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金阁寺》:论语言与死亡的关系

藍玉雍
·
·
IPFS
·

致谢微批Paratext刊登本文

连结: https://paratext.hk/?p=2868

《金阁寺》,截自博客来。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写于1956年的小说。算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说起这本小说,人人都认为这是三岛展现自身美学的作品。其中充斥着各种对「美」的概念思辨。或许三岛的确想在《金阁寺》之中探讨美吧,不过当初深深吸引笔者的,不是其中美学思辨的论述,而是书中主角因为口吃对语言、情感还有世界产生的想法。

一般人通过自由操纵语言,可以敞开内心世界与外界之间的门扉,使它通风良好,可是我怎么也办不到。我的这把钥匙生锈了……(当我得说话时)我感到自己变成了化石。意志、欲望、所有的一切都石化了。外界与我的内心无关,并再次坚定于我的周围……

书中的「我」与一般人不同,天生就是口吃。无法把话说地清楚。他的语言生锈了。无法转动意义的门把。遂只能关闭自己。像个化石一样,需要他人来解读。从此来看,远离的发生,是因为语言面临了沉默,在其中感受到了死亡。这一种死亡并非死去,而是一种当人发现影响自己内心最深层的事物无法获得表达、理解时,心中就想去死的绝望。

我为什么喜欢引起别人的猜疑呢?对我来说,这是没什么疑问的……在我的感情里,也有结巴的成分。我的感情总是无法及时到位……

是因为真的失去了情感,还是即便有情感也无法被人理解,所以选择封闭?在这里,口吃代表的,不只是语言的缺失,也慢慢跟情感的缺失、内心的封闭产生了关联。书中的「我」无法和人交际,也难以适应复杂的工商社会。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和尚,是因为这个行业最不需要和人沟通。同时结巴的和尚也比口吃的一般人看起来来得威严。但也因为这样,主角从小就深陷一种对美的狂妄、执着。

他发现其实沉默的不是只有自己。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不说话的。但他们并不会像自己一样遭受歧视。其中一个最明显,也影响他最深的,就是死者的遗容。换言之,就是死亡。

在葬礼里,人们对死者是严肃的,甚至是畏惧的。以至于还得奉上各种供品,举办各种仪式,来回应这无法再回应的死亡。从这样想,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何在《金阁寺》里,总是处处充满对死亡、毁灭着迷的叙述。因为这种面对无言而产生的庄严、肃穆,从此让无法言语的他感到了向往。如果自己注定是无法说话,无法具有自己的语言,那么干脆就让自己的口吃成为宛如死亡一般的这个大他者吧!让自己的无言成为让众人景仰、畏惧的死亡面容。

书中的「我」在父亲的遗容中看到的不是只是死亡,事实上他也看到了一种由结巴所产生的语言。这种语言表达自身的沉默,并让人人感到畏惧、敬重。换言之,死亡使结巴变成令人沉默的美。从此,尽管不知道方法,书中的「我」开始向往死亡的来临。

《金阁寺》表面上是一出谈论美为何物的小说,然而,或许三岛真正在谈论的,其实是语言和死亡的关系。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失去语言的自己变成如同死亡般神圣的事物?书中的「我」困惑了许久,终于在一样事物上找到了灵感,那便是书名中的「金阁寺」。金阁就如同死亡一样,是不说话的。然而,比死亡还更瑰丽的,是金阁不但远比死亡美丽,也比死亡来得永恒。金阁的沉默也远比死亡带来的来得沉重。也因此,他认为自己必须追寻金阁。

可我们必须注意,书中的主角之所以认为金阁是美的,并非因为他先实际看过了金阁。而是因为父亲从小和他诉说金阁的美。根据这些话语,他在脑中一次又一次想像金阁从底座到最高楼层的样貌,还有柱子、屋檐的细节等等。并陷入心中画面散发的美。换言之,他迷恋的其实不是金阁,而是关于金阁的语言。而他所追寻的金阁,也不是真正实体的金阁本身,毋宁说是一种由他想像中的金阁所化身而成的语言。

