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en/
Colleen/

理科文藝女子的文字備份 什麼都寫 喜愛攝影//日常思考 隨手拍ig:21.com1

媒體識讀講座紀錄1-資料驅動的新聞專題

新聞載體從報紙轉向網路,呈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產製內容的改變。資料新聞不同於傳統訪問報導的方式,從解讀資料開始,不一定要接觸到人也可以做新聞。報導使用的資料可以開源、開放,甚至讓讀者也參與協作,不僅讓資料更完整,也讓後續追查得以延續。雖然大眾看新聞的注意力已經被手遊、串流影音等平臺奪取,但有要事發生時,媒體的重要性還是會顯現。
READr 讀+ 李又如 記者 2022/10/17 北科大

新聞載體從報紙轉向網路,呈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產製內容的改變。資料新聞不同於傳統訪問報導的方式,從解讀資料開始,不一定要接觸到人也可以做新聞。報導使用的資料可以開源、開放,甚至讓讀者也參與協作,不僅讓資料更完整,也讓後續追查得以延續。雖然大眾看新聞的注意力已經被手遊、串流影音等平臺奪取,但有要事發生時,媒體的重要性還是會顯現。


李又如從學生報社開始對做新聞產生興趣,雖然沒那麼多訪問機會,還是利用聽演講假裝自己在寫專訪來作為練習。大傳系畢業後順利進入傳統媒體實習,開始改變自己做新聞的形式的契機是受到太陽花學運的影響。他意識到權威的瓦解與內容共享的重要性,也看到自己過去做新聞的一些問題---過度相信受訪者、專家,且和讀者沒有溝通,這讓他疑惑也開始改變做新聞的方式。


從載體開始談起資料新聞,李又如分享了紐約時報snow fall的網頁,讓大家看到一個數位敘事網頁在網路載體上的呈現。他再以BBC拍攝新疆再教育營和紐約時報對槍枝取得的報導為例,帶出形式轉變與資料可以做到的事。而關於自己做的專題新聞,李又如給我們看了台商補助款的去向調查,利用財報分析帶來不同於經驗觀察的客觀角度。另一個則是彩虹媽媽的晨光時間查詢網頁,藉由開放協作的方式讓資料更完整。


接著他分享為了取得資料當臥底的經驗,包括跑外送才看到田調沒發現的平臺經濟,還有埋伏在Deepfake群組取得的社群訊息,並將這些資料新聞做成引人入勝的互動式網頁。這樣的沉浸式視覺設計其實就是一種數位策展,李又如說。現在大眾已經對數字沒感覺了,他又舉出兩個新聞專題的案例,分別是疫情感染資料的整理與太魯閣事件的報告,將資料從關係圖變成視覺故事,用建模示意圖做成捲動式影片,看見細節也看見事件全貌。


最後的提問時間,有同學對外送員的生態很好奇,李又如除了講解了什麼是專案契約、外包工作,也推薦了電影《我是布萊克》給同學參考。另一位同學質疑為何重大事件的後續追蹤報導如此稀缺,李又如提到做專題報導相當不容易,時間不夠是最大的原因,他也提醒大家現在分眾的時代可以自己去選擇媒體來閱讀。關於立場,李又如表示沒有預設立場很難提問,每個記者一定會有自己的立場、脈絡,但採訪的時候不要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讓想法都出現在報導裡,結論奠基於採訪更加重要。如果是資料新聞的預設立場,「資料就是你的受訪者。」李又如說。注意不要掉入受訪者的陷阱,也要意識到資料背後的意義。最後一個提問是關於主題,有些人從關心的題目著手,有些人是有想法直接調查,也有些是從資料中找到題目。「重要的是擁有好奇的眼光」。


參考網站:

Snow Fall: 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 - Multimedia Feature - NYTime

https://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fall/index.html#/?part=tunnel-creek

BBC China_hidden_camps

https://www.bbc.co.uk/news/resources/idt-sh/China_hidden_camps

不一樣的彩虹:全台小學晨光時間大解密 - READr 讀+

https://www.readr.tw/project/extra-curriculum

【鏡相人間】臉被偷走之後 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鏡人物

https://youtube.com/watch?v=I21zSbNBySM

記者來當外送員:開箱美食外送秘辛! - 讀+READr -

https://www.readr.tw/project/food-delivery

【重建太魯閣出軌事發現場】失控的鐵道安全:臺鐵改革為什麼一直失靈?

https://www.readr.tw/project/3/train408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創作並不容易,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真心感謝。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