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Openbook閱讀誌
·
(修改过)
·
IPFS
·
當出版業越艱難、越冷清時,我們才更需要那些新觀點、新成員、新格式作為柴薪,將這把火燒得更旺,讓更多過路讀者,願意因為有人莫名丟進這團營火的各種雜物(甚至爆裂物)發出劈里啪啦咻咻叫(?)的燒柴聲而靠近,能體驗到那些我們都曾經深切感受到,閱讀與知識交流帶給我們的熱情與動力。無論時代或媒介如何更迭,人們確實會被好故事吸引而聚集成群。

封面照左起:蔡友月、蘇致亨、顧玉玲、洪廣冀、馮卓健

撰稿:蘇致亨 (本屆決選評審、文字工作者)

8月中旬答應決選邀約後,我的雙人床另一側整整兩個月睡滿了45本書。

主辦單位給定今年「非文學類」的決選任務,是從其中14本入圍的中文創作中選出3本(與文學類決選選出的7本構成10本「年度中文創作」),從31本翻譯書中選6本(與文學類4本構成10本「年度翻譯書」)得獎作品,成為我們「為一般大眾挑選本年度最不能錯過,以期吸引更多讀者加入閱讀行列」的年度好書。

關於評審報告,且讓我佔用一點篇幅說明。與今年決選會議前文壇出現金典獎風波不無關聯,主辦單位在會議前即搬出行之多年的「評審報告撰寫原則」,會後又再叮嚀:「請盡量避免過於詳細交代評選過程的細節」,希望將格局「拉抬到一年來整體出版趨勢、議題及創作脈絡的層面」,並交代:「因為進入決選書單的都已是足夠優秀的作品,報告中提到任何一本書時,陳述其優點即可,盡量避免單獨指陳其缺失,以免讀者只注意到它的負面評價。」

我表面裝乖同意,心底仍有點叛逆,卻也能同理出版業心境:Openbook既不是出版社主動報名,被通知入圍還得上繳5本實體書貢品(評審用書),最後若沒得獎,所謂「宣傳效益」(編者註:與Openbook好書獎合作的500家圖書館以及實體/虛擬通路,有許多會照著入圍書單進行採購及販售,入圍作品所能獲得的宣傳效益,絕對不僅只表現在評審報告的推薦而已。)如果只剩評審報告裡短短一兩句沒頭沒尾的「反推薦語」,誰吞得下這口氣?一想到這裡,我遲遲不敢動筆,幸好有其他4位決選委員給我勇氣——他們是答應要幫我「看管」這篇決選報告的作家顧玉玲、地理學家洪廣冀、社會學家蔡友月和歷史學家馮卓健。

然而,真要寫成一篇入圍書單的善言集,複選委員的位置應該比我們更適宜:畢竟開完那場歷時7個半小時的決選會議,腦中留下的,確實更多是哪本書因為誰說了什麼而落馬的回憶。而我既不想要花篇幅逐一介紹每本書的超長副標題即已道盡一切的書介,也深刻記取不能隨意將書名串成打油詩的教訓。要談出版趨勢或徵兆,前幾屆劉紹華、吳家恆、阿潑執筆的評審報告皆已論及。

因此,我決定換種角度,將這樣一篇得代表評審團共同意見的評審報告,寫成5位書迷對於「Openbook好書」如何打磨而來的思考,持續交換彼此對好書理想型還能展現哪些樣貌的幻想,向那些令好書「美夢成真」的編輯們表白,也希望能讓更多讀者看見成書過程不同面向的編輯技藝與專業所在。 

➤誰做自製書,本本皆辛苦:補助、學院、合輯、媒體與「作者的誕生」

自製書從動念到成書的製作期程,通常要個3年以上。國藝會自2018年推動的「臺灣書寫專案」(現正進行第6屆徵件),也是到2023年才有了第一部作品《炭空》正式出版。今年非文學類獲獎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也是該專案補助成果。各單位(如國藝會和文化部對文學界甚至是藝術界)的專案補助,是幫助「非虛構」作者們熬過這段創作期間的活水之一。補助名單,正是蒐羅臺灣非虛構書寫的案源之一。

在臺灣蒐羅非虛構潛在作者的案源之二,是納稅人養出來的學術工作者。如今年的《島嶼幻想曲》、《塵封的椰影》、香港公屋,及憑藉「這套書的觀點與內容不是你在其他地方能Google得到」而備受評審團珍視的臺北之春,和臺大經濟系吳聰敏教授退而不休的集大成之作《臺灣經濟四百年》皆屬之。

Openbook好書獎不是學術性專書獎,前列幾本作品,都有非學院讀者亦能解的可讀性,才能獲選入圍。學術專著的改寫,重點絕不在拔掉文獻回顧或統計圖表,令人介意的不是書中是否留存引用格式,更在於問題意識的鋪陳與全書行文,是否「心存讀者」而不只學界敵友而已。

