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与阅读的价值:与程天纵老师的讨论
程天纵老师在〈书的价值在那里? 〉一文中,对我写的〈数位媒体时代的「知识内容新价值观」 〉一文有些想法:
本站《吐纳商业评论》网站的主编傅瑞德,于2021年11月22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数位媒体时代的「知识内容新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
1. 有用的内容效益因人而异。 (我同意)
2. 虽然价值高。 (我怀疑)
3. 真正需要的人相对不多。 (是指销量吗?那么畅销书怎么解释?)
4. 竞争和免费,让提供者不容易赚到钱。 (果真如此,还能够说是价值高吗?)
这几点关键,其实混杂了销量和价格的两个问题。
(完整论述请参阅原文)
也就是说,对于「有用/相对无用内容」与「这些内容在媒介变迁之下的市场价值变化」和「订价方式是否反应价值」,有一些值得我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于是我透过下列的文章延伸,来进一步说明我的想法。
我是主编傅瑞德,承蒙本文作者程老师引用拙作、并且延伸了许多不足之处,非常感谢。
因为程老师这篇文章也是我编的,所以第一手(笑)看到了文中对于(所谓有用内容)「价值高」和「真正需要的人相对不多」两个观点的疑问。因此在征得程老师同意之后,在这边延伸讨论这两点。
首先是「有用内容」的定义:在前后这两篇文章中,都强调「有用」和「价值」因人、因时而异,很难划清界线;所以我为了推理方便,指的是比较「一般性」、而且有明显对比的内容。例如:
- 「有用」的内容:「如何做一张桌子」、「如何自己维修手机」、「提高工作效率的10个方法」、「开飞机的基本概念」等等。
- 「相对没用」的内容:「某人挂在树上耍宝的抖音影片」、「打来打去的超级英雄电影」、「可爱小动物吃东西」、「某游戏如何破关」之类。
这两者都没有对错高下之分,而且在市场上必定会永久存在;只是对于知识媒介的型态、以及消费族群和营利方式而言,两者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回到程老师分析出来的关键点之中,对于「有用内容」的疑问和我的解释:
1. 效益因人而异:
当然是的。看得懂、用得上、可以领悟一些想法、甚至正面改变一些行为的,就是相对有用。
2. 价值高:
这也是一个相对定义,我相信前者的「个人价值」会比后者高。当然后者在娱乐、疗愈、社交方面的价值还是有的;但如果将「价值」定位在个人的实体、经济、或是行为影响力方面,应该还是比较高的。
(「寓教于乐」或是「发人深省」的娱乐内容还是有的,只是我们在这里暂且用二分法来看。)
但如果从「产品的市场价值」来看,那就比较不一定,「如何修手机」的市场价值应该很难比「复仇者联盟」高。
3. 真正需要的人相对不多:
这个「相对不多」指的是与「相对无用内容」相较;后者因为门槛低、吸收容易、而且不必期望回收,也就是适合程老师文中所说的「被动式价值创造」,而前者则是有问题才会去找的「主动式价值创造」。
我们很难想像「提高工作效率的10个方法」会像娱乐内容一样,能有上千万的点阅率。
4. 竞争和免费,让提供者不容易赚到钱:
上面提到的这些「有用内容」,通常很少是独家的;即使你搜寻的是「 如何在车库中造飞机」这种超小众题材,都可以得到满坑满谷的答案,而且多半还是免费的。
而诸如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这类提供独家(因为授权机制)、「相对无用」内容的平台,则更容易透过收费订阅赚得满坑满谷;至于提供免费内容的YouTube或抖音之类,则是靠流量和广告赚钱,跟内容平台(至少跟原本文章主题的「书」相较)就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了。
市场上的消费性内容(不论有用无用)跟程老师举的「顾问公司」例子相较,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企业市场上越专业、越少人需要、经济价值或产值(相对于市场价值)越高的资讯,像是顾问咨询、研究报告、或是专利技术等等,价格或收费就越高。
但在消费市场上,如同前面的分析,这一点往往刚好相反。程老师文中的「主/被动式价值创造」其实就非常精准的描述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目标顾客追求内容的目的与态度,往往决定了这些内容(以及相关的媒介和载具)的市场价值。
理论上,要稍微逆转一下这种矛盾的简单方法有两个:
- 将「有用内容」包装成比较好消化的型态,吸引受众愿意吸收、进而愿意付费;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科普」、「法普」、懒人包、甚至系列网路课程或有声书,都是这一类的作法(顺便广告一下:程老师文章的有声版日前刚上线)。
- 进一步钻研、包装成更专业的型态,并且透过专利、顾问、技术转移之类的名号加持,跳过人多口杂、单位贡献低的消费市场,直接进攻高阶客层,例如企业内训、专利转移、高阶付费网路课程或实体讲座等等,这些也都是相当常见的变现转移方式。
- 或是先以1的方式推广、拓展知名度,但目标是打进2的市场。
不过还是要回到「书」这件事情上来谈:在现今的环境中,书在「主/被动价值」、「市场/经济价值」、以及「消费/专业市场」上,刚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点上。
过去媒体型态相对单纯,书是书、电视是电视、广播是广播,还有报纸杂志,各有不同的目的和特性。但在电子媒体普及的今天,不同载体之间的界线、任务、功能、目标客层也都变得非常模糊。
(而上面所举的书、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正是受害最深、甚至濒临绝种的传统媒体产业。)
或许前面针对「价值」做的这些分析,也多少解释了媒体型态和资讯消费趋势的改变,对于书(或广义的媒体业)为什么会有这些影响;而书的尴尬,就只能看时间、环境、以及阅读习惯的逐渐改变能把它带到哪里去了。
参考阅读
- 〈 阅读的未来〉:我在2009年写的文章,谈载具和阅读习惯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文中的观点应该多少还是适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