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備份
大家備份

騰訊大家已在2020年2月被中國網信辦勒令關閉,故希望在這裡把部分文章救回來。歡迎各位留言交流。【2024年起此處不只備份騰訊大家文章,唯會註明。】如備份文章作者想撤下稿件,請留言通知。

羅世宏:如果五十年前那場空難不發生 —— 與邵逸夫影逢對手的陸運濤

2014-03-11*剛好距今半個世紀前,也就是1964年發生在台灣的一場離奇空難,不只讓當時光芒四射的陸運濤有如彗星般隕落,也從此根本地改寫了台港兩地的電影史。


比邵逸夫年輕八歲,片廠與明星制度經營觀念同樣先進,而且財力比邵逸夫更雄厚的陸運濤,與邵逸夫之間不只是影逢對手、甚至還曾經居於領先地位。同樣地,邵逸夫樂善好施的義舉,盡人皆知,但陸運濤(和他的父親陸佑)捐款興學和公益行善之風比邵逸夫還更早,而且同樣慷慨。

陸運濤和邵逸夫的電影夢大不相同,而且人格特質也迥異,不像邵逸夫那麼精打細算。正如《經濟學人》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為邵逸夫工作的電影人有如放進榨汁機的橘子,橘子汁屬於邵老闆,剩下的、被榨幹的部分才屬於自己。我想,相較於邵逸夫,愛電影更甚於愛錢的陸運濤,應該會是電影人更樂意效勞的老闆吧。

陸運濤是馬來西亞華僑,也是星馬地區最大的電影發行公司國泰(及香港電影製片公司電懋)的老闆。其父陸佑是原籍廣東鶴山的馬來西亞富商,曾資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1964年6月12日,陸運濤特地由馬來西亞組團訪台,準備參加6月19日由台灣首度輪值主辦的亞洲影展(後來改稱“亞太影展”)頒獎典禮。踏上台灣土地的那一刻,陸運濤曾感性地說:生平所願是踏上中國土地,“這個願望今天實現了。”在台期間,陸運濤等人獲得蔣介石夫婦高規格的禮遇,以及陳誠的設宴款待。

頒獎典禮結束後的次日(6月20日),陸運濤夫婦與台港重要電影人從台北搭機前往台中,參觀當時因台北故宮博物院尚未建成而暫存台中霧峰的故宮國寶,同一時間他也在台北圓山飯店備下壽宴,光是請柬就發出六百張,準備宴請並向台灣政府官員和影界人士辭行。參觀故宮國寶之後,原訂在台中搭乘下午5:35飛機返回台北參加壽宴的陸運濤夫婦,因飛機啟航5分鐘後即墜毀在台中神岡而罹難。令人欷噓的是,當天不僅是陸運濤50大壽生日,也恰好是他的忌日。

這場空難的受難者包括14位重要的台港電影人,除了陸運濤夫婦,還有電懋公司的多位主管、港九自由影人總會主席胡晉康、台灣電影製片廠(台製)廠長龍芳,以及聯邦電影公司董事長夏維堂等人。這場空難對台灣電影業的衝擊之大,可以想見,不僅造成當年的金馬獎停辦,也引發諸多連鎖反應。

如果沒有這場空難,邵氏和國泰/電懋之間持續多年的交戰,最後究竟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更重要的是,港台電影的版圖也可能會發生劇烈變化。

在當年6月26日陸運濤的追悼會上,原本預定同行參觀故宮國寶但因臨時有事而提前返港的邵逸夫沉痛地說:“我失去了對手,今後無人競爭,進步也很有限了。”這一番話充分流露出邵逸夫與陸運濤影逢對手、惺惺相惜之情。

(圖註: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主辦1959年亞洲影展現場,憑《玉女私情》獲得影后的尤敏,春風滿面,和陸運濤交談甚歡。)

陸運濤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25歲即接手因父兄早逝所遺下的龐大事業,包括遍及星馬的數十家戲院、酒店、餐館、航空、錫礦、橡膠、銀行、保險等事業。本身學習文史、熱愛藝術且精通攝影,陸運濤曾說過“藝術遠比商業有趣”;不像邵逸夫那樣徹底地走商業路線,國泰/電懋旗下的編導演人才濟濟,網羅了包括作家張愛玲在內的編劇人才,以及包括林黛、雷震、莫愁、尤敏、葛蘭、林翠等大牌明星,而他們擁有比邵氏更大的發揮空間。

在這場空難之前,陸運濤已決定大力投資台灣的電影工業,而陸運濤等人的台中之行不僅是為了參觀故宮國寶,也是為了勘查興建大型片廠的預定地,準備投資扶持李翰祥當時在台灣剛剛成立的國聯電影公司。導演李翰祥前一年為邵氏公司拍攝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連續上映186天,打破台灣包括西片、日片在內的全部票房紀錄。當時聲譽如日中天的李翰祥,因為分紅問題與邵逸夫生出嫌隙,乃憤而轉戰台灣。由於同時得到陸運濤的財務支持承諾,並與台製和聯邦等電影公司形成結盟關係,李翰祥新成立的國聯公司摩拳擦掌,準備在台灣大展身手,除了從香港帶來大批的編導演及技術人才,也培訓了包括秦漢在內的本地新演員,同時引進片廠制度,拍攝出媲美當時好萊塢電影《賓漢》、《十誡》等級的高質量大片,開啟台灣國語電影的新時代。

可惜天不從人願,一場疑因劫機造成、但遭台灣官方否認的空難事故,徹底粉碎了台灣與香港爭奪國語片霸主地位的歷史機遇。國泰/電懋、台製、聯邦和國聯等公司結盟形成的這股國語電影新勢力,由於前三者的領導人陸運濤、龍芳和夏維堂都同時在這場空場中猝逝,從此煙消雲散,李翰祥的國聯公司也因此失去奧援而壯志未酬,在四年間拍出22部叫好又叫座的國語電影(包括《西施》、《幾度夕陽紅》、《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後,無奈而落寞地吹起熄燈號。

如果沒有五十年前那場空難,陸運濤懷抱的電影夢絕對有可能激蕩出比後來邵氏獨霸格局下更璀璨的國語電影世界,李翰祥的國聯可能從此發光發熱,而台灣也可能不會長期(特別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只以港片的主要、或甚至是最大市場的面目存在。

今年,即將迎來陸運濤的百歲冥誕,以及他的五十周年忌日。為了他未竟的國語電影夢,以及他那不獨尊唯商業價值電影的理想,本文獻上無盡的哀思和尊敬。

------------------------------------

註:陸運濤(Loke Wan Tho,1915年-1964年6月),新加坡及東南亞的電影製片人、鳥類學家及攝影家。祖籍廣東鶴山,1915年生於馬來亞吉隆坡,1964年因飛機失事逝於台灣。

作為新加坡和香港著名電影製片人,國泰集團、永華電影和國際電影懋業(電懋)創辦人。陸運濤曾得拿督稱號。主持電懋期間,曾邀請張愛玲撰寫近十個劇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