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勇敢,只是在另一种程度上随波逐流
“你一个女孩子满世界这样跑,没有认识的人,也没有男朋友,不孤独吗?”这可能是独自在异国旅行的女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数字游民,还是数字殖民?
下午在写这个月第二场「会客厅和它的朋友们」的推文,主题和「数字游民」有关,查“数字游民”历史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挺有意思,想分享一下:A Brief History of Digital Nomads.

自由职业者的7年之痒
自由职业第7年,今年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就像关系中的七年之痒一样,我们和职业的关系,到了7年也该痒一痒了。今年我在旅居路上见了不少自由职业者朋友,大家都是自由了7年以上,处在一个吃饭不愁,也有一定积累,但多少都有点迷茫的阶段。虽然听起来有些凡尔赛,毕竟现在失业找不到工作和在职场苦苦挣扎又找不到出路…

内容创作10年+,我最严重的3个创作瓶颈期
关注我时间比较长的朋友都知道,我不算一个创作很规律的人。这些年呢,不论是做自由职业还是创业,我一直被P人的随性天性困扰。如果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或者做内容仅仅出于兴趣爱好,P人的属性不会对我造成任何困扰,但是一旦它与工作和赚钱挂钩,我就必须逼自己P中带J了。所以大家看到的我表面上的 J,是花了很多精力跟自…

成功率5%的创始人,教会我的事
Nomad List的创始人说自己写了70+个创业产品的代码,最后只做成功了4个,所以他的成功率是5%。但这4个产品却让他实现了现阶段的财务自由,过上了全球旅居的数字游民生活。“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有想法了就先去试,得到反馈了再改,没那么复杂。哪有什么完美产品是规划出来的。”

从深度长文到一人公司,不接广告也可以活得很好|逆行人生
从小众品牌主的“一杯咖啡咨询”,到“挂号问诊”再到品牌顾问,塞米一个人活成了一支团队。这也许是内容创作者的另一条出路——不必遵循流量至上的平台规则,按照自己擅长且喜欢的方式去创作、观察、链接与生活。

旅居欧洲90天:在巴黎,做一个标准游客
走在巴黎街头,有时会恍惚间觉得又回到了生活过5年的上海。由于上海曾经被法国殖民,梧桐区和法租界已经成为了上海印象里与小资文艺生活强相关的一部分,包括上海西式的生活方式。摩登现代又小资的东西我在上海已经看够了,怎么来了巴黎还要看这些?

“自由职业1年后重返职场,她却比从前更快乐了”| 逆行人生
我一直觉得,并非所有人适合自由职业,自由职业也并不是高于上班的选择。Fiona 的经历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聊天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Fiona说:正是这段经历让她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边界,更宏观地看待商业这件事。如果你正在自由职业的围墙内外徘徊,也许可以从Fiona的故事中寻找一丝勇气,无论是开启自…

为什么花欧元,破除了我的金钱焦虑?
上一支视频聊到我在欧洲3个月,平均一个月只花了1万多。其实去欧洲前,我对于“赚人民币花欧元”这件事,还是很焦虑的。但是在欧洲待了3个月后,我不仅克服了花欧元的焦虑感,甚至连出国前的“金钱焦虑”都克服了。

“英语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为什么还是学不好”,谁说的!
“英语明明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之一,为什么中国学生花费了那么长时间还学不好?”
巴厘岛不适合旅居的10个原因(高敏感I人版)
结束了巴厘岛的旅行,意外的是这趟行程没有想象中的“高能量”和“修养身心”,在中途就让我产生了想离开的情绪。这背后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2025第一本书:去魅高福利国家,做一颗会思考的“棋子”
这几年我一直觉得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太对劲儿,但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呢?又说不上来。过去两年我通过“走出去看世界”寻找答案,在2025年的开端,我开始通过读书寻找答案。

从互联网“消失”,是为了好好生活
自由职业以来,“必须在网上持续更新,否则就会被人遗忘”似乎成了我表达和创造的底层动力,这背后的深层动机是“恐惧”。恐惧靠表达为生的自己有一天不再表达,因而很快被其他人替代……

被世界500强辞退后,她开了一家流水破百万的淘宝店|100个不上班的人
她曾经以为,毕业后进入世界500强成为管培生,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却没想到,进入500强,才是她噩梦的开始。这种自我怀疑直到几个月后,她靠开淘宝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时,才渐渐消散。她也终于明白:自己当初被裁员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她和那家公司的价值观不合,他们只是不合适而已。

逃离“人类养殖场”,他的梦想是漂在天上,看遍世界|100个不上班的人
2012年,山东省的某个县城,一个工作了18年的铁路工人,决定带着全家人辞职休学去航海,所有人都认为这家人疯了,他们被整个环境孤立了。2014年,这个在海上漂了2年的航海家庭抵达澳大利亚,做了一个更疯狂的梦:驾驶动力三角翼环飞澳洲大陆,用鸟的视角看世界,每一秒都与死亡为伴。2019年,环澳飞行2年后的他们,做了一个听上去更加“虚…

29岁失聪,一年半攒够下30万手术费的手帐达人|100个不上班的人
这件听上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真实的发生在了麦子身上。那一年,她29岁,在上海做着月薪5000元的财务工作。更残酷的是,她不是两只耳朵一起听不见的,上帝先收走了一只耳朵,给麦子留下了一丝康复的希望。

在泰国开影视公司的中国姑娘:我想搞艺术,穷点没关系|100个不上班的人
在立子看来,艺术家拥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就好。与其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赚更多钱,不如沉下心来专心创作。消费低、艺术环境相对包容的曼谷,终于让立子在“艺术创作”和“维持收入”中找到了平衡。

从设计师到自由插画师:“辞职4年后, 我找到了理想中的职业状态”
“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思考良久,她发现自己最想追回的,还是成为一名插画师的梦想。

不上班10年,他靠什么定居清迈,提前体验“退休“生活?|100个不上班的人
去年9月,我去清迈尝试迷你旅居时,认识了一个在那边提前体验“退休”生活的中国人——柒哥。

我辞去了3万米高空的工作:梦想已经实现了,然后呢?|100个不上班的人
那一年,防子龙的妻子和女儿还在云南生活,他稳定的客户和人脉资源也都在云南,如果回去,他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像以前一样。但人生,依旧是一条看得到尽头的直线,缺少了对未来的想象。而“太空计划”,正是探索未知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