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旅者
成为女人:我的转职之路(下)
内在的这张地图,并不是一定要靠占星才可以去探索,工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好奇、开放、勇气,和些许满不在乎的幽默感。而我可以肯定的是,当地图如星空般慢慢点亮,它带来的喜悦和感动,绝对胜过了这过程中任何的艰辛。
成为女人:我的转职之路(上)
似乎是“我”扩大了,原来的那个男性的、理性的层面之外,那个情感的、直觉的部分被唤醒和开始绽放,她想要更多的空间、更外显的表达。
琴诗酒伴,分付年华
东坡感叹名利虚苦,还可以问一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今天我们若想“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闲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又当“归去”何处呢?
脆弱、开放与勇气——从畅销书说起
每个人都有跟他人连结的情感需求。有情感需求并不是软弱的表现,需要他人的支持、对他人的依恋和依赖也不是对自身独立自主的放弃。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真正地“看见”,以我们本来的样子,被理解、被接纳、被爱。但你必须把自己敞开,展示自己的脆弱性,“允许”自己被看见——这不仅不是软弱,反而需要极大的勇气。
爱:作为生命的实践,作为对人类存在之问题的解答
以作者的话说,“爱”,是对人类之存在问题的解答(love, the answer to the problem of human existence)。对我来说,在这个层面上对“爱”的理解和阐释,是这本书的精髓和基础,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逻辑线索。
加藤周一《何谓日本人》:超越时空的相似
巴黎或许确实想不到在协和广场建高速公路,但我们都知道,加藤笔下的这个日本,并不是绝无仅有的。
不聊生,聊聊人生
关于三胎政策的各种调侃和段子里,我最喜欢“民不聊生”这个梗。“民不聊生”。关于这个词最早最深的印象,大概是中学历史书对“封建社会”的谴责吧。在对万恶的旧社会的鞭挞中,新社会的伟大和正义成为理所当然。压迫、苦难,“民不聊生”,当然只属于过去。
“读”一个故事给你听
声音和文字的共舞,作者、读者与听者的相遇。
《杀马特我爱你》:小镇青年,亚文化和普遍性
前几天偶然看到有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的线上放映会。我之前并没有听过这部片子,只是觉得题材很有意思所以就去看了,可以说是没有带任何的预设和期待。大概正因为此,影片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极为丰富的电影,既在情感的层面打动你,又能引发你对当下社会现实深刻的反思,还能更超...
金镶玉和邱莫言:双性同体的女性想象
最近心血来潮,重看了一遍《新龙门客栈》。这部电影现在再看,故事已经觉得多有经不起推敲之处,但这其实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重看龙门客栈。之所以看再看,是因为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两个女性角色,尤其是金镶玉。这部电影的故事主轴其实是以男主角周淮安为中心展开的。
金庸笔下的女性角色:我对金老唯一的不满
我是一个资深的金迷。从攥着几毛钱从旧书摊租书的童年,到熄灯之后就着应急灯夜读的大学时代,再到工作后偶尔整个周末或是假日的沉浸,二十余年,我一直在读金庸。对我而言,金庸小说绝不只是一些好看的故事而已,它还启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在很大程度上型塑了我成年早期的道德观。
法国人“天性散漫”,“解封”危机重重?
自从欧洲疫情爆发,国内的家人一直非常担心我。中文媒体对国外向来是“报忧不报喜”,而且现在的媒体环境,越是煽动性、情绪化的东西,传播越广,由此造成无数的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家人能够接触到关于欧洲的信息,几乎全部都是负面的,而且还要加上情绪化的煽风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