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準備一次(不緊張的)導讀?

食芒果
·
·
IPFS
·
這是一篇不緊張的人也可參考的導讀準備心得

如何準備一次不緊張的導讀?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在公開講話、做簡報、自我介紹時都極易緊張和尷尬的人,或許會對這樣的情境不陌生:

即使開口前一刻還是放鬆的,當導讀環節降臨到自己身上那一刻,整個人就像被施了法術石化,大腦被神秘白光佔據。能做到的最佳表現,就是機械地把講稿的內容讀完。即使是寫好的完整句子都可能唸不流暢,關鍵字之間的空隙處更是危險:即使在準備時已經想好要怎麼連接,還是會緊張到忘掉。

更可怕的是,嘴巴正不受大腦指揮地講出編排錯亂和詞不達意的句子……

大腦:其實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農村不是很有了解。
嘴巴:其實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農村不是很有興趣。
大腦:額,是『不是很有了解』,不是『不是很有興趣』。
嘴巴:額,是不是很有了解,不是很有興趣……
大腦:……

在掙扎了兩秒鐘無法清晰表達出一個雙重否定的句子之後,我只好放棄糾結此處,跳往下一個點。

網路上有無數文章和演講、影片試圖拯救我們這些一緊張就語無倫次、不擅長臨場隨機應變的社恐患者。他們教導我們做深呼吸,做 power poses,focus on 你所要傳遞的信息而不是自己,在聽眾中尋找支持的眼神,盯著對方的鼻子假裝是在做 eye contact……這些的確都是有心理學依據和實踐效果的好建議,但對我來說,他們並非最根本的解方。

導讀/講演的緊張,雖然來自人群的接觸(或想像人群的存在),最終是作用到演講本身才成為問題。外界信息會強烈地干擾你的連貫性,意識到聽眾的存在也會製造壓力導致思維短路。當斷裂或混亂出現時,才是危機真正到來和負反饋開始循環的時刻(緊張--講不好--更緊張)。

因此,真正的解方是藏在準備過程中,讓自己對要講的內容和次序有足夠的把握,而不會輕易被干擾;即使短暫地被帶跑,還是可以快速按圖索驥地回來原來的軌道。

這並不是泛泛之談;鑑於我們是緊張尷尬癌患者,這裡的準備充分也比一般意義上的準備要更多:1. 要事先留意和填補容易出bug的危險空隙,減少需要即興發揮的時刻(比如段落之間、句子之間、關鍵字之間的銜接)2. 要充分善用物質資料,減少大腦負荷(比如不要費力記住材料呈現的順序,記住並說出一個複雜的長句,而是用一些輔助材料提醒自己)。

下面我將總結最近摸索出來的一套對於導讀的準備步驟。當然,準備的內容和步驟是因人、因文/書、因情境而異的,但依照我的經驗是,準備過程也一定要有序,如果跳過了某些必要步驟而因為 DDL 臨近著急進入下一步,反而可能耗費大量時間捲進一個毛線團,還會增加焦慮和挫敗感(畢竟從前的簡報導讀事故現場可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呀)。

Step 1: 第一遍閱讀

閱讀的部分不是本文的重點,畢竟我給的建議只是幫你順利地呈現你所理解了的部分,做一場不緊張的導讀,而不是做一場好的導讀。

一般來說我會需要閱讀兩次。在第一次閱讀中,盡量去理解作者的意思,不用急於整理結構和邏輯,可以停頓思索和查閱補充資料,也不用長久卡在一個不理解的點太久,畢竟你可能讀完後面才忽然貫通。

這一遍當中需要做一些標記,重要的句子、有疑問的地方,或寫下批註。

Step 2: 第二遍閱讀 - 摘錄筆記

第二遍閱讀則要在把握大意的基礎上開始留意作者的結構安排推論邏輯,並且做摘錄和筆記。

我會一段一段地總結大意(當然有時候是好幾段一個意思),並且思考文章是如何推進的。循著第一遍閱讀時留下的標記,但不要完全依賴它們,因為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發現第一遍時沒有發現的東西,比如平平無奇的句子原來是主旨句,或者讀不懂/讀錯的地方忽然通了。此外,這一遍中,講故事的、闡述案例細節的部分就可以被跳過了,只需要概括案例是怎樣支持論點的;“文獻回顧”的部分都可以被看輕,因為重點是作者要表達什麼、觀點是什麼、是怎樣論述、有什麼證據(對於書來說,並沒有論文式的文獻回顧,但是卻可能會有大段的對他人觀點的引述,請小心區分作者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

與此同時,做一份摘錄:要遵循原文的架構,帶上作者自己起到小標題(這樣需要時方便回頭定位原文,如果你不想每句摘抄都帶上頁碼的話)。在小標題之下條列你的段落主旨總結和句子摘錄,不要忘了把重要的圖表也截圖出來。

如果你是使用電子書,又剛好和我一樣貧窮沒有Pad只有電腦的話,可以把PDF開在左側(大概佔屏幕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word文檔縮小放在右側,把紙張大小調節到A5,這樣就不需要在word頁面內左右移動,又可以同時看到書和筆記,不需要轉換頁面。

做完這一步,我就可以把書拋下,得到一份足夠我用的書/文要點了。

Step 3: 概要框架

下一步對著摘錄筆記進行整理,這會是一個重新組織的飛躍的過程,你需要做出一個非常簡要的框架,回答最重要的問題(主幹):例如,作者主要討論什麼(研究問題、研究現象),這個問題的意義是什麼或這個現象的疑點在哪裡(往往是與常識有些矛盾、張力;或者文獻有gap),作者用怎樣的理論視角回答,提出怎樣的觀點&分論點,用怎樣的證據支持論點?

