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林鄭(還有她那代人) - 讀呂大樂 《四代香港人》

FunkyLily
·
·
IPFS
·

林鄭搞出來的爛攤子,到底從何說起?

(註:原文於 2019年6月22日在 Medium刊登)


早前在Medium 看到有筆友以病理學的角度分析林鄭的過度自信與狂妄。而朋友最近重讀《四代香港人》這本2007年出版﹑簡單而精要的社會學經典,驚覺這本書完美解構了今天林鄭的行徑。雖然以社會學來認識一個人的內在世界與行為未免有粗糙了一點,但當我翻開這書細閱一字一句時,只能說呂大樂真係「好中」﹗

林鄭究竟患有什麼病?
— — 國際權威的精神科醫生對林鄭的病徵分析medium.com

呂大樂把在二十到八十年代裡出生的香港人劃分做四代人。1956年出生的林鄭月娥當屬1946-1966年出生的第二代香港人「戰後嬰兒」的一份子。自己也是「戰後嬰兒」一代的呂大樂,卻在書中毫不留情地批判這代人。

「戰後嬰兒」的童年活在一個物資匱乏而擠迫的環境,但是他們成長的和平年代適逢社會急速的發展而機會處處。這代人只要願意付出努力,便能踏上順風車向上流。他們的童年雖然刻苦,但卻充滿希望。呂大樂梳理出三個「戰後嬰兒」的共通點:

1. 人數眾多:雖然成長物質資源短缺,但他們的父母 - 從戰爭死裡逃生的第一代香港人盡可能給予他們自由與機會成長。這代人很快就成長社會上最大群體,是社會的焦點。他們給整個社會制訂議程,界定問題的焦點。

2. 充滿競爭的環境:他們成長的環境資源匱乏,少量的資源分配給大量的兄弟姊妹。而且他們經過以淘汰考試為主導的教育制度,參透到兩大「人生哲理」:i. 考試只是一場遊戲,不是個人學問和修養的測試,是一埸著重形式多於內容的表演;ii. 儘管遊戲內容與規則百般不是,但最重要的是成功通過測試,領取獎品。

3. 上一代人既害怕又把希望托付的對象:他們的年少有成造成自我膨脹,有種捨我其誰的心態。

林鄭的目中無人從何來?

跟經歷過戰爭無常的第一代香港人相比,「戰後嬰兒」的自我膨漲與自以為是更傾向成為一個控制慾滿瀉的狂人。回望林鄭,她早在年輕時成為淘汰制的贏家,在云云學子中脫穎而出成為入讀港大,畢業後直接成為天之驕子政務官。這個看來羨煞旁人的履歷卻令你不禁懷疑,在她的一生中,除了讀書﹑讀書還有官職外,還剩甚麼?而她的資質﹑智慧和遠見又有多高?不過高低又如何,生得逢時,成長在五﹑六十年代的林鄭只要踏踏實實努力讀書,便能像現在「出人頭地」。

她以為自己今日的成就是全憑自己的努力,卻永遠不會認知,也不會承認造就她今天的成功可能只是條命生得好。

「批評別人沒有長大的是他們這一代,而實際上沒有真正長大的也可能就是他們的一代。不過儘管他們也許未有真正長大過,但現實卻是這一代人擁有支配的地位與能力。」呂大樂如此評價「戰後嬰兒」一代人。

林鄭在一場不講學問修養的淘汰賽中勝出,在往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生活,她和她那代精英得到宏觀社會環境的支持,令她們的人生似乎缺乏能夠撼動其靈魂思考其人生的重大挫折與無奈。加上年少有成,林鄭便成為了一個自我膨漲﹑目中無人的惡魔。可怕的地方在於,她或者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這般聰明能幹,但國家﹑上流階級及以官僚系統把這個惡魔捧上一個權力極高的寶座,置所有香港人於極危檢的位置。這樣的自負,慢慢把所有香港人一併推向火海。

真情還是假意也同樣討厭

前任造成的社會撕裂,林鄭在競選時矢言修補社會撕裂,上任兩年,卻「成功」比起前任造成更龐大,且是香港史上未見的嚴重社會紛爭。記得在6月12日林鄭的電視訪問上哭喊自己因為香港犧牲不少,更堅稱自己並沒有賣港;在6月15日經過6‧9遊行和12日的流血衝突後,林鄭終於出來道歉。這兩次的出現,並沒有香港人賣帳,更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民憤。

你說林鄭在電視訪問中是在攻於心計地假惺惺博同情嗎?我卻認為她很真心,對著鏡頭說的話流的淚都發自內心;她在記者會上道歉的姿態為何如此猙獰?或可參考一下呂大樂對於「戰後嬰兒」的另一評價:

