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时代与时代下的女王| 金马达基金公告No. 53
伦敦时间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英联邦元首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于苏格兰逝世,享寿96岁。从1952年登基到2022年离世,伊莉莎白女王在任70年,经历15位英国首相,是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女王逝世后,英国各地民众在地标建筑聚集悼念。伦敦时间9月19日,英国为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举行国葬。仪式结尾时,全国默哀两分钟。不少香港市民亦前往英国驻港总领事馆献花,亲身向这位被港人昵称为「事头婆」(老板娘)的女王致哀。根据领事馆统计,总共约有1万3千人名港人在炎热的天气下,排队几小时进入英国驻港领事馆签署吊唁册。
在数篇悼文中,有人赞美她的高贵与风度,也有人肯定她终生恪尽职守——她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是任命英国的新首相。有人则认为,作为应该秉持政治中立原则、没有实权的「虚君」,她所做的最大贡献是「几乎没做什么」(张千帆文)。正因为此,英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与法治。
而更多人谈及她如何见证和代表了一个时代。在她的统治下,大英帝国日薄西山,解体为约五十个独立国家,英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下降。而对于香港人,人们追忆英殖时期的香港,在无限怀缅中,透露出的是对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不过,并非人人都完全沉浸在哀伤之中。哈佛历史学教授Maya Jasanoff 在《纽约时报》以《哀悼女王,但不要哀悼她的帝国》( Mourn the Queen, Not Her Empire )为题,指出女王的存在「帮助掩盖了一段血腥的去殖民化历史」。 Promise Li 则在香港左翼组织「流伞」上刊文认为,女王的威望与形象,曾经被用来合理化殖民政权对异议者以及行动者的迫害与镇压。
回顾女王的一生以及她背后的政治制度与时代,我们可以谈论的有太多。本期金马达精选马特市过往文章,带你重温女王的时代与时代下的女王。
《卫报》英女王讣闻(上) & (下) —— by @hktranslate
她接受过的采访从未说过有争议的话,她在公开场合或对公众所说的话主要限于泛泛之谈或善颂善祷的陈腔,但重要的是其圣诞文告(即她唯一直接对公众演讲的场合)越发探讨宗教信仰问题。据说她私下很机智、敏锐,甚至擅于模仿他人,但她并无在公众面前展示这些特征。即使是忠贞的君主制支持者也只是从二手资料中了解到她,如一个密码,一个静止、渺小、大致上沉默、微笑的人物,由责任感与服务精神所约束,为动荡和喧嚣所包围。
文章译自《卫报》Stephen Bates 撰写的长篇讣文。文章回顾了伊莉莎白女王的一生。 18岁时的叛逆,和菲腊亲王(Prince Philip)的婚姻,二战时的广播演讲,黛安娜的意外去世,离世前两天仍接见英国的新首相⋯⋯在她统治的数十年中,英国人民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个「来自另一个时代的人物」,仍然赢得了国民的尊重。
用法币教历史?我与孩子储存香港女皇头散银的意义—— by @枧液总是落不中我的掌心
在一九九七前,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所以铸造的硬币都有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头像,俗称「事头婆」(老板娘的意思),所以旧一代的人都会说赚钱是「帮事头婆打工」(替老板娘工作)。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规定英女皇头像硬币要「逐步更换和退出流通」;1992年,英女皇头币就再没有发行;1993年,推出了新的洋紫荆款。历史在银钱上留下痕迹,作者储存不同面值的香港女皇头硬币,也储存着「唾手可得,但又随时被丢的历史」。
无关加密| 香港:吊唁排队4.5 小时—— by @Daisy
高达35 度高温却有这么多人只想亲手写字。事实上我在车站已看见不断有人拿着花束。虽然使馆在社交媒体经已说可能要三小时才可以进去,我和朋友都决定照样排队。
文章作者排队四个半小时,进入英国驻香港总领馆吊唁女王的离世,也以多张照片记录下了领馆门口的吊唁长龙和鲜花。
生活日常|悼念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by @窗边的小鸟
再抽象来说,我正在记念历史的偶然性。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香港坟场的导赏团。当中曾经讲过一个历史:当年英国人只是看中香港岛的一个瀑布,即在华富村的附近。但因为中国打败仗要割地赔偿时,因为地图太小,英国人只好在地图上一圈,就圈了整个香港岛。
尽管女王第二次访港时,作者尚未出生,但身为香港人的ta 还是加入了献花悼念的队伍。作者剖析港人心声——也许悼念的对象,并不只是英女王,而是一个时代。
从《这是我家》到《洋紫荆》 —— by @TakTHHO