近年來如拚教養、《致富的特權》、《價值戰爭》、《強制移住》到《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都顯現讀者對於學術界能帶來多少過往觀念上的翻新,依舊充滿熱切期待與求知渴望。

臺灣各人文社科領域,從部落格、臉書粉專到知識型YouTuber追求學術普及化的路線開拓,於今也闖了超過10年。其成果與影響如何,已到了能夠盤點檢驗的階段。從臺史到臺文,這些名帶「臺灣」的系所和館所,或因體質緣故,更具有普及的使命與焦慮,也自然開出更繁茂的花。

今年以《圖像裡的臺灣史》入圍的貓頭鷹「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聯經「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皆已來到第3冊,為臺史學界新一代作者拓出更多發聲園地。藝術史學界從去年的物見到鈴木惠可的專著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史學界亦有中研院臺史所與春山出版推出合作系列第一棒《島嶼歷史超展開》,都展現出學術出版追求不同形式的可能。兩本入圍名單的遺珠,我捨不得讓她們再遺落在評審報告外。

臺文領域則有臺灣文學館帶頭。在前館長蘇碩斌任內,臺文館啟動許多新穎的出版計劃:或者改變「文集」出版形式,如盛浩偉主編、聯經出版的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或將館內特展內容與不同出版社合作出版,如奇異果出版《不服來戰》、蔚藍《文協一百點》、前衛《百年情書》、時報《出版島讀》,到今年入圍的遠流《寫字療疾》,讓不同出版社、策展人、作者群一起為臺灣文學摸索出版新格式。

不同合作模式與箇中編輯路數——舉凡館所與出版社和作者群的合約該怎麼談,到怎麼樣的合輯更能展現一體感——特別希望這些「手路」,假以時日都能讓同業彼此多交流,以利後人細品學習。

不靠公部門體制的出版,要有能累積成冊的文字自然更難。有前輩自力耕耘如藍博洲的,有新秀自費出版如藝術家張紋瑄的紙上極限運動。有將媒體專欄集結出版,如宋瑛堂的OKAPI專欄譯者即叛徒?,是臉譜出版社繼去年《旁觀的方式》將汪正翔臉書「廢文」集結出版後,又一銳利小品。

至於媒體界最積極在出版界找「出頭」的,當屬《報導者》團隊:有「少年報導者」的兒少品牌,與蓋亞合作的報導漫畫《留學黑工》,旗下記者出版的《成為一個新人》及攝影集《凝視・1095》等,以及團隊與衛城、左岸、春山合作的書,例如今年以重要議題同樣備受評審討論的島國毒癮紀事

Openbook不是卓越新聞獎,不是專欄寫作獎,也不是終身成就獎。Openbook是好書獎,因此,前列專書能入圍,自然也通過初選和複選評審對「好書」的檢驗。

什麼是「好書」?至少對於我們而言,就像串流時代仍有許多人珍惜那些願意好好企劃一張「專輯」的音樂人一樣,我們在決選過程更珍視的,也是願意以更完整概念來構想一本「書」的作品:

這本書目前的樣貌,是不是呈現這個主題最好的形式?如果出版比網上即可見的報導或專欄少了更方便的超連結,那麼集結成冊又多了什麼?是篇章與篇章之間,能輻輳出什麼1+1>2的獨特詩意嗎?新書比起發表過的前作,經過多少程度的改寫(或者沒有)?是否變得更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原本橫排的文字,改成直排後的分段與排版,對閱讀體驗有何影響?這些是我們心底多少在意的事。

這或許也是臺灣出版人們,面對當代千奇百態的資訊傳播媒介,每當夜深人靜的厭世時刻,都會忍不住回頭問自己的「靈魂拷問」:我真的還有必要出這本書嗎?出書的目的是什麼?這本書想帶給哪種讀者什麼東西或感受?這主題由這作者來寫,比起同領域其他作品,究竟帶來多少獨特新意?

