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
林安

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一个人旅行的危险和浪漫,出发了才知道(维也纳篇)

去年上海最黑暗的那段时间,一个朋友说,她最不后悔的事就是在疫情之前走遍了大部分她想去的国家和城市。这句话给了我沉重一击,想想自己还有那么多没去过的地方,再想想下次出国不知是何时,就遗憾万千。一晃三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没有变得更深刻,反而越来越狭隘。当时我告诉自己:解封后,一定要踏上没有探索过的陆地,体验截然不同的文化。第一站,我选择了奥地利维也纳。

结束了近30天的中东欧 Solo Trip,这次独自一人走过了3个国家的4座城市:维也纳、萨尔茨堡、布达佩斯、布拉格。偶尔有人相伴,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独行。

这趟旅行会对我的人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许若干年后才能揭晓。

但我知道某些改变的种子一定已经在心中悄然种下,我需要做的只是静静等待它生长。

在分享“这趟旅程”给我带来了什么之前,我想先聊聊“为什么要出发”

(这系列文章会分几篇发布,今天是第一篇,讲讲这趟旅行的第一站:维也纳)

Part1

“有些东西失去以后,才知道可贵,此后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为了少留下一些遗憾。”

去年上海最黑暗的那段时间,一个朋友说,她最不后悔的事就是在疫情之前走遍了大部分她想去的国家和城市。

这句话给了我沉重一击,想想自己还有那么多没去过的地方,再想想下次出国不知是何时,就遗憾万千。

一晃三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没有变得更深刻,反而越来越狭隘。当时我告诉自己:解封后,一定要踏上没有探索过的陆地,体验截然不同的文化。

第一站,我选择了奥地利维也纳。为什么是这座城市?这和疫情结束后我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书有关——茨威格写的《昨日的世界》。我相信每一个经历过疫情黑暗期的人,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某些共鸣。

带一本书去欧洲——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你会惊讶于几个世纪过去了,今日的世界还在发生和过去一样的事,也会急切地想要在事态没有变得更糟糕之前,充分利用当下的每分每秒去好好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昨日的世界》有一个副标题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打开世界地图,奥地利位于欧洲大陆的中间,是旧时的艺术文化音乐中心,我想,跟着茨威格的文字开启我的欧洲之旅,是再适合不过的方式。

在经历了一个月繁琐的申根签申请和焦灼的等待期后,收到签证的那一刻,久违的兴奋感包裹了我:欧洲,我来了。

对维也纳的第一印象:干净

Part2

“再也不要因虚度光阴而慌张,如果一天只看了一场日落,也要发自内心去感恩。”


去欧洲之前我是忐忑的。出发前不止一个朋友跟我描述欧洲今年有多乱,为此我在出行前做了诸多准备。事后证明,很多东西一个也没派上用场,这次去的几座中东欧城市比我想象中安全很多。

(有兴趣也可以听听我出发前录的这一期播客,聊的就是“一个人旅行前的准备”:)

经历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两次转机,我终于在晚上10点半抵达了维也纳。虽然提前查好了去酒店的路线,但复杂的车次和完全看不懂的德文还是难到了我。

一番折腾终于坐上了正确的车次

原本40分钟的路程,我在路上折腾了近2个小时,一次次上车下车反复确认是否上错了车,下错了站。最终抵达酒店时,已是凌晨1点。

第二天从酒店搬去Airbnb民宿主家中,与房东说起昨晚在路上忐忑的经历时,他说“你大可不必担心,维也纳很安全,即使是晚上。”

之后一周在维也纳的经历证实了房东说的话,维也纳不仅安全,而且非常井然有序:所有交通工具都准点准时,干净锃亮。

只要买了市区通票,市内的所有公共交通都可以随时上下,公交车无需打卡,地铁站也无需检票。我想这种便捷背后是对公民素质的高度信任。

听说偶尔有不起眼的工作人员隐藏在人群中冒出来查票,但我一次也没遇到过(一般查的都是很明显的游客)。

在维也纳的一周,是我过去一整年最平静的一段时光。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每天跟随心情决定今天去哪儿,做些什么。

第一周由于时差的原因,我每天早上6点多自然醒,那时正好是国内的中午,我可以利用上午的时间安心处理一部分国内的工作,待国内的同事都下班了,再一个人出门溜达。

这样的节奏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早起”的美妙。每一天都变得格外漫长,无端多出了很多时间,可以不慌不忙地享受生活。

这次出行前我告诉自己:这趟旅行的目的是放松,不要给自己安排太多工作,也不要急于打卡多少个景点。

我确实也是这样做的,甚至有时在房子里一直待到傍晚时分,在天台看完日落再出门觅食,也不会有浪费时间之感。因为,我已经享受到最美的日落了呀。

对我来说,旅行的意义除了看没有看过的风景和标志性建筑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当下”“与当地人交流”。


Part3

“相比固执地认为他人与自己不同,旅行更大的意义是发现世界大同”

我很庆幸第一站选择了一个与房东同住的Airbnb房源,与房东Alan见面的第一天就感到亲切。

他的父母出生于克罗地亚,但他从小就跟随父母搬到了奥地利生活,7年前到维也纳学习,毕业后定居在了这座城市。

Alan一米九的个子,初次见面时,会保持陌生人之间的礼貌,但也会有一些礼貌之外的健谈。带着我介绍了一圈房间后,又跟我在天台聊了很久,指着远处的各种建筑分享哪些地方可以游览,哪些建筑背后发生过怎样的趣事。

