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愛的誤解可能引發盲動

Sharola
·
·
IPFS
·
我在給的其中一種個案稱為SRT,而在給個案的過程中,我滿常發現,在許多人意識的深處,常伴隨著某些對於愛的恐慌、誤解,或者幻想。這篇是簡單描述一下這個過程。

想分享一下自己常在SRT中遇到的經驗。

有一個我們常在SRT個案中遇到的情況是,一個人對於愛的理解常需要重新釐清,或者清理對於愛的幻想、誤解、恐懼,或者種種沒有根據的說法。而當對於愛的理解被釐清以後,常常會出現某些奇妙的轉變。

似乎對人類來講,我們會預設自己知道愛是什麼,也常會預設別人-特別是我的另一半,或者我的父母-對於愛的看法跟自己一樣。似乎可以說,我們已經知道了愛是什麼,並且停止探索什麼是愛。

然而,有趣的情形是,如果我們去問十個人「愛是什麼」的時候,可能會得到十種不同的答案。而通常來講,當我們回答「愛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聽到的答案可能更接近我們某些未完成的渴望,自小建立起來的某些傾向,有可能牽動到在前語言期就建立起來的感受,甚至是生生世世累積起來的情形。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可能在三歲左右時,常常經驗到父母一下在,一下又不在的情形。當然,從成人的眼光來看,「我們要上班啊,這哪有什麼辦法?阿我又常常要趕著出門,怎麼可能每次都有時間告訴他我要出門啦?」不過,站在孩子的觀點來看,他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上班是什麼意思,可是他可能會知道,「我爸媽一下在,一下不在」。這種經驗可能為他奠下一種認知,「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真的會在嗎?」

這個孩子可能基於一些就成人看來平凡無奇的經驗-上班、忙於家事、照顧新出生的孩子而比較忽略較大的孩子等等-,於是可能有了對於愛的條件式認知,比如「我需要做到什麼,我才值得你的愛」「我如果不夠好,我就會重新經驗到從愛中被放逐的經驗」,或者有了「愛應該要是什麼」的幻想。比較極端的情形是,關心與連結本身就變成了一種地獄般的經驗。

這是常在SRT中遇到的情形:愛變成了議題,變成了挑戰。

通常來講,我們開始在SRT中檢視「對這個人而言,愛意味著什麼?」「對一個人而言,他對於愛的敞開程度為何?」或者「是不是有任何愛變成惡夢的經驗?」時,常常會揭露出更多我們潛而未顯,但卻一直活出來的傾向與程式。

如果對這個個案有興趣,歡迎預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harola頭薦骨/身心學/澄心/SRT/一人公司/被動式投資,關注個人安康發展與生活品質(QOL),個人接案中。 詳情請洽:https://tinyl.io/3L4b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關於散亂

關於喜悅

個案的一個目標,是增加整體連貫的流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