諸如此類的「靈魂拷問」,出現在今年Openbook獲獎作品《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簡永達的致謝詞裡,更以藝術形式昇華在漫畫家布里斯贏得今年金漫大獎的海倫娜與大野狼先生裡。

這些「自我懷疑」,會讓許多作者暫時歇筆,而能撐過來的「作家」們,也確實交出許多了不起的作品——Openbook好書獎今年非常榮幸能向大家推薦兩位作家的「第二本作品」:游旨价與春山出版社繼通往世界的植物,出版美學更上一層樓的橫斷臺灣;倪瑞宏繼仙女日常奇緣,與總編輯湯皓全和責編王建偉再度聯手,與夥伴黃郁仁一同登上更偏鋒卻更生猛有力的蓬萊仙山

這兩套作品處理的主題與編輯品味大相徑庭,卻都為臺灣非文學自製書踏出不同道路,並為讀者對於還能「如何理解臺灣」帶來非常大的刺激。本屆Openbook評審團會後嘗試作結的觀察之一,正是今年入圍作品以不同尺度和角度,展現出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和創作者們,打破思考臺灣社會的既有框架,對臺灣史都有重要而有趣的補遺。

➤編輯的遺憾與浪漫:當大師成名前的星探,讓臺灣版比原書更好看

要期待翻譯書比自製書更能反映這一年的時代趨勢,也有點強人所難。回顧2023年,#MeToo當然對臺灣影響甚鉅,相關書籍如《紅線:我的性紀錄》、《性、謊言、吹哨者》和《性的正義》倒像是預先備好的戰火,比今年5月燃起的運動先發好幾步。

出版業追著時事走的趨勢,比較有展現在去年「烏俄戰爭」和「美中爭霸」後,政治經濟學和國際關係相關出版的延續,歐洲史就有《民族重建》和《地獄之行》等。有幾本頗好看的地緣政治作品如《世界不再是平的》、《晶片戰爭》和《海權經濟大未來》沒能反映在入圍書單,是我感覺到的遺憾。此外,今年入圍名單除《結構之書》和《A代表砒霜》外,物理、化學、數學主題科普譯介的缺席,也令許多評審感覺不夠過癮。

與過往入圍書單相比,主題相對「硬核」(hardcore)並動輒500頁的書籍相對缺席,讓今年入圍書籍相疊後硬是比去年矮了40公分。或許反映的是本屆複選委員循歷年評審報告而對大部頭歷史書籍的編輯翻譯有更嚴格的把關;也或許只是反映不同複選委員的偏好:如今年較專門的歷史書籍,議題多聚焦美國史的重探——例如反對帝國主義觀點的《美國神話的終結》、奴隸視角的《她所承載的一切》和挑戰華人移工非「苦力」的《從苦力貿易到排華》。

書本厚薄或主題軟硬,與我們的評價其實並不直接相關。幾本相對輕巧的書,從「物」追出各種「由小見大」全球史,讓評審愛不釋手:《帝國的香水》、《旅行許可證》、《棕櫚油帝國》、《貓走過的近現代》皆屬之。穿過了寫衣服布料,乍想只是一本在《棉花帝國》或《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後愛書人都「看過了」的書。實際翻閱,作者不只將5種紡織原料的歷史敘事與新穎論點縫織得極好,其性別關切更為既有政治經濟學帶來不同角度,因而在眾書中脫穎而出。

而科普書籍在Openbook的吸睛程度一如既往,在多屬人社背景的評審眼中更具魅力。Ed Yong寫五感之外的世界,每篇讀起來都像聽Podcast般流暢,讀者不只能因正文大開眼界,連註腳都讓人有止不住的笑意。細心的讀者更能感動於作者雖寫「感官」,卻仍在意用詞如何不冒犯障礙者觀點的心思細膩。

David George Haskell的傾聽地球之聲更是一部文字充滿詩意的「聽覺長河大歷史」,從原始地球、細胞演進到橫跨數十億年的宇宙音景,勾起幾位評審對演化生物學的好奇與著迷。這兩本書的獲選,展現出「好書們」雖各有截然不同的風格樣貌,卻也可能獲得評審們一致的喜愛。

我們感謝許多編輯相當「寵粉」,讓我們很快盼到幾位在臺已有出版的大師們又有新作上市。《跳舞的熊》作者迎來了第三本《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寫《雨》的Cynthia Barnett又讓我們聽見《海之聲》;《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的經典大作《編織聖草》也終於面市。

昆蟲誌作者Hugh Raffles這回交出的竟然是一本形式迥異,將地質斷痕寫得極其有情的石頭記。有誰想得到這樣一本書的引文註腳,竟會出現韓江的少年來了,Raffles真是神奇。小說家阮越清不只《同情者》系列小說寫得好,思索越戰與記憶政治的文集一切未曾逝去也寫得極好,胡宗香的譯筆讓幾位評審讚聲不斷。

以上兩本書雙雙獲獎,也讓我們忍不住反省Openbook「非文學類」的評審團是否應該更名「非虛構」更合宜,因為兩本書實在都是名正言順的「文學」作品。

我們更感動於臺灣編輯如星探般的「眼光」與「膽識」,引進《白癡的歷史》這種冷門卻相當有助於臺灣學界反思障礙史觀點的好作品;以出版盜木賊挑戰臺灣的「山老鼠」論述;請來吳建龍精準的譯筆和林大利精彩的推薦序讓《極境生機》鷸與鱟的故事更吸引臺灣讀者;願意簽下像《歐洲鬼地方》這種新穎而有趣的德國史研究,更請史語所吳孟軒寫下極專業的導讀,刺激我們去回頭思考臺灣威權統治與民間信仰或精神疾病關聯的作品。