「他們經常自覺或不自覺的以自我為中心,而且還要自以為是,有種指點江山的傲慢。近年,他們老了,隨之也多多少少添了一份自覺,承認自己傲慢。不過,不要誤會,這種反省不是認錯。『戰後嬰兒』一代人還是一貫的自以為是,以很自以為是的態度自我檢討」

林鄭或許並非沒有嘗試反省自己,不過由始到終,她不懂也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反思,所謂的「反思」,強化了她的鑽牛角尖,令她與民眾愈走愈遠。而這世代的人從小培養出來的傲慢,令他們已經沒有認錯的能力。如此看來,對於曾偉雄居然能夠說出「不能讓道歉成為風土病」這番話,便不難理解了。

掀起世代紛爭卻無能力平伏

「不少晉身社會精英層的『戰後嬰兒」』卻好像只記得競爭激烈的現實,而忘記了競爭過程中公平與公開的另一面。他們會強調競爭本身,卻忘記了競爭背後應該是要達至一個meritocratic 的制度。到『戰後嬰兒』有機會改革教育時,目標講來講去就是提高競爭力,meritocracy 一詞隻字不提。」

林鄭的成就得益於上一代人的退賢讓位,以及為他們建立的公平競爭制度。他們掌權後,沒有守護這種「公平」,卻把這個競爭制度扭曲成維護自身利益的特權制度。

「他們一天到晚掛在口邊『未能放心將工作交下』,擔心自己太早退休,造成青黃不接」

第二代人沒有學習第一代人洞悉時代轉變而讓路下一代那種能收能放的智慧,只一心想著永續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自以為是地認為青黃不接,卻沒有觀察到身處變幻著的時代洪流中他們已過時,也沒有重視下一代人的想法。他們霸道令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第三(1966–1975)﹑第四代(1976–1990) 人無法上流掌控自己的黃金時代,觸發了世代矛盾,並導致了社會發展的停滯不前。

今天的第四代人的父母主要都屬於「戰後嬰兒」一代。呂大樂特別強調第二代香港人家長在他們童年的時候獲得第一代人父母極大的包容,可是今天第二代香港人在為人父母後,雖後對著子女口講自由﹑開放,鼓勵年輕人自由發展,但同時他們也同時成為了連孩子上大學後選修些甚麼科目都要管的家長。當年他們的父母給予他們空間尋找理想,他們現在卻怕孩子不切實際。

似曾相識嗎?聽聽林鄭在電視訪問中說過一番怎樣的話:

「如果我的兒子每次都是這樣,我也只是遷就他的話,短時間我們母子的關係會好的,當這個小朋友成長後,當這個小朋友任性,而我去縱容他這些任性的行為,他會後悔,會問為甚麼當日阿媽不提我呢?」

這位「苦口婆心」的林鄭媽媽,在培育自己的「兒女」時,依然貫徹著那種捨我其誰﹑自以為是的態度,把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下一代人身上。如果你對於下一代的想法和行為有意見,為甚麼不好好聆聽對方的枇法,平心靜氣的作出真誠的溝通,而是像殺紅了眼般以無數的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和棒擊把年輕世代「教訓」至倒地不起﹑不能作聲,害年輕人連叫暫停的機會也剝奪了?

「當年成長中的戰後嬰兒概嘆無根﹑苦悶。現在,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去悶死下一代。」

不幸地,林鄭還有她的這一代精英權貴,就是最有能力修補社會的一群人,只是,他們已經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時機,好好去修補世代紛爭和社會撕裂了。

為「戰後嬰兒」講句好說話,他們這一代人也有不少富有學問修養的能幹之士。可惜身處這個荒謬反智的香港,真正有才能的人根本沒有立足之處。林鄭之流的人,也更像是一班誤打誤撞成為了「精英」的庸才吧。而身為「戰後嬰兒」一份子的呂大樂,在書中懺悔式地寫了這段感言:

「『戰後嬰兒』一代沒有擔起他們的任務,成長於社會提供很多機會的環境並享受各種成果。可是他們未有真真正正的為下一代提供一個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第一代給他們很多發長空間,戰後嬰兒卻未對年輕一代表現出同樣的包容。」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FunkyLily「在現實中的理念,暴力這東西成了非暴力,相反地,非暴力的東西卻成了暴力。」我的青春就存在這麼一個年代。 https://www.facebook.com/funkylilywrites/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重訪邊城》- 張愛玲香港與台灣之旅

《棄貓》 — 村上的家族與個人記憶 (還有後記憶)

虛有其表的面子在死亡面前甚麼都不是 — 《伊凡.伊里奇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