但在这本小说中,语言和沈默似乎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因为书中的「我」想要追求的语言,是不是就是一种让人屏气宁息的沉默?在这种沉默中表达了他的内心因为从来无法被人理解而酝酿日久的恨与寂寞。

在传统的美学里,美之所以是美,是因为美被视为是神圣的。但为什么美是神圣的,有许多说法。常见的像是康德就认为,美之所以神圣,是因为美是在无私的凝视中产生的,是不带利益的愉悦,只有纯然的崇高敬仰。不过在这本小说里,美的神圣,和美的沉默有无比重要的关系。事实上,书中的「我」之所以追求美,正是因为他在这里面发现了另外一种有别于自身的沉默。这种沉默让他心中向往的金阁产生神圣的气息。同时也让他得以转变自己对口吃的想法,口吃所说的话语不一定会是丑陋的语言,只要能把握到一种沉默,语言的结巴将能传达一种神圣的美。换言之我们可以说,书中的「我」其实想要透过追求一种无法企及的美,来表现一个现实中无法表达的自我。

那么为什么最后要烧掉金阁呢?

书中的主角后来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金阁,但很快地他就发现金阁和自己想像的有很大的差别。虽然不丑,但和自己心中的美差远了。他转念认为,金阁并非不美,而是将那份美给隐藏了。

我怀疑金阁是掩饰了美,将自己幻化成了别的什么东西。美为了保护自身,可能会诓骗人的眼睛。 

为何美需要隐藏、保护自己?一开始读到时每个人大概都无法明白主角的心思。但往下看慢慢就能察觉了。书中的「我」注意到二战后的金阁和大战以前的金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很大的变化不是直接发生在金阁身上,而是金阁周遭的人事与环境。在彼时,金阁慢慢脱离与世隔绝的修道场所,变成年收超过五百万的观光胜地。对主角而言,金阁从一种庄严变成人人狎弄的对象。这种感触,在书中描写到战后接收时期,一些美军常常喝醉带着女人过来游览时,特别容易看出。此外,书中的「我」注意到,人们渐渐变得只是虚有其表,不再有深刻的精神。例如:寺中的和尚看似清幽,每天念经、讲道。但私底下却常常拿钱逛妓院,享受着山珍海味;当自己逃学、堕落被警察抓回寺院时,警察说为了不伤害他这个「有前途的人」的名誉会穿着便衣带他回寺院(实际上当然是为了维护寺院的名声);母亲为了要他改邪归正不停威胁他:「不回心转意就死给你看!」等等。除此之外,很多研究指出书中的金阁其实暗喻的就是三岛内心深深信仰,代表日本却因为遭到外国占领、支配而摇摇欲坠的天皇体制。书中的「我」也因此说,虽然金阁很美,但现在的金阁却充满了不安。

这一切都让书中的「我」感到虚有其表。明明懦弱的母亲根本不敢自杀,明明自己根本在老师眼中早已不是有前途的人,但人们一再以不合称的方式装模作样,逼迫自己一起装模作样地活着。这让他明白为了抵抗世间各种虚有其表的语言,自己只能以语言的沉默来回到「金阁的世界」。同时也让他开始思考,其实自己之所以口吃、说不出话,或许根本不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是空洞的。而是因为自己就像金阁一样,也在透过口吃来隐藏真正的真实。抵抗世界的虚有其表。

一切的虚有其表让他感到不快,但同时也让语言和沈默的对比浮现出来。他知道只要虚有其表的社会一直持续下去。他心中金阁的美也将永远持续隐藏,无法显现。放火烧了金阁,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够和金阁一起在巨大的烟雾与崩蹋中,完成一场神圣的死亡、神圣的毁灭。同时这场毁灭也将是一场对世人的报复。

