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kyLily
《重訪邊城》- 張愛玲香港與台灣之旅
「我以前沒到過台灣,但是珍珠港事變後從香港回上海,乘的日本船因為躲避轟炸,航線彎彎扭扭的路過南台灣,不靠岸,遠遠的只看見個山。是一個初夏輕陰的下午,淺翠綠的欹斜秀削的山峰映在雪白的天上,近山腳沒入白霧中。像古畫的青綠山水,不過紙張沒有泛黃。
《棄貓》 — 村上的家族與個人記憶 (還有後記憶)
以往村上對親父的事欲言又止,只曾提到父親出身於僧侶世家,二戰時曾被派中國作戰。大概是村上長年與父親不和,而且不願面對父親這段陰暗歷史,村上對父親所知的也十分有限。實際上,村上並非對這些家族歷史不聞不問。也許反而是自父母繼承了一些極其沉重羞恥的情感,村上多年來無法坦然面對,把這些故...
虛有其表的面子在死亡面前甚麼都不是 — 《伊凡.伊里奇之死》
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是其晚年的中篇小說作品。描寫身為上流階級伊凡.伊里奇作為一位法官的徑情直遂的一生,如何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絕症徹底抹去,更揭穿了他的一生只是一個謊言﹑一場夢。「伊凡.伊里奇工作上的喜悅來自於自尊心;交際上的愉快來自於虛榮心」伊凡.伊里奇出身望族,而且在職場上一直晉升。
踏進人類歷史轉淚點 - 《人類大命運》閱讀筆記
「世界是由一連串的意外事件所創造,而歷史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科技﹑政治和社會,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人類大命運》是哈拉瑞人類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人類大歷史》提到了人類七萬年前發生的「認知革命」,令人類懂得運用抽象思維創造出如語言及金錢等虛構事物,加強了人類之間的交流和關係,最後」創作」出豐饒的人類文明。
亂世中讀書有甚麼用?
The government fucks us every day。今日我們被政府屌得特別應。生活在每日膨脹的極權治下,我們被打壓得連呼吸也感覺困難。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外面的手足一個一個被捕﹑被打傷﹑被殺死,無力得好像在告訴我讀書學習,甚至是做任何事都變得毫無意義。
記者付出性命報導的警隊惡行
母親節的大搜捕再次燃起香港人的怒火。先不計過去一年香港警察那些強姦殺人推人落樓的行徑,先回顧自稱「身份神聖」的香港警察最近兩星期的「神聖事蹟」吧: 1. 三名英籍警官陶輝﹑ 莊定賢、薛鎮廷被記者揭發寓所僭建問題,其中陶輝及其警員妻子更被揭發霸佔屬政府的寮屋區用作 Airbnb 出租賺外快 2.
警黑本是同根生 與 香港警察官兵化
中國文化研究學者高島俊男在《盜賊史觀下的中國》一書中對中國古代的官兵有以下有趣的描述:「由於那些找不到農活可做的男子變成閒民,到處惹事生非,所以政府就讓他們去當兵,賞他們一口飯吃。那些沒有被吸收為官兵的,就淪為盜賊了。官兵和盜賊在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不管是哪一邊,其實都出身於地痞流氓。
2020年4月21日 奇幻一天
因俄羅斯與石油輸出國組織對石油產量無法達成共識而引發石油戰及一連串風波,今早紐約期油價格史無前例跌至負數。早前港澳辦與中聯辦公然干預立法會事務引發憲政危機,而政府曾短暫發放與兩辦唱反調關於基本法22條的新聞稿。今日突然傳出幾位高官將有人事調動。
素顏的極權 - 《古拉格氣象學家》
計算一個極權殘害了多少個生命,只能讓我們理性只關注數字大小,卻難以令我們真心感受到極權的惡。當我們去細讀一個活生生的人一生如何被極權蹂躪,再想像這種慘絕人寰的故事在極權統治下發生了一百萬次﹑一千萬次。這樣更能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極權的可惡。《古拉格氣象學家》這本書就是後者對極權的讀法。
彭定康怎樣解開北愛爾蘭三十年的警民仇恨之結?
