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泥
豆泥

分散式自治實踐與研究者,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喜歡討論,請別客氣與我討論。

為何公家單位值得參考公共區塊鏈?

一切都在於如何妥善分配資源給數位公共財的締造者

作者黃豆泥是複數 DAO 的貢獻者,目前任職於公部門(數位發展部)。努力建立 web3 公共性與政府公共性之間的橋樑。

英文版本發表於 Mirror:Why are public sectors worthy of considering public blockchains?

原因在於數位公共財(Digital Public Goods, DPGs)。

中國人會說公共產品,意思差不多。在開放式無須許可便可使用的公共區塊鏈世界,如果開發者提供好的服務,吸引更多使用者進駐,那這條區塊鏈便會獲得產生更高的價值。

使用者在上面生活(交易、交換、交代事項等),需要付些許手續費給帳本的維護者。但維護者通常不是開發者,因此開發者與維護者往往成為一條區塊鏈為了進行維護升級,在公共治理上成為角力的兩方。

開發者打造開源的數位公共財,爲區塊鏈創造更多使用場景,那開發者的錢從哪裡來?一方面開發者可以自行發幣(儘管代幣不一定有用)吸引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者與其共枯榮,或接受公鏈基金會的挹注,爲特定公鏈提供服務。

前者的發明曾創造 ICO 熱潮,也創造層出不窮的詐騙案;而後者常見的情形,便是新興公鏈以大撒幣吸引開發者進駐,最近的知名公鏈如 Aptos、Sui 等。畢竟公鏈就如同主權政府,沒有穩定好用的公共資源,便不會吸引移民進入。

我曾經與 ICO 極為成功的專案朋友閒聊,如 Mask,也與不同公鏈的 Grant 審查者閒聊,如 Solana 基金會、Tezos 基金會、以太坊基金會等,儘管兩者的初衷可能不同,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都成為挹注數位公共財的角色。而不同意識形態或政策的挹注者,將為該生態系帶來極為不同的景緻。

由於區塊鏈的世界變化很快,且如果你認識且熟悉這些決策者,這些「公共決策—公共資金—公共成效」快速迭代的案例,很能幫助我們思考何種挹注取向能為生態系帶來好處,或浩劫。

比如說最近 Tezos 基金會的老闆弄了一個網站,補貼約 150 台幣的零錢給因以太坊高手續費的受災戶。我極度不看好這種補貼式行銷行為,而看好不看好也不是我說了算,但能在短時間內從使用者數目、幣價波動來逆推其公共成效。


除了一般的投融資/獎補助機制,有沒有更多聰明變體?答案是有的,而且在區塊鏈世界幾乎成為常態。

比如知名的 Gitcoin Grant 最近推出了 Beta Round。Gitcoin 應該是全球使用平方募資法(Quadratic Funding)應用於數位公共財最成功的 web3 組織。簡單的概念是這樣子的,Gitcoin Grant 向有錢人們搜羅了一大筆錢,但是又覺得「專家評審制」無法挑到最好的開源專案,因此開放讓所有人投票,票的多寡決定補助款的分配。而所有人都必須用捐款來投票,一塊錢就是一票,但所有投出去的票都必須開根號,讓大富豪無法操縱投票。

經過十幾輪成功的試驗之後,Gitcoin 最近進入大改版,他們開發了全新的「護照」(Gitcoin Passport),以社交圖譜的驗證方式,來排除假捐款的機器人(Sybil)。而由於過去十幾輪 Grant 實在太成功,開始有人質疑 Gitcoin 官方操縱 Grant 的運作,包含審核委員會、營銷行為等,如同政府圖利廠商之嫌。這一次為了洗刷這種質疑,Gitcoin 索性將所有服務開源,且模組化,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平方募資法,做屬於自己的 Grant。

最近與其 Diector Kyle 討論,他說 Gitcoin 從來沒有意圖成為決定誰是「真人」、決定誰有「資格」拿錢的機關,Gitcoin 是數位公共財底層機制的締造者,他們打造的體系隨時準備好分岔給所有人使用,這席話讓我聽了很感動。


又二層協議的公鏈 Optimism 也與以太坊發起者 Vitalik 共同打造了回溯性公共同資法(RetroPGF or Retroactive Public Good Funding)。核心概念為,咸信即使是專家,也很難預測開源服務或協定,哪些在未來會極具影響力,因此回溯性挹注將比預測性補助更具有成效。預測成功是風險投資者的工作,這是因為在資本社會,成功的預測會獲得極高報酬,但開源社群不太容易吸引資金。

RetroPGF 一開始委託專家委員會以事後分析的方式評估各種公共財(多為基礎建設,也包含教育)影響力並進行挹注,現在正逐步開放為分散式自治分配的方式,其成效也有目共睹。以「好服務吸引更多使用者來公鏈」為目的,Optimism 的公共性實驗帶來豐碩的成果。


另外曾發明 IPFS 的 Protocol Lab,最近其網絡產品小組(Network Goods)正式上線了超證(HyperCerts)。作為數位世界的影響力憑證或社會影響力債券,HyperCerts 開放由所有人來決定其他人的影響力,特別適用於公共財。當然不同的發證機構會帶來不同的權威,但數位公共財影響力市場如同最近正夯的再生經濟(ReFi)、碳交易市場,都是在交易抽象卻實實在在影響真實世界的產品。

但由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風險,Protocol Lab 將超證弄成半殘狀態,規避債券化風險,超證只能在二手市場交易一次,這讓影響力的流動性大幅下降。

延伸閱讀:Hypercerts: A new primitive for public goods funding


此外新興公鏈 Canto 最近推出了 CSR 的概念,成為 EIP-6969(以太坊改進提案第 6969 號)。CSR 並非企業社會責任,而是合約安全收入費用分配模型(Contract Secured Revenue, CSR)。亦即提供數位公共財的開發者,會拿到憑證,藉由這個憑證收取過路費。當然開發者可以將憑證賣掉,事先獲利了結。文章一開始所說的兩大陣營在這個解決方案下取得了折衷。驗證者與開發者都可以因為提供基礎設施服務而獲得獎勵,前者確保公鏈安全,後者提升公鏈價值。


以上從 ICO、傳統 Grant 補助,一路講到新興的公共財獎勵分配方法,如 Gitcoin 的平方募資法與護照、Optimism 的 RetroPGF、Protocol Lab 的 HyperCerts、還有 Canto 的 CSR。這些都是由於開源社群與區塊鏈服務相互影響,才有可能長出的嘗試。


適逢台灣促參修法,進入促參2.0的時代(促參全名為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其中一種就叫做 BOT),其中「數位建設」已納入促參範圍之中,無論是 BOT、OT、還是任何一種 OT,都應考慮開源的數位公共財對社會帶來的效益。

且有償促參入法,最早由英國創造的民間融資提案制度(PFI,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在台灣落地已有法源依據,實體世界也開始有許多示範與先行案例正在執行(如長照機構、辦公大樓等)。我們可能距離 PM/PC (公共資金/公共程式)的世界越來越近,政府付費,公共程式得以營運開發,使用者使用公共服務。


簡單歸類,平方募資法處理的是有效分配公共資金問題、RetroPGF 處理的是公共財影響力與獎補助關係、HyperCerts 處理的是影響力市場化,而 CSR 處理的是公共財使用者付費問題,這四種解決方案都處理了一個生態系永續與否的特定切面。

並不是說這個階段就一定要導入 web3 相關工具,這個世界離 web3 真的進入常民生活還遠得要命,但 web3 世界,尤其是公鏈組織挹注公共資金的實驗,此時此刻值得我們觀摩,且持續追蹤成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