臉譜出版與春山出版不約而同簽下Darren Byler寫中國監視科技與新疆議題的《黑甲山的微光》和新疆再教育營,創下好書獎難能一見、同一作者同一年有兩本書網內互打的歷史紀錄,也可見相關議題之於臺灣社會的重要性。臉譜出版今年另有《牆國誌》作者James Griffiths寫語言復振運動的新作請說「國語」,讓明明曾經歷過兩次「國語運動」的臺灣社會,終於能有本面向大眾,思考語言運動的語言政治專書譯介,讓本屆評審特別願意推薦鼓勵。

我們也注意到,譯介他國書籍,固然可能因翻譯有損詩意,甚至有若干錯譯(誰叫這屆中文書單有本譯者即叛徒,讓幾位評審不約而同自願去對幾本書的原文,有些好書因故落馬),或是出現因不同考量而像電影界將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片名譯成《王牌冤家》一樣,因不同包裝方式而讓臺灣讀者對原書有截然不同的第一印象。有的圖片甚至可能因為沒取得原檔,最後排得比較小,印刷從彩色變黑白,甚至原圖直接不見的也大有書在。

不過,確實也有許多編輯得以施力之處,讓我們驕傲地肯定,某些臺版翻譯書,做得比原書更「好看」。

這點可能出現在:臺灣版的封面和裝幀設計比原書更有質感(畢竟美國學術出版社有的設計確實頗隨性)。也可能出現在:譯者或審訂者的專業,能以註解「糾錯」原作者或「增補」最新資訊。還可能出現在:編輯比原書作者對於目標讀者「先備知識」的設想更周到,因而主動附上讓人更快進入狀況的地圖、年表、註解或導讀。

可能像《蜂》的譯者和編輯,將原書註解為讀者詬病的詭異標記方式,直接改成當代讀者更習慣查找對照的標示格式。或者可能只是編輯謹守出版的老派技藝——認份做好索引,從排版、選紙到看印過程,都在意如何能讓圖文閱讀條件更舒適合宜。

這些編輯製作一本好書的技藝,相信眼尖的熟客都看在眼底,會將版權頁出現的大德們記在心底。

嚴格來說,對於一個讀書讀成癮的挑剔讀者而言,儘管「模範生的模範作品」不在少數,但與往年相比,今年確實少了幾本令人驚艷到會想鬼吼鬼叫「天啊這作者是誰」、「哇靠這樣也行」,甚至「讚死這我人生摯愛書單,愛書Top10從此洗牌」的SSR等級作品。

一不小心,就感覺許多書寫只是相同格式加一,或者光看標題和導言就能猜透全書走向,結果全書章節也確實較欠推進動力與不同層次,只剩同義修辭的書籍。這當然更可能反映的是「嗜讀者們」對於好書癮頭的「過度偏執」,但或許這也非常現實地顯現在,今年出版業業績表現確實比往年稍遜的報表中。

當出版業越艱難、越冷清時,我們才更需要那些新觀點、新成員、新格式作為柴薪,將這把火燒得更旺,讓更多過路讀者,願意因為有人莫名丟進這團營火的各種雜物(甚至爆裂物)發出劈里啪啦咻咻叫(?)的燒柴聲而靠近,能體驗到那些我們都曾經深切感受到,閱讀與知識交流帶給我們的熱情與動力。無論時代或媒介如何更迭,人們確實會被好故事吸引而聚集成群。

在今年歷時7個半小時的決選過程中,過了好幾天仍在我腦中揮之不去的,是評審顧玉玲在我們五人因兩本作品誰能入選僵持不下之際,給出了「好學生或野孩子」的妙喻。我個人是相當慶幸、珍惜「野孩子」的聲音最後能出線。但願我們的出版環境,也能讓編輯們在追逐公司出版現金流的過程中,有偶爾撒野的空間與勇氣。如何讓口味截然不同的愛書人,能在這行業逍遙自在地大步邁進,這正是不遠的AI時代下,好書如何繼續生存而不寂寞的課題。●(原文於2023-12-01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決選評審

  •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 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 蘇致亨(文字工作者)

  • 顧玉玲(作家、臺北藝術大學文學所助理教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penbook閱讀誌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物》叛逆貓與獅子王的背後,是被編輯唸的NANO HERO黃致豪:《Toby King托比王》專訪

現場》2024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書評》與日常對讀,文明與荒野的交纏:評《重燃生之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