(原文於13/10/2019在 Medium 刊登) 自林鄭引用緊急法訂立蒙面法後,一向言談從容婉轉的彭定康接受 Sky News 訪問少有地表現憤怒,直刀直入地怒斥林鄭引用緊急法的行為是「Crazy」﹑「Absolutely madness」(看過不少彭定康的訪談從未見過他這般生氣)。
《比海還深》 — 縱使生命有很多遺憾也可活得好好的
直到現在,仍然記得三年前看完《比海還深》踏出戲院時,心裡面那種清新和如釋重負的感覺。生活不如意時,就會想起這部電影。最近把它重看了一遍,除了是枝裕和創作得令人感慨的故事外,電影的攝影、節奏也是無可取代的。最近還買了《比海還深》的小說版來看,心想或者能夠以另一個角度細嚼《比海還深》...
We’ll never stop this train
John Mayer 在香港一年前的今日是我人生中的夢幻的一日。2019年4月8日,生平第一次親眼看見 John Mayer 的本尊﹑第一次親耳聽見他的聲音﹑也是他第一次來到香港開演唱會。音樂建構了我的生命,而我的音樂世界不能沒有 John Mayer。
跟 Matters 的朋友 Say Hello!
(好似加點圖片會比較生動卻想不到加甚麼,便隨便找一幅舊的旅行照吧)心血來潮,想跟這裡的所有朋友打聲招呼﹗ 來到Matters之前一直在另一個平台 Medium發佈文章,但自從幾個月前 Medium 改制後,不少網友決定另謀高就,而那裡的中文寫作圈漸漸變得水靜鵝飛,缺乏生氣,便萌生起試用其他平台的念頭。
道盡一切生之苦的小故事 -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我對於作家的處女作總是有種莫名的喜愛。不少作家的初作都是結構隨意而且文筆精鍊。也正因為這種青澀讓我在文字中找到作家的本真。而馬奎斯的《沒有人寫信給上校》也不例外。聽說《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是馬奎斯根據外公的真實經歷寫成的。人物的刻畫特別容易令人代入。
載著青春載著痛
// 青春嘅列車載著夢 載著痛載著我嘅十七歲 回憶嘅過去 //多年沒被廣東歌打動心坎。打破這段漫長空窗期的是一首編曲優美的Jazzhop,是 Triple G 久違三年的新歌《列車》。// 擦傷嘅膝頭得到經驗第一口初吻嘅青澀而風吹嘅勸勉 我地有無聽見想像白日夢嘅形狀 //很多以回...
《失去的愛情》 — 也曾清澀的劉以鬯
「這裡是憔悴的秋天,落葉遍林。微風在各處款款私語,調子是夢般虛無。黃昏太短,太短的黃昏是傷感的。」劉以鬯的作品開頭總是像詩篇般的美麗文字,讓你放低對文字的思考,改為感受文字的味道,將讀者的情感吸引到小說裡頭。石黑一雄的《群山淡景》﹑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劉以鬯的《失去的愛情》都...
《沉靜的美國人》 - 後殖民時代的躁動與掙扎
《沉靜的美國人》是英國作家格雷安·葛林於五十年代以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為背景而寫的小說。出版在1955年,這本書在當年的重要性,在於作者像預言家般揭視了美國日後作為「第三勢力」介入法屬印度支那的事務,後來將越南的局勢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越戰」,加上葛林對矛盾糾結的人類情感的敏感描寫,成為葛林無數經典作品上的其中一冊。
生命的偶然﹑醫療的意義 — 《藍色醫療星球》
「我最近的小小領悟是,煎與熬是不同的。殘疾和生活困頓是『熬』;人與人之間的猜疑嫉忌和攻伐是『煎』,這也就是曹植詩『相煎何太急』的意思。」這是區結成醫生在 2006年時所寫的話。用於今日的香港,特別應景。想起家中收藏了一本他的書。家裡有區醫生的書是因為當年他作為我媽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的上……的上司時,我媽為捧場而買的。
解構林鄭(還有她那代人) - 讀呂大樂 《四代香港人》
林鄭搞出來的爛攤子,到底從何說起?(註:原文於 2019年6月22日在 Medium刊登) 早前在Medium 看到有筆友以病理學的角度分析林鄭的過度自信與狂妄。而朋友最近重讀《四代香港人》這本2007年出版﹑簡單而精要的社會學經典,驚覺這本書完美解構了今天林鄭的行徑。
《地圖集》-建立在虛幻與真實間的香港城市論述
在我還是小學生時,那時的房間掛起了一幅世界地圖。那個子不高,還未有肚腩的我對於地圖這回事還是有一點摸不著頭腦的熱衷。每朝起身,就站在床上,仔細打量地圖的每一角落。城市的位置﹑海岸線的形狀﹑虛無的國界,彷彿世界盡收眼中 — 美好的前智能電話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