過帶領者介紹的方式,不同的修驗者大體上在走奢摩它之路時,會經驗到大體上類似的經驗。雖然說這些經驗並不具必然性-亦即,不一定會經驗到這些;然則,這些經驗通常有個出現的次序。慢慢地,這些修驗者的經驗被集合成一張圖,並...
關於喜悅
當代有一種不快樂的形式:我們感覺不到快樂,生活瀰漫著普遍的無聊。並且從這個景況延伸出一個對許多人而言是個問題的疑惑:「我要怎麼開心起來?」旋而,試著尋找著如何讓自己感覺到喜悅的方式。我們可能開始從某些媒介中試圖取得快樂,比如說抽煙、飲酒、性關係;或者對某些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上癮,例如工作、攝影、買股、八卦他人等等。
個案的一個目標,是增加整體連貫的流通性
隨著個案進行的數量漸多,我現在比較能清楚的說出,我所進行的工作至少有一大部分是促進流通性。什麼是促進流通性?可以略分的部分大概包含了幾項,一個是排除堵塞,另一項則是增加系統中耗弱之處的能量,同時針對徵狀本身工作,比如說排除產生廢熱的原因。舉個例子,心神耗弱是一種綜合不同種情況的個...
關於慈悲
我們平常談論慈悲的時候,聯想到的多是道德式的慈悲,並且比較容易跟某些行為連結在一起。最常見的一些對慈悲的認識,像是放生、說好話、做好事等等「正面」的行為。在某個層面上,我們的確可以說這些是慈悲-一種俗民式的慈悲。這類慈悲有時會變成道德式的譴責,比如說「那個人做了那麼多壞事,怎麼不早點去死?
「我想要什麼?」
這個問題我們常常在個案中遇到,除了常見的「所採取的行動與目標相違背」這個原因以外,我想另外提出兩種我認為有價值的觀點。
讓內心的聲音自由
當我們最深處的傷被看見,痂就會脫落,陳舊、固著的人格就會開始鬆動。我們會開始意會到:原來我不需要如此用力地抵抗自己,或者防衛外界。原來生命有著這種簡單的樣態。願這篇能給予某些人支持,或者慰藉。
納入父母的不完美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關於正念的另一種觀點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為生命中所謂的小事祈願-安心當下的小技巧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對於愛的誤解可能引發盲動
我在給的其中一種個案稱為SRT,而在給個案的過程中,我滿常發現,在許多人意識的深處,常伴隨著某些對於愛的恐慌、誤解,或者幻想。這篇是簡單描述一下這個過程。
【工商】三月個案預約及個案內容介紹
這就是一篇幫自己廣告的廣告文,先寫在摘要處註明。
關於愛自己的一種反思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書記:《歸零,遇見真實》
拜印刷工業與傳媒的演進,以及文本傳播門檻的降低,我們越來越容易接觸到不同教派的宣教、大修行者的演講,或者種種通靈訊息。我們或者會在其中看到一名大修行人從某個境地出發的講述,比如克里須納穆提常在說的「開始的就是最後的」;或者,我們可能接觸到種種的通靈訊息,比如克里昂、賽斯、奇蹟課程等等。
從身心安康的觀點看待個案與諮商
我一直滿想推這種觀點:個案、諮商、諮詢、按摩,或各式各樣的洽談,只要這個方式對自己有支持,並且能協助自己持續良善或整合,就試試看與這名與人工作者定期、定頻接受個案一段時間。這往往也能夠支持一個人穩定和內化從個案中獲得的資源。除此之外,這種固定頻率的接受,也比較能夠發揮個案的long-term effect。
界線與中立的應用
界線通常是我們那僵硬的自我防衛外界的方式。當一個人帶著臨在的品質開始與自己接觸時,我們生命中長期的防衛會軟化下來,那些生命的傷也有機會得以消融。中立,是我們得以回到臨在的一種基本品質。這篇便是試著描寫這種中立的品質。
在內臟上工作可能鬆開內部長存的緊張與情緒
內臟-特別是腹腔的內臟-可能常是我們疏於照顧,或者過度照顧的地方。我們最常在內臟上感覺到的,通常是緊張感或焦急感。然而,內臟其實有很細緻的品質。
中線與整體式轉換
中線是每一個系統的中心準則,也是所有生命賴以依歸的中心感。這種中心感永遠不會消失,只是可能因為種種日常生活的經驗,或者過去事件的持續影響,使得這種核心的穩定感變得模糊。這篇便是試著在描寫BCST中一個重要的面向:使這種核心的穩定感重新浮上檯面。
惰性inertia
在 BCST 的取向中,協助系統消融惰性(inertia)對系統的影響,是 BCST 的一個主要目標。我想透過這篇更多描述這個過程,以及一名 BCST 的執行師,在個案中的定位是什麼。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看起,這個故事是BCST執行師法蘭克林‧席爾斯(Franklyn Sills)的真實經驗。
《淚湯》-這一刻,我們學著慢慢告別
這不是一本教我們什麼是哀悼SOP的書,而是陪著我們一起哀悼,一起好好說再見的書。這本書讓我們學習著,怎麼用慈悲的心來陪伴自己。
什麼是生命動能取向頭薦骨 BCST?
這篇是我給個案將近四年後,逐漸經驗到這個取向的奧妙所在。然則,有太多經驗難以言說,只能意會。BCST 中那種深邃而恆在的神秘只有透過經驗,才可能理解。然而,由於「頭薦骨」三個字是比較難直接從名稱看出是什麼的個案。有鑑於此,我依據自身的經驗寫了一篇介紹文,希望能更釐清頭薦骨個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