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大空间:博物馆式的日常散步
( 原文刊载于黄宇轩IG )
上次写到,我成为「中大人」二十年了,因此有再重新看一次这座校园的想法。今年想通过带中大散步团,去开展相关计划,最终的目标,或许是写本「中大散步指南」。
我是那种毕业后,还是觉得回到中大校园才能专心写作和看书的怪人,所以有段时间,我有事没事都会「返中大」,而那时我不是学生也不是教职员,只是个在此会感到安心的人。把各种工作带去中大做,偷懒的时候,就在其中到处散步,把校园的路再加倍走熟了。
到了2012年秋天,我终于第一次在中大当老师,也把这种探索校园的兴致,变作课堂一部份:那时候我教名为「空间文化研究」的一科,在关于「步行」的那堂,我分享了各种实验性的和艺术性的步行计划后,邀请全班同学一起离开课室,我们一起random乱行,看是否可去到大家都没到过的校园角落。 (那次好像是成功的,到了一个我们不少人前所未知的位置)
在那几年,我是个「山上派」,比较多逗留在要乘校巴才可到达的地带,背后的原因是,山上尽是我最爱的粗犷主义建筑。 「山上」这些建筑师司徒惠主理的现代建筑,都是1967年之后陆续落成的。之前的第一次中大散步团,主要就是看它们。
到了几近年,尤其全职在中大工作后,因为教学工作多在山脚,也因为发现了另一段1967年之前的历史,变成了「山脚派」,大部份时间都待在山脚,对这一批建筑和这一带的空间,有了深厚得多的感情。而且,我不再只对摩登的中大建筑感兴趣,反而想留意不同年代的变化与延续。最近的第二次中大散步团,主要就是在「山脚」漫游。
「山上」与「山脚」连起来,也许才是一个完整旅程。今次中大文物馆跟我合作,办两次散步团,我觉得很有趣是,因为要做两次,而两次要不一样,误打误撞,就撞出了这个「山上+山脚」的想法。之后再带散步团时,也可再从这框架去变化。
很感激中大文物馆和我作这尝试,他们背后的想法是非常有意思的:文物馆的朋友知道,有不少观众走进文物及艺术展览,往往因为没背景知识,觉得自己和艺术有缘无份。也许,所有学习观察不同事物的方法可以消除这份焦虑,观察与观看,本应是日常事。
散步时我常提及日本的「路上观察学」,它跟一门叫「考现学」的知识关系紧密,两者都是提倡透过走在路上观察日常的事物,再研究背后的原理,找出潜藏在日常生活的文化与知识。
虽然名为「考现」,但考究的过程和方法,其实跟考古学家研究文物异曲同工。文物馆的朋友想到,在文物的「考古」与城市的「考现」观察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
透过由中大的日常空间出发,慢慢散步到文物馆,除了希望令公众知道如何去文物馆之外(笑),更加希望大家最后可以将在空间中的观看和感知方法,尝试应用在欣赏艺术作品身上。怀着观察的好奇与敏感,可以看出一些特别而自己专属的角度,在博物馆中的观看,也可像散步一样日常。
这两次散步团反应非常好,真的感谢参与了的朋友。我想,不久之后,就有机会再做吧,但在此之前,如果想去中大文物馆,认识艺术和文物,也可逢星期三和星期六,参加他们的「快闪慢赏团」,从考古角度认识文物。 Follow他们的ig可留意到活动消息(也许未来再有跟文物馆合作的中大散步): @artmuseumcuhk
期待下次中大散步团和这个「重新认识中大空间」的计划,会继续开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