對於最重要問題的回答,盡量用分條列點的方式取代長篇論述,可以用關鍵字更好,盡可能精簡。

當然,根據書和文章的類別差異,這些最重要的問題會有變化,如果是純粹理論探討,研究方法和案例就不是那麼重要,和別人的理論對話如何一來一往可能才是重點。

小標題可以拋棄掉了,根據你所確定的『最重要的問題』來命名就好。為了把自己需要的東西理順,對作者的內容需要乾坤大挪移(改變順序)。比如導言出現的內容總是會和後文有重複,就需要對應結合起來。Again,某些和主線關係不大的故事可以砍掉。重點是抓住作者問題,作者答案是什麼;經驗材料是否要放進來講,取決於它們和問題答案是否相關。

Step 4: 呈現材料

呈現材料指的是呈現在聽眾面前的材料。其實做完上面那一步,你已經可以把它直接印出來分發給大家,作為一份文字型的呈現材料了。或者你可以把它變成 PPT。

但是如果有靈感也有時間,我很推薦用視覺化、圖像化的方式來呈現。之前上過城鄉所的一門課,老師要求每篇導讀都要先畫一個概念圖。我在這門課是獲得許多練習畫概念圖和借鑒別人的概念圖的機會——有幾位受此訓練已久的同學總是畫出簡潔又具有美感的概念圖。

不是每篇文章都很容易畫概念圖。我的感覺是,文章中某些複雜部分(比如理論架構、案例分析過程)或許適合,但全篇都要納入有時就比較拼湊,有時會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圖。比如下面這個例子,就是努力地學習同學的簡潔風格之後做出來的一張不太美妙的成果。左右兩部分是分離的,無法納入一個整體當中,而且顯然我的文字還是太冗。

不是國家失敗,也不是銀行失敗,是概念圖失敗...

所以在沒有強制要求的情況下,我會推薦用文字呈現材料+圖像呈現材料結合的方式,只需要把適合的部分做成概念圖就好了。

概念圖也沒有固定的成分或形式。我常常在 Step3 的時候腦海裡自動浮現出一種呈現樣貌,有時是很大膽的想法(比如我大學用 PPT 動畫介紹 Bauman 的陌生人概念,畫了一堆沙漠、帳篷、足跡和小人...)。不要怕,遵循自己的直覺和靈感常常帶來好結果,至少那會帶給你熱情和興奮,在導讀過程如魚得水。

比如下面這張圖(好的,我知道它長著一副醜陋幼稚的 PPT 臉,但請原諒我弱雞的繪圖能力吧)。這一篇論文是概念闡述型的文章,而非現象探究型,那麼就不再是一個梯子狀的從上到下層層推進的結構,而是一個以概念(學科)為中心展開的放射狀網絡。而我腦子裡忽然蹦出一個小人兒的形象,可以使每個分支有具象化(一手行動、一手分析,腳踩在案例現實之上)於是就用了。

雖然成品做出來一眼看去很混亂,但我相信只要圖是能表達你的思路的,那麼導讀的時候你就可以帶領你的讀者從這篇混亂中找到正確的道路。

放心,這是全文最醜的一張概念圖,下面的沒有這麼可怕了

更多關於概念圖的形式和例子(表格、手繪、多文合併),我放在文章最後一部分。

Step 5: 大綱

確定好主要呈現內容就要完善大綱了。大綱基於概要框架發展出來,但比它更廣闊,要囊括到整個導讀的所有流程,包括開頭和結尾,也包括其他要補充的內容。

開場的時候常常需要加入一些補充說明,比如對自己狀態的交代『這一章我讀得不是很清楚,有需要的地方可以隨時指正』,喚起大家對上一次的記憶『上次導讀我們講到……』,這些看似簡單,但也都需要被安排在大綱當中的,以免遺漏或一開始就表達混亂而緊張。By the way,告訴大家何時Q&A,如果你喜歡過程中多互動,並且不擔心被打斷思路,大可請大家過程中隨時提問或補充。

此外,你也可以根據你的需求調整概要框架內各部分的順序

大綱也可以協助你管理時間。大綱一般會由四五部分組成,一部分一部分地試講計時,根據需求來刪減冗餘部分。

大綱就是你在導讀時不脫線、不緊張的最重要的錨,也是依賴它幫助你的大腦減負。一定要讓它好用又熟悉。

Step 6: 講稿 & 試講

這裡說的講稿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腦子裡的講稿(我們稱之為腦內講稿吧),另一部分是僅提供補充功能的文字講稿

