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sorrowcanbeborne

@olorinliu

女伯爵瑪蒂達——北義大利的不敗碉堡,教會也為她雙標?(中)

前一篇談到,瑪蒂達終於和母親團聚,然而在法律和傳統都不支持的情況下,兩個女人如何服眾?如何治理廣大的領土?熱衷於宗教生活的瑪蒂達,敘任權之爭的衝突升溫將讓她陷入何種困境?又實現何種為人稱道的事蹟?

中世紀女性與他們的世界S1-1|偉大的女伯爵瑪蒂達——北義大利的不敗碉堡,教會也為她雙標?(上)

卡諾莎的瑪蒂達,是令他的同代人也感到驚訝和敬佩的女子,對於性別特質僵化的那個年代,找不到適當形容詞的人們不約而同以古代的詞彙"virago"稱呼她,意思是「有陽剛特質的女性」、悍婦,然而有些人是為了稱讚她、有些人則是為了貶抑她。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歧?在標籤之下,瑪蒂達實際的人生又是怎麼回事?

書寫計畫|「中世紀女性與他們的世界」介紹詞

書寫中世紀女性的故事,是懷心數年的想望,最近才開始比較認真地整理資料,以書寫計畫的名義略作紀錄,希望有朝真能整合成更完整的作品。最初的起心動念來自於這幾年更大量接觸到的歷史資訊,發現除了聖女貞德以外,中世紀其實還有許多出類拔萃、行跡獨特的女性人物和傳奇,他們以超出我有限想像力的方式回應了艱困的情況,而且這些人的故事至少在臺灣鮮為人知。

側記|《歐洲鬼地方》作者莫妮卡.布萊克來臺演講(下) 指控與譴責從親密關係而生?經濟復甦的社會仍殘存心靈瓦礫?

巫術指控案件的暴增,是因為陌生人的加入?鄉村迷信氣氛濃厚?還是有些話想說而不易說?惡行未能平反?在亮麗宣傳底下的模糊暗影,也在我們身邊遊蕩嗎?研究戰後德國的歷史學家莫妮卡.布萊克(Monica Black)教授的新書《歐洲鬼地方》(A Demon-Haunted Land)中文版今年三月在臺灣出版,她近日受邀來臺訪問,本篇為她在中研院兩場演講的第三篇側記。

側記|《歐洲鬼地方》作者莫妮卡.布萊克來臺演講(中) 巫術解釋只是單純的迷信嗎?都什麼年代了竟然還有巫術審判?

距離使用德語的地區最後一次女巫審判和處刑已經過去將近百年,為什麼戰後西德又會出現這樣的巫術審判並鬧上法庭?中世紀的獵巫和這段時期的巫術審判有什麼差別?前一篇提到的神醫和這些巫術指控事件竟然有相同的歷史因素嗎?研究戰後德國的歷史學家莫妮卡.布萊克(Monica Black)教授的新書《歐洲鬼地方》中文版今年三月在臺灣出版,她近日受邀來臺訪問,本篇為她在中研院兩場演講的第二篇側記。

側記|《歐洲鬼地方》作者莫妮卡.布萊克來臺演講(上) 誰是神醫葛洛寧?葛粉又是如何鍊成的?

現代醫學已然發達的戰後西德,低調的靈性醫者布魯諾.葛洛寧(Bruno Gröning)成為人們追捧的「神醫」,人們為何蜂擁跟隨他?「神醫」又治好了什麼?研究戰後德國的歷史學家莫妮卡.布萊克(Monica Black)教授的新書《歐洲鬼地方》(A Demon-Haunted Land)中文版今年三月在臺灣出版,她近日受邀來臺訪問,在中研院的兩場演講中,她講述了重建奇蹟背後神醫、女巫、顯靈的故事。

編譯|隱藏的苦難宇宙(下) 被關進以色列監牢的孩子們

2012年二月,約旦河西岸發生了一場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載著約五十位幼稚園小朋友的校車與大卡車發生激烈碰撞,導致嚴重傷亡。曾於國際危機組織並長駐巴勒斯坦地區的內森.特勞爾(Nathan Thrall)在他的新書《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中,也採訪了遭遇事故現場的醫生胡妲,慘況讓她想起曾經恐懼和苦難的一段日子。本文內容編譯自新書及刊登於《衛報》的文章〈一片隱藏的苦難宇宙:被關入監牢的巴勒斯坦孩子們〉。

編譯|隱藏的苦難宇宙(上) 從一趟巴勒斯坦幼稚園的出遊說起

2012年二月,約旦河西岸發生了一場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載著約五十位幼稚園小朋友的校車與大卡車發生激烈碰撞,導致嚴重傷亡。曾於國際危機組織並長駐巴勒斯坦地區的內森.特勞爾近日出版新書《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以那場車禍為引講述巴勒斯坦人在衝突地帶生存中的想望、愛情、恐懼與痛苦。本文簡介與編譯該書部分內容,及刊登於《衛報》的文章〈一片隱藏的苦難宇宙:被關入監牢的巴勒斯坦孩子們〉。