稍微熟悉一点后,他也会展示出不拘泥的一面。比如饶有兴趣地从抽屉里拿出筷子,凑过来问“可不可以教我怎么用中国的筷子”。

和房东一起共进晚餐

Alan的室友Tomas是奥地利本地人,有着一头茂密卷曲的黑发和一对深邃的眼睛,第一次见面,就觉得那双眼睛很灵性,仿佛能看到很深的地方。后来得知他的主业是瑜伽老师,欧洲以外最想去印度进修瑜伽。

非常巧的是,两位房东都与“自由职业”有关,Alan在一家IT公司远程办公,Tomas除了教瑜伽,还有一个身份是自由的数学老师,会不定期在家里辅导学生。

以“自由职业”为契机,我在入住期间向他们发起了采访邀请,两个人都欣然同意。

也许是这家民宿的氛围很适合我,也许是两个房东都非常乐于交流,在维也纳的一周,我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水土不服”。某天晚上一起吃饭时,Alan问我第一次到奥地利,有没有感受到culture shock,我想了很久,意外地发现居然没有。

出发前我会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迸发很多想象,这种想象基于一个底层信念“他人和我不一样”,但是当我真正走出去以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别人跟我不一样,而是“原来我们在很多地方如此相同”。

前几天在读《快乐上等》,书里提到应该让日本的年轻人多出去旅行,旅行多了就会发现“世界大同”,也因而对自己认知以外的“预测偏差”多了很多包容心和同理心。

采访结束后,我发现不管我们来自哪里,肤色如何,我们对人生选择的困惑,对事业与幸福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期望,原来都是一样的。

part4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保持不变,是好事吗?”


都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这里曾经定居过太多知名音乐家,比如贝多芬、莫扎特、海顿、舒伯特。

维也纳也是奥地利皇室居住过的城市,有很多旧时的宫殿,最知名的要属茜茜公主曾经居住过的“夏日宫殿”美泉宫,也是电影《茜茜公主》的取景地之一。

我在一个阴天的午后独自去了这座宫殿,买一张带语音解说的门票,可以游览宫殿内部的几十个房间,跟随语音导览在一间间房间内穿梭,感受这位欧洲历史上最美丽的皇后受人爱戴却并不幸福的一生。

但相比室内富丽堂皇的宫殿,我更喜欢宫殿外的花园。

长且笔直的两排林荫道,从不同方向延伸而来,起风的静谧午后,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夫妇,拄着拐杖踽踽独行的老人,依偎在躺椅上窃窃私语的情侣,戴着耳机跑步的人,蹲在地上观察鸽子的小孩……

这些流动的人在“秋日花园”这幅巨大的画作中动态游走,让我产生一种人在画中行的错觉。而我自己,从更高维度的视角俯视,一定也成为了画中的一个角色。

美泉宫非常大,占地总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从美泉宫背面一直爬到最高点“凯旋门”,可以俯瞰整座宫殿和维也纳远处的建筑。

如果在维也纳只游览一座宫殿,个人认为美泉宫非常值得一看。

-

想来维也纳,还有一个原因是早年很喜欢的一个系列电影《爱在》三部曲,其中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正是在维也纳取景。

因此,亲自看看剧中的几个取景地, 也是我此行的计划之一。(之前写过一篇《爱在》三部曲的影评:爱情是什么东西?

影片中最知名的取景地是男女主角暧昧氛围拉满的唱片店试听间,在一个并不繁华的巷子里。

虽说唱片店的试听间并不存在,当年只是为了拍摄电影临时搭起来的一个房间,但店主还是在曾经搭建过唱片间的门外,张贴了一张《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海报,暗示着25年前,这里曾拍摄过一部电影,相信很多人也因此慕名而来。

去的那天,店里有很多静静挑选唱片的人,整家店沉浸在黄昏时分暧昧慵懒的氛围里。

这可能也是我喜欢爵士乐的原因吧,如果爵士有颜色,我想应该是昏黄色的,在慵懒随性的韵律中,总有些情愫在看不见的角落滋长、蔓延。

从唱片店出来,刚好与整座城市的blue hour撞了个满怀。天边的颜色开始泛蓝,昏黄色的街灯逐一亮起,一家家临街小店的橱窗折射出属于夜晚的氛围,正是来一场漫无目的city walk的好时机。

这时画面里如果还有音乐,就是一部文艺电影的长镜头了。

从唱片店出来后,我又去了电影的第二个经典取景地——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外的露天天台。这个地方其实处于维也纳的市中心地段,可以俯瞰街道上来往的车辆与行人,在昏黄路灯的衬托下,仿若梦境。

恰巧男女主角在这里说过一句经典台词:“仿佛我在你的梦中,你在我的梦中”。

来欧洲之前,朋友说欧洲是一个无论你何时去,都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地方。

从这些电影取景地可以看出确实如此,1995年拍摄的电影,今天再走过曾经的取景地,很容易辨认出当初的模样。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保持恒定不变,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回国后,回想起在维也纳小住的日子,好像又回到了那段平静如水的时光。仿佛已经在那里生活了许久般,日子过得斑澜不惊。

大多数时候,我感觉自己既不像一个“异乡人”,也不是“游客”,而像一个透明的载体,在不同场景中自然流动。

陌生的语言、食物与人群对我来说不是障碍,反而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与自己的语言、身体和人际关系重新建立连接的机会。

有一些本能的东西渐渐冒出来了,有一些被压制的东西消失了,有时自己也会讶异:原来,我还有这样一面啊。

在行走中与自己对话,在观察中感受他人。让当下的每一刻情绪变得饱满透明,像一场大雨后,漂浮在空气中的彩色泡泡般,小心一点,不要戳破它,享受这一刻的美丽就好。

维也纳,一定是我还会再去第二次的城市。

最后放送一波在街头随手拍的照片:

-end-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