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 5|不爱吃米饭的人

秋墨
·
·
IPFS
·
“很害怕,但是很好的害怕。”

今天是高考的日子,距離我高考剛好過了十年。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個夏天,我真正意義上的離開家,而後越走越遠。

這些年我不斷地從家裡離開,但這並不代表我對家裡沒有留戀。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家,但每次在家的日子又讓我覺得煎熬。我想家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懷念被當作孩子照顧的日子。我可以懶惰的躺在家裡的角落裡,等著爸媽做好飯,吃完飯又可以拍拍屁股不用收拾。但我無法在家久留也是因為如此,因為我又受不了被當作孩子的日子。

這種矛盾感在我生病時特別明顯,特別是因為我的父親。他或是出於關心,或是覺得總算抓到了瞬間可以教育我的生活。在我最脆弱的時刻,他總是變得讓我陌生與難以忍受。

去年過年回家時我得了流感,原本計畫的自駕遊取消,我發了三天燒,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看電視。父親關心我,幾乎一日三餐都要送到我的房間。但他又忍不住教育我,說我就是平常運動太少,所以好起來慢,又開玩笑說我矯情,一點小毛病就愛折騰。來來去去地說下去,幾天下來我已經不再為流感而難受。我開始意識到父親似乎一直在等待這樣的可以當「父親」的瞬間,我難受於感覺自己好像回到了很小的時候——沒有話語權,只能默默的聽著大人的訓教,而無能為力。

我情緒最後的爆發點在於他在飯桌上抱怨我不吃米飯。這件事很早時就埋下了雷點。身為一個在魚米之鄉長大的小孩,我從小卻不愛吃米飯。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麵條、麵包等麵食。母親學會了尊重我的飲食習慣,在我回家時總會為我煮麵條餛飩,在家對面的麵包店辦了卡,等著我回家時一起去買。而父親似乎很難接受這一點,在我回家的餐桌上,總還不時要來一句,「哪有人不吃米飯的」。

可是我就是不愛吃米飯。

我一直困惑於父親對米飯的執著,這似乎是他腦海裡的定式。不吃米飯成了我長大的日子裡任何身體不舒服時的癥結點:感冒是因為不吃米飯,腸胃炎是因為不吃米飯,任何的不舒服都可以是因為不吃米飯。在我反覆強調吃麵食也不會碳水不足之後,父親還是堅持著一樣的觀點。我不再爭辯而是大翻白眼,覺得他簡直是米飯教徒。

再後來我意識到,米飯不只是米飯。父親的困惑不只是因為那碗米飯,還有我的長大與我的不同,我變成了有主見的、獨立的大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個「爹味」沒那麼重的男人,因為他沒讀過什麼書,不懂而很少參與我的學習生活。他尊重我與母親的決定,很少干涉我的選擇。後來我決定出國,他默默地給我付錢,說在外面注意安全。

只是他內心或許還是留有一種遺憾。他知道我的生活還是脫離了他的設想與控制,而更讓他心中難以接受的是,我與這個地方的人太不相同,我是一個不愛吃米飯的人。他在我面前失去了話語權,與傳統東亞家庭中作為父親的權威。所以他忍不住在我脆弱的時刻試圖奪回一些父親的權威感,想要證明或許「米飯」就是最初的問題所在。

在歐洲的兩年我幾乎只吃過一次米飯。剛到的那段時間母親給我打視頻,問我還習慣嗎,吃飯怎麼樣。我說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更好的是,這裡的人主食也不吃米飯,我再也不要吃米飯了。父親在一旁看著,一臉不好意思的笑著。

不吃米飯似乎也代表我與家鄉的緣分薄淺,我生長在那裡,又自由地生出不一樣的種子,無法紮根在那裡,而是隨著風各處飛。如今我也沒想好在哪裡定居,離開變成了一種持續的狀態。我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偶爾回家停留,然後又匆匆離開。

我想起出國的那一天,我在香港轉機。我剛結束上一段飛行,下一段飛行還沒開始。等待的時間很長,我吃了一碗麵,喝了一杯泰式奶茶,走在空曠的機場里和母親視頻,用八達通裡剩下的錢買了兩包糖果。

這些年我感覺我的狀態就像是那個夜晚。我處在一個中間點,在出發與到達的中間。前路未知,有很多迷茫,也有很多期待。我很不安,但好像也沒那麼害怕。這個世界上總有人不愛吃米飯,有些人也無法停留在家鄉,我相信,父親總有一天會明白這一切。

day 5:那天,你離開了家,是怎樣的感受

CC BY-NC-ND 4.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