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補齋
何補齋

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一個老人家的語言 in Taiwan

  這位老先生有非常嚴重的重聽,由女兒陪同前來。用國語問他問題,老先生聽不清楚,女兒在老人耳邊複述一遍,用的是台語;老先生回答,卻是鄉音很重的「外省國語」。

  很多年前,曾經遇到一個老人家,依身分證是72歲,但實際上好像85歲了。據稱是因為來台時戶口隨便亂報所致。或許,年紀以小報大,可以符合從軍的規定,方便占一個領軍餉的缺。在那個時代,軍隊浮報領餉,也並不是什麼少見的事情。

  這位老先生有非常嚴重的重聽,由女兒陪同前來。用國語問他問題,老先生聽不清楚,女兒在老人耳邊複述一遍,用的是台語;老先生回答,卻是鄉音很重的「外省國語」。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組合,老先生的女兒說:老先生是外省人,但17歲就來台灣,所以國、台語都通。

  但為什麼用國語問的問題,要先翻譯成台語,老先生聽了台語的問題後,再用國語回答呢?老先生的女兒也說不上來。

  經過這些年,我想通了一點道理。這個老先生的母語是他的家鄉話,他年少離家背井到了台灣,可能是生活在本省人的環境裡面,所以台語也就通了,算是他的第二語言。但因為他沒有上學,從來沒有在學校學過國語,所以國語對他來說,反而是第三語言。

  當他年紀大了,嘴巴上講回了家鄉話,用聽的懂的第二語言,即台語,來與外界溝通。至於其他,他就不管了。

  台灣人常常把台語、客家話及香港話以外的各種千奇百怪的中國語言,都歸類於「國語」的各種鄉音。明明自己學了一輩子的國語,還是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卻下意識的認定對方說的是某種「國語」,只是鄉音太重,自己聽不懂。

  明明就聽不懂(比方說,我曾與一個來自崇明島的老嫗對話,只能聽懂1%,就是他稱呼我為「先生」這兩個字。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洗腎」,但我知道是在說我),為什麼會自動認定那就是某種「國語」呢?

  基於平等對待的立場,應當認知對方說的是「崇明話」,而非某種「外省國語」。

  亦曾與流亡日本的作家柴春芽在網上小談(出於尊重,我就不寫他是中國作家了,因為我不確定現在的他是不是想當一個「中國」作家),他曾寫到他的家鄉話,也就甘肅隴西那邊的土話,是有很明確的時態變化的。而眾所週知,中文是沒有時態變化的。

  那麼,這也能算是中文,算是國語嗎?

  習焉而不察者,實莫過於語言。

  難怪我在馬特市的第一篇,就是《國語乃是殘障口語之論》。原來這件事我已經懷疑很久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