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懿 leungyi
梁懿 leungyi

www.SesameBeans.com

在Matters寫甚麼?參考金庸先生的五字真言

在Matters應該寫甚麼,眾說紛紜,畢竟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理想的馬特市,而這個理想也會隨時日而改變。在此紀錄一下我在馬特市的演化史:

階段一:Matters(原來)是個公共討論空間

我最初接觸到的Matters,並不是一個公共討論空間。我的意思是說,眼拙的我最初真的看不出它原來是個公共討論空間⋯⋯我只感覺到大部分作者都是有心人,文章有一定質素,社交氛圍溫馨。

用我在〈Matters 作為感性社交平台給我的啟發〉的留言補充一下:我認為「社交」是中性的,重點在於是否真誠。發自內心的交流、有意義的理性討論都值得鼓勵,無論本意是出於真心,還是或多或少有經營成分。我對「經營」並沒負面印象,甚至覺得是必須的,各人有各人的做法,我的底線是要經營得有點誠意。

階段二:為甚麼不能百花齊放?

偶爾見到有市民批判別人應寫這些,不應寫那些,我有點反感,憑甚麼有人能站在高地上指點江山?若要去中心化,不是更應百花齊放,讓它自然發展嗎?

再次搬我之前的留言出來補充:我沒天真到以為Matters真的能去中心化,儘管它大概想做到無為而治;也不覺得大家真的想去中心化,多數人想要的「去中心」,只是「去(掉自己不喜歡的)中心」,若有人跨越了某條底線,我猜大家還是想Matty出來處理的。我亦贊成Matters主動推廣有質素(但未必能夠成為社交話題)的文章,也習慣經常刷「(編輯)精選」頁。「有人管理」與「去中心化」從來是個難解的結。後來看到〈去中心化會不會是一個烏托邦?〉及其留言,讓我對Matters又有另一番認知。

階段三:對Matters多了幾分認識

讀了幾篇舊文,稍為了解Matters的成立初衷和早期發展;見有人提到把文章放在區塊鏈上的成本,以及佔據了大家專注力的成本;發現陸續有馬特市市民移居或共存於其他平台,把自認為不適合這邊的文章另投他處;經常在「熱門」頁看到我不感興趣的文章。然後我開始反思老問題:作為作者的我,在這裡應該寫甚麼?作為讀者的我,又想在這裡讀甚麼?

戴返個頭盔:我尊重每位作者的創作自由,絕對無意亦無資格批鬥別人,而且我仍然認為Matters應該要百花齊放,無論是政見、主題還是風格,但我會把拍手支持留給最欣賞、最認同的作者和文章。

階段四:重讀金庸先生的五字真言

昨晚,忽然想起我曾讀過一篇金庸先生論副刊的文章,但已忘記大部分內容。多得Google,我用了幾個九唔搭八的關鍵詞,竟能挖到相關文章(節錄在文末)。重讀一遍我覺得頗有意思,當然,他說的是紙媒,跟如今互聯網世界截然不同,他創辦的《明報》也不是馬特市,卻不失參考價值。

他提到一份報章有新聞,有副刊,而「副刊是一張報紙的靈魂」,讓我聯想到Matters也不一定只能有既定內容(雖然各人心目中的理想比例不一)。在此,把金庸先生的「副刊五字真言:短、趣、近、物、圖」定為我個人在這裡寫作的理想(定得有點高,開始心虛,而且這篇好像已不太合格⋯⋯)。再戴頭盔:這是我的個人理想,單純為了自我感覺良好,我的手伸很短的。

Photo by Kevin Chinchilla on Unsplash

以下節錄自〈金庸曾談報刊:副刊是一張報紙的靈魂〉〈金庸辦副刊“五字真言”:短趣近物圖〉兩文。

金庸先生曾表示:「副刊是一張報紙的靈魂,港聞和國際電訊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副刊做得出色的話,那張報紙就會與眾不同。」有指他非常關注副刊運作,他認為「副刊是很自由的東西,沒有什麼準繩,園地是公開的,所以要抓緊。新聞我不抓,因為新聞有它的規律性,只要準確報導事實,不加歪曲就可以了。」

他曾在編輯部貼上「副刊之五字真言」: 短、趣、近、物、圖

短:副刊文章應短而簡潔,少引經據典,不咬文嚼字。短文要有內容,有質量,能自圓其說,可收放自如,方寸之地,氣象萬千。

趣:副刊文章要新奇有趣,輕鬆活潑。新奇,指題目新,視角新,內容新,手法新,以新取勝﹔有趣,是情趣、意趣、興趣,文字優美,妙趣橫生。

近:有時效性,副刊文章不像時評、社論那樣緊跟形勢,但也要與時代同拍。去年可用、今年仍可用的文章要少用,十年前可用、十年後亦可用者,要堅決「禁用」。

物:言之有物。無論是講述一段故事,還是一件事務、一個道理,都須令人讀之有所得。或增常識,或廣見聞,或明事理,或勵心志⋯⋯一句話,就是要讓人讀完一篇文章後,有所收獲。

圖:要少而精。現在各種圖片、照片、漫畫應有盡有,問題是怎樣去選擇,以求活躍版面,幫助閱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