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多羅
古華多羅

Edit profile 墨鏡外望,仍舊失落。 (Disclaimer: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格拉森的「社會面清零」與共存(可5:1-20)

早有人講過,所謂「社會面清零」並不是新鮮事。古時把傳染病人,如麻瘋,放逐離開主流社會。想不到到了廿一世紀還有人對此津津樂道領先世界。
網上圖片

早有人講過,所謂「社會面清零」並不是新鮮事。古時把傳染病人,如麻瘋,放逐離開主流社會。想不到到了廿一世紀還有人對此津津樂道領先世界。

馬可福音5 章被「社會面清零」的,卻是一個被鬼附的人。觀乎其行為,又很難與之共存,故此將之安置在墓地,但又似乎仍對民眾造成滋擾。可是,「社會面清零」的好處在於令一些人 - 尤其是掌權者 - 感覺良好,只要我不經過、不是我日日夜夜聽到他喊叫就沒有問題吧。換句話說,問題及其社會上的代價沒有消失,只是大部份人不願面對。

或許深入討論下去前,筆者一直有個疑問,就是為何格拉森人會養豬?歴史上格拉森是個大城市,雖然不只有猶太人居住,但那裡養豬就像在銅鑼灣開農場一樣荒謬。只要細心一看經文發現這地方其實是「格拉森人的地區」,平衡經文指當地為「加大拉 (Gadara)」,可能指另一個名不經傳的河邊小鎮。也即是說,連這班以養豬為業的其實也被邊緣化起來。可見,對這被鬼附的人的放逐不只是個特例,而是整個社會如何對待問題的縮影。

而耶穌基督在這裡其實沒有太多戲份,沒有神蹟醫治也沒有高談闊論,只是容許鬼離開和差遺已沒有鬼附的那人回家作見證。可是當地人不單沒有多謝,反倒是求他離去。或許,他們只希望清零了問題就自行了斷,而沒有人再需要付出代價。耶穌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僥倖心態,要拯救一個人,要解決他帶來的問題,需要付出代價。這甚至不只是一個人而是社會的代價,所以當人看見豬群墜海而那人卻變回正常反應這麼大反差。換句話說,他的家人和整個社區需要和這 - 至少曾經 - 有問題的人共存。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他不像麻瘋病人般可以獲祭司的宣赦,整個社區需要發揮互助友愛的質素。

此後這個人再沒有出場,甚至連名字也沒有保留下來。經文只說他在約旦河東整個地區講述自己得醫治和接納。那人的復元雖然帶來代價,但也使當地的人得到祝福。大團圓結局故然有代價,但其挽回也能向社會回饋正面訊息。

回到今日香港,清零還是共存已多作討論,筆者不需再添磚瓦。畢竟天下大勢,除北方外,都已經向共存走,假若病毒繼續向弱演化。一些開頭也清零的地方都陸續加入共存行列。可是在一片提倡共存的聲音中卻少有人提及共存都有不非的社會代價。每日成千上萬人受感染做成恐懼,市民恐慌性囤積物資;因生病不能上班使弱勢社群三餐不繼,而物價卻因成本上漲而不停上升,社會經濟也因此受更嚴重的打擊等。這些都是要共存不能忽視的損失。

只是,說共存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實在是豈有此理吧﹗剛好相反,從兩年前開始,香港社會早已靠民眾自發自救,自行籌集物資分發,主動關心弱勢社群等。即是說,香港人互助彼此相愛正好是共存需要的條件。這不是要汰弱留強,而是要在群體一同面對損失,互助走過困境,是建立香港社會的核心所在。諷刺地所謂的「集體主義」不單不明白這種群體,反而每事每幹都乞靈於全能的「集體」機器,以為能逆向「清零」還自詡人道。這種不明白人性和群體的想法才是社會真正的破壞者。要正視問題及其代價,就不能靠僥倖或成本轉稼﹗

香港人,你們能做得到的。All you need is lov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