腦內講稿需要是完整的。關鍵字與關鍵字之間的危險裂縫,就是需要講稿的準備來填補。你的腦內講稿需要比呈現材料有更多的東西,特別是視覺化的概念圖,總是會省略許多冗長的敘述和解釋。

但因為是導讀書或文章,有些複雜的陳述又很難全靠臨場發揮或者腦內講稿。這時候就需要文字講稿來幫忙。因此文字講稿只是局部的,不是全篇的。

決定哪些部分需要準備文字講稿,可以順著大綱試講一遍,對於一些看見關鍵字就能講的淺顯內容,只需要事先想要怎麼講;遇到需要複雜的長句子闡述的,則放進文字講稿的文檔。此時,前面的摘錄筆記就是你的資料來源。

在準備文字講稿時的原則:所見即所講。決定不講的內容就不要放進來。因為即使你決定了,這句不講,但在緊張時記憶和思維判斷能力都會下降,你可能腦袋一熱就會把不準備講的內容念出來,既增加了不必要信息,又影響時間控制。如果你擔心聽眾會問到這部分,那就把這部分放在背面或另一張紙上,總之不要干擾講稿本身。它應該是一氣呵成的。(有一份初始的摘錄筆記和概要框架的好處是,你不會在呈現資料和講稿上戀戀不捨,擔心刪掉了某句話之後就無法回顧了)

也不要直接拿摘錄筆記做講稿,即使你把重要的部分標出來,在其間跳躍、檢索下一句,也是非常容易產生緊張的情境。而我們要做到的不就是保證一切在掌握之中,而不會有緊張空白的風險嗎?

至於腦內講稿的準備(即試講),有兩個小技巧:

1.盡量長句化為短句,盡量在不扭曲原意的基礎上講人話。結構複雜、佶屈聱牙的長句不僅對於聽眾不友好,對於講者來說也是一個製造緊張點的負擔,讀到一半就會覺得『我斷句是不是斷錯、我會不會令人發困、我剛剛讀漏了什麼嗎、我好累我想喘氣……』切成短句也給自己更多機會調節語速和聲音。

2.做好句子之間的flow。多數presentation技巧都會強調不同part之間的承接(剛才我們介紹了……,現在我們進一步……),但很少有具體討論一part之內的句子連接和連貫。而你需要在句子的推進中表意清楚而簡潔,譬如承接前文時用代詞 + 名詞(this + noun)的形式,而不是僅僅一個指代模糊的代詞;或者在一個句子中先提到old information再提到new information(例如 前一句說『存在現象A』,下一句的句式最好是『現象A的原因是現象B』,而非『現象B造成了現象A』)。

Final: 正式導讀

(沒有,我不打算講導讀過程如何隨機應變 XD)

我要講的是在導讀中如何運用上述準備好的這些材料。

大綱:最為重要。要放在最眼前的。(我會用紙本)

呈現材料:給大家看的,包括呈現文本+概念圖。(在投影或共享的屏幕上,需要切換;如果整合進 PPT 就不用切換了)

文字講稿:自己看的。(可以用另一個裝置來呈現文字講稿,有Pad是最好,沒有的話就偷偷看手機吧 XD 如果是使用PPT也可以放在備註)

摘錄筆記和原文/書:開在電腦上備用。(其實呈現文本我常常可以直接用筆記摘錄的文檔,只需要把用到的部分調到開頭。)


補充: 更多概念圖的例子

有時候適用的呈現形式可能是表格。

表格類型適合用於對比

但表格有一個危險之處,是在你設定了橫縱的項目之後,就生出一種填滿的目標,促使你去尋找答案(或無中生有)。除非表格的設計是貼合原文的,否則就有強行劃分或強行腦補的風險。但表格又的確有整理和對比的不可替代的妙用。我的建議是不要害怕留白,永遠記得呈現你讀到的內容才是目的,表格只是輔助工具。

概念圖也可以只用於文章裡面的一小部分,譬如解釋理論的差異,下面幾張是比較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延異對詞與義關係的觀點。

1
2
3
4

至於用什麼工具繪製概念圖。傳統上 PPT 是最常用的,但如果你和我一樣試過花漫長時間擺弄 PPT 裡面的圓形方塊、對齊直線、調節位置和格式的話,你就會知道概念圖製作是多麼讓人崩潰的事情。

如果你有pad,那很幸運,可以在靈活用筆的同時完成電子化。

如果你沒有,也沒關係,手繪仍然是最平價、最自由的方式。

這是我最近的一次導讀

關於概念圖,我和一位朋友HP還有過一個更大膽的嘗試,把三篇文章串聯起來(其中的第三篇又是由六篇小短文合成,因此更挑戰我們的整合能力)

好啦,希望大家疫情期間閱讀愉快、簡報愉快、讀書會愉快。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