对比主权移交后的官方庆典活动,当年香港人不必要做什么英式歌剧,唱的只是地道的广东歌曲,没有必要刻意逢迎英女皇的喜好,恐怕当时她也听不懂表演的歌词。
1986年10月,女王第二次访港。在红馆举办的《英女皇访港青年精英大汇演》上,钟镇涛、区瑞强、张学友、张国荣四位歌手表演了《这是我家》一曲。作者分析歌词,认为其意味着与主权移交后的官方庆典活动大不相同——当时港人不需刻意逢迎,只需唱好广东歌便可。梁启智也在《香港第一课》中评价这首歌,「在英女皇的面前一大群的香港人高唱自己能够如何贡献中华民族。但在这特定的时空背景,却明显有助稳定民心。此时的香港人既认为香港和中国大陆有别,却同时不否认两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城市杂事3 |英女王驾临古晋—— by @天蓝
布洛克王朝从1841年开始,经历过3个白人拉惹,一直到1946年将主权交给英国。从1946年至1963年,砂拉越就成为英属直辖殖民地。 1963年9月16日砂拉越与马来亚、沙巴及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联邦,结束英国的统治。
来自砂拉越的作者回顾了女王于1972年抵达砂拉越首府古晋,展开访问的轶事。曾经是英属直辖殖民地的砂拉越与马来西亚,所受到英国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遗留下来的英国风格的建筑物上,更展现在相近的议会制度之上。
【英女皇95岁生日】从童年至老年镜头勾勒传奇一生—— by @显影PhotogStory
芸芸摄影师中,有三位不同年代的摄影师,Marcus Adams、Cecil Beaton与Annie Leibovitz,分别为她的童年、加冕、老年岁月留下倩影。
文章通过三位知名摄影师的影像作品,回顾了女王从出生到老年的一生。
英游记系列之女王,女王,有何用? —— by @张家渝
美国政治学者李普塞特把从贵族君主政体向民主共和国过渡的国家梳理了下,“在这种过渡时期,凡主要的保守团体的符号和地位没有受到威胁,即使它们失去了大部分权力,民主反而更有把握的多。于是我们有这样奇怪的事实:欧洲和英语系12个稳定民主国家,有10个是君主政体。”
从苏格兰人的愤愤不平,到性手枪(Sex Pistols)公开表示不满的《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女王的存在到底有什意义,她又凭借什么赢得这么多英国人的喜爱呢?文章通过几件女王的轶事,记录了作者对女王存在的思考。
韦森:国王、上帝和法治之间的权力游戏—— by @大家备份
在人类历史上这部极其重要的宪政民主政治理论的经典文献中,卢瑟福曾明确提出,英国国王也要服从上帝的律法,并对人民这一权力的源头负责:「人民赋予国王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人民保留的权力则是无限的,并以此约束和限制着国王的权力。因此,与人民的权力相比,国王的权力更小。」
文章疏理了西方思想史中王权、神权与法律之间关系的演变,分析西方社会中法治(the Rule of Law)的理念如何在「王权神授」的观念下逐渐蕴生而成。从《大宪章》到光荣革命后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英国一系列宪章性的法律限制了国王与政府的权力,保障了人民自由,宪政制度也逐渐根深蒂固。
英王或英皇?沿起印度,备受争议的名衔—— by @可可与海
1876年5月1日,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提议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印度女皇」名衔,获女王接受。当年,这个提议颇具争议,经下议院激烈辩论,曾被抨击将欧陆的帝国主义植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以及具军事统治意味。
在香港,如英皇道(King's Road),皇仁书院(Queen's College)等许多英文意思是「英王」的地名,仍会采用「英皇」的译法。实际上,英皇之称来源于1876年宣布成为印度女皇的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英王/ 女王(King/ Queen)与英皇(Emperor/ imperator),中文翻译一字之差的背后,却有着十九世纪英帝国扩张时候的殖民故事。
原独要闻|很遗憾女王没有试图改善澳洲原住民处境・关于女王的毛利旧闻影片—— by @原独俱乐部
如今已经年近90 岁的一名尤塔尤塔人回忆当时表示,女王的游行队伍经过之处,有原住民所居住的临时小屋,当局以粗麻布遮住这些小屋,以免被女王看见。当局也以树枝覆盖女王车队通过的高速公路沿线栅栏,以免女王看见那后面有居住在帐篷中的原住民。她说,以前似乎自然而然接受这一切,但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此感觉不太好。」
被大英帝国抢夺了土地的澳洲原住民,对女王是什么样的观点呢?文章展现了女王工作「吉祥物」的一面,不表达任何政治观点,未必是真正的「中立」。
当那些见证了上一个时代的人离我们而去,我们与上一个时代的鲜活联系也被逐渐切断。你怎样看待伊莉莎白二世与她的时代?欢迎你写出你的所思所想,也欢迎你在评论区Tag 与此议题相关的文章或写作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