但这场向往的回归没能成功,书中的「我」想让自己葬身在金阁最高楼层:究极顶,但到门口时,却被锁在外头,仿佛呼应他最一开始说的话语:我的钥匙生锈了。不论如何用头叩门都无法进门而入。悲痛欲绝的他,最后伤痕累累地逃离金阁,在一处原野上看着金阁着火的样貌,点燃了一根烟,心想:我要活下去。

这好像是一种认清现实:即人终究是无法永远沉默的。应该说,书中的「我」想透过口吃去追求金阁那既庄严、沉默、如同死亡的美是不可能的。仔细想来,自己的结巴、沙哑终究是和美的沉默不一样的。以为两者可以类比并在毁灭中达到融合,不过是自己孤傲、狂妄的幻想。

这是我特有的误解。需要行动的时候,我总是惦记着语言。尽管如此,语言很难从我的嘴里说出,我顾忌它,忘却了行动。我觉得行动这个光怪陆离的玩意儿,似乎总是伴随着光怪陆离的语言。

这「特有的误解」既是对语言,也是对自己在书写中所向往的美。某个角度来说,《金阁寺》是三岛对写作的自白。他意识到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作家,之所以不停书写,就像书中的「我」一样,并不是因为能言善道,而是因为天生就发现说话其实是一件困难的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乍看有条理、文法,但其实充满光怪陆离的游移,充满了意义的明争暗斗。但人们视而不见。甚至也害怕被戳破。

书写,由此看来有点像是为了逃避说话。并透过进入书写,让寄生在自己身上许许多多光怪陆离的语言、情绪达到一种完美的形式,清晰地自书中显现。甚至恨不得成为书中的人物。在书写中所向往的美,因此是一种对融合的幻想,在书中表现为想和金阁一起毁灭的景象。但越写下去,真正让人绝望的是,人心中的语言似乎永远不能和自己说出来的话语以及写出来的文字,完美地溶解在一起,甚至越写越发觉原来两者的差距如此之大。既便有那样的时刻,也不过是一瞬之间。很快地那种静谧、终于沉静下来的感受会下沉、消逝,紧接的是由几点火星突然燎原的焦虑。使书中的「我」逃离现场,使书外的作者不得不继续写作。

法国的文学家——布朗肖在《未来之书》写到,书写到头来让人追求的不过是使自己持续地迷失在语言中,而所有的书写都是未尽的书写,是为了迎接最终一本无法完成的「未来之书」的到来所生。没有人知道自己最终的「未来之书」是什么,只能持续不停地写。这「未来之书」也因此就像三岛追求的「金阁寺」。在语言的阴暗处不停熠熠闪烁。就像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道下的话语:「我唯一承认的作品,是我尚未写出的书。」一样,既吸引著书写的人,也吸引着阅读的人。

事实上,如果真的能写出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事物,那么也就不会继续写了吧。在这之中,那种焦虑迫使书写的人不停面对着一种逼近死亡的感触。这种死亡意味的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让人失去了使生命得以继续言语的东西。我们因此可以说,人似乎会在两种状态下死亡,一种是生命的死去,另一种则是语言的凋零。而书写欲克服的,就是第二种死亡。

(文章同步发布于下列部落格)

Medium: https://pse.is/R7YT3

方格子: https://vocus.cc/1111/home

FB粉专: https://pse.is/PEVPU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藍玉雍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和哲學系,現就讀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曾在關鍵評論網擔任書評專欄作者。文章主要投稿、刊登於 香港 微批paratext 或 虛詞.無形網站,多為文學、哲學類性質。另也有動漫評論發表於U-ACG。 信箱:f0921918962@gmail.com 信箱:f0921918962@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奧本海默》:在內爆的聲響與影像中延遲展現的「線性敘事」

《夢想集中營》影評:邪惡是對日常的毫不在意

王鷗行《夜空穿透傷》:在詞語破碎處尋找黑暗的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