編譯|革命的黃金十年 我們失敗了嗎?(下)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這個十年有什麼不同?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本文參考摘錄於《衛報》的文章「群眾抗爭的十年:為什麼2010年代的街頭運動都失敗了?」綜合編譯。

編譯|革命的黃金十年 我們失敗了嗎?(上)

國際政經記者文森.貝文斯(Vincent Bevins)近日出版新書《一往無前:群眾抗爭的十年與消失的革命》,訪談自2010年茉莉花革命以來,約十年間全球大規模群眾運動的親歷者,他想探問和理解:這個十年有什麼不同?革命帶我們走上了一條怎麼樣的路?本文參考摘錄於《衛報》的文章「群眾抗爭的十年:為什麼2010年代的街頭運動都失敗了?」綜合編譯。

譯文|想我的巴勒斯坦摯友,和我們曾有過的和平夢

本文原載於《衛報》「長篇閱讀」專欄,以色列導演Roy Cohen講述青少年時期與來自衝突立場的孩子們如何相會、成長、成為摯友,政治現實又如何打碎他們曾共同努力實現的夢。原文為標題"In our teens, we dreamed of making peace between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Then my friend was shot",經作者授權刊登。

詩|《以後想和你吃頓飯》

#寫於2018年1月8日 相隔兩地的時候曾經幻想同居於一座都市會像螞蟻那般熱誠地交流殊不知除非我們都在尋找甜蜜如同避難所否則哪怕是日常問候都變得多餘 曾經偷取一句台詞來描繪我們之間「多少年,我們多少年」然而仔細回想也沒多少年別人珍視的話你只能作為展示者像一塊珍寶那樣輪到你轉眼相看...

短篇練習:煮麵(四)

那是苦的,純粹的聲音是阻止不了的,爺撈起她棄在鐵盆裡的魚內臟就往嘴裡塞,她一驚失手摔下鍋子,鍋內的酒精和油水與火焰混合,固體、液體和氣體彷彿彼此天生注定有所感應,熊熊的火焰在平台上躍起,阿桃倒是鎮靜了下來,在爺被火焰唬呆的那刻,搶下了嘴裡的那些腸啊、鰾啊、肝,哄著爺去洗嘴。

詩|《我不想見就晴天》

每一天都是練習

做出判斷,同時將自己交給世界|巴德學院漢娜.鄂蘭研究中心主任Roger Berkowitz演講側記

紐約巴德學院的漢娜.鄂蘭研究中心建立者,同時也是該中心主任Roger Berkowitz近日訪台,11月17日於中山大學哲學系以「與世界和解:從黑格爾和海德格到鄂蘭」為題發表演講,本文簡要側記Roger的演講內容。

短篇練習:煮麵(三)

咖啡店的大片落地窗像是一幅景框,角色來來去去,有剛下班的女子一回眸,也有出來晃蕩的隔壁棟阿伯瞅著窗前的木架菜單好一會,隔著一條巷子就是金融貿易核心地帶,窗外駐足的人們各色混雜,柔橘的燈光像是加了色片,數字算完人們也餓。前天年輕阿叔回台中了,臨去前阿桃留了一包錢,一聲不吭地就走了,...

《歷史性的體制》讀書筆記

法國歷史學家阿多格(François Hartog)的重要著作《歷史性的體制》(Régimes d'historicité),提出並分析集體時間秩序這樣的概念,即集體如何統合過去、現在與未來三重時間維度之間的關係;在該書中他呈現了幾個典型例子,以及歷史性體制的變遷。其中就包含荷馬史詩中呈現的不同時間感,尤其經典的是尤利西斯/奧德賽在他鄉宮廷隱瞞自己身份,卻聽見吟遊詩人說出自己過往故事的例子。

新譯《極權主義的起源》推介

商周出版了全新、完整的繁體中文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是好友李雨鍾博士的心血結晶。新書出版感覺必須說點什麼,作為一種思想的交會,不負譯者的辛勞,所以略獻管見。雨鍾的譯者導讀,提供了更完整而包容、對這部著作的導引,這篇短文只是一些閱讀的彙整與想法的草稿(煩請勿任意分享)。要更完整了解還是推薦大家買書。

短篇練習:煮麵(二)

水氣凝在透明壓克力板上,南國今年比往常冷,麵攤已經成了麵店,從國小側門走五十步以上才能到達,憨實的壯年男人拿著長箸撈麵甩麵,一滴水札實地落在壓克力板上,反而化開一片濃霧。女子從樓梯後方的廚房端了一盤餛飩,男人騰出一個位子,轉身拌麵,女子迅捷地拾起一團一團下水,姊姊妳跟我一國,兩個孩子中比較年幼的那個說。

短篇練習:煮麵(一)

老人穿著厚重的拖鞋和沾滿汙漬的汗衫,坐在陽台門邊的小板凳上,一隻手持一只鑷子,黝黑的另一手按著豬肉塊,從豬的肚腹取下來的連著油脂的肉塊,老人輕巧的拔著豬皮上的黑毛。汆燙過的肉塊在大鑊裡炸,底下是臨著窗邊的舊式爐灶,灶是用紅磚築的,幾塊破損的地方由水泥填補空缺,柴在灶裡爆開的聲音和肉塊下鍋的聲音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