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怎么让不喜欢运动的人开始运动?运动习惯的养成!

Sunline
·
·
IPFS
·
「运动」不是为了让你长大肌肌、活很长很久。而是为了在漫长的人生中,使自己的身体拥有「负荷年纪越来越大、事情永远做不完」的体力。给自己半年的时间,去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喜欢的空间、可以支配的时间,然后从中感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变化,从身体到心理的:习惯它、爱上它!

「到底要怎么让不喜欢运动的人开始运动?」这是我的徒手复健师问我的问题。

我笑着说:「等到,他们,痛到,非得要,透过运动来改善的时候。」

复健师皱了眉说:「不要吧!不要等痛到那时候吧!」(因为真的会很痛)

事实上我找回我青少年时期的运动习惯,也是因为「痛到想要找方法解决」,才想起「啊!从毕业后的十年间几乎没有运动过」只偶尔有同事约出门打篮球会去动一动,也有几回下了班想说去健身房看看能不能找出自己的习惯,最终也都没有成行。

而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是一个需要对空间或是路径有归属感的人。只要我在一个场域感受不到自在,就很难有第二次走进去的机会。 (也包括任何场所及跟人说话的感受也是。)

这也是很多人在建立习惯时没有思考到的事,不喜欢运动这件事,也许是因为「找不到喜欢的、自己做起来感觉舒服的地方」但更有可能是没有从心里去思考「我喜欢」「我想要」「我可以」在什么样的状态、空间、时间上运动,就完全放弃了运动这件事。

我找回运动习惯是因为长期使用电脑我的手肘会痛到手腕,我的坐姿不良会痛到肩颈及头而导致视力模糊(那会儿才三十出头,要说老花也太早)于是我开始寻找解方,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这件事在工作上是必然,所以需要去找出能在长期使用电脑时能让身体不感到痛的方式。

起初,遇到这样的状况,如果你就医,第一件事一定会被提醒「你要改善你的姿势」,后续你可能会进入漫长的「看医生做治疗」以及「花钱按摩推拿放松」,但一不做就痛起来的状态,而时常会让人心想「我都赚钱来看医生或推拿就好」。

如果你恰好东求西、西问卜的遇到一个人跟你说:「你有没有在运动。」你可能才会想起来「呃!我好像没有在运动耶!」

那时我刚好透过一个朋友找到一个「物理治疗师」(不是传统的推拿)她问了我这件事时,我有告知她我正在学游泳,她建议我如果可以去把游泳学起来维持好运动的习惯,可以改善那些酸痛。 (连带她也要身高比普遍人高的我,改善我的桌椅高度。)

我找了一个朋友读体育系的妹妹教我游泳,但我不太喜欢室内的温水游泳池,所以必须解决「我对空间的归属感」这件事,那时才知道原来有「公立游泳池」,但游泳池又是一个「都是人」的场所,而且大量的与人有肢体碰触、眼神交流(学游泳也是要一直跟教练碰来碰去,跟怕水一样都会让我害怕。)需要先克服这些让我焦虑的状态,才能好好进入运动模式。

我用了大概六堂课的时间学会了游泳,以及跟那个游泳池建立起「让自己舒服自在」的进出模式,比如说默默走进去、走出来不跟任何人对到眼也没关系,或者选在人少的时候,夏天(暑假)游一大早的(不然一整天都是孩子们),假日尽量不要去,游晚上最后清场前的淋浴间人最少⋯⋯也就不用焦虑一直在水里会碰到人或是要跟一大群很吵的人一起使用淋浴间(我很怕很多人的声音在密闭空间里)。

于是我的游泳习惯就在我每个进入日出后会热醒的清晨给建立了起来。除了忙到过了泳池的开放时间来不及下水之外,我都会把握用十五分钟游500m或是用三十分钟游1000m,来回车程加游泳盥洗时间大概45~90分钟完成一天的运动时间。也真的大量改善了我时时没有一刻身体不痛的状态。

所谓「运动」并不是为了「长命百岁」,好像人要活多久似的,或者是拿来贴在社群好像自己是个多么健康的表象,以及非得练出大肌肌有超完美的身材比例和令人羡慕的线条。

要说这句「等到,他们,痛到,非得要,透过运动来改善的时候。」才是「开始建立运动习惯」的可能其实也不为过。

「运动」是为了让你「活着的每一天」都能够有可以应付你生活所需要的肌耐力、体力,不要活在「没有一天身体不痛」的状态里。

但要怎么去「体会」这个运动带来「让身体处在不痛」,甚至是让心理也感受到被放松的状态呢?

如果你跟我一样,需要在一个状态中有归属感,你必须先清楚自己喜欢哪一种场域?什么样的空间会让你比较自在?

例如,我喜欢开放空间,人跟人要很散且不密集的空间,我就会选择室外的运动,而不会选择健身房或是群体训练的课程。

例如,我不喜欢等人也不喜欢跟人一起运动,所以我会选择「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游泳、走路、跳绳、骑单车,而不会选篮球、羽球⋯⋯这类需要两人以上的运动(偶尔我也会去打篮球,自己投,但需要找到有空的篮球架的场地,不然也是只能看别人斗牛)

*是说,拜托运动好好运动,不要浪费时间闲聊和滑手机,一旦你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你就会焦虑没时间去做别的事而更不想运动。

接下来去思考「时间」这件事。什么样的时间状态下可以让自己起身去运动?很多人会说:「下班就很累不想去运动。」或者「下班就没时间去运动。」

前者,是大多数人的误解,认为「很累就没有力气去运动。」应该反过来思考,也许是你的身体的强度无法应付你一天的体能消耗,以致于你会认为「我就很累了啊,为什么还要去运动」,但事实上你可以透过运动提升自己身心的强度,让你有更好的状态能够投身于工作。

而「下班就没时间去运动。」这点对于「在家工作根本就懒得出门且常常没日没夜工作」的我来说,都可以特别腾出时间「出门」,那么有固定上下班时间的人,就更应该让自己在一定的时间里「离开工作」,花个三十分运动其实不难,特别是:拜托关掉那些会让你死命盯在那里看的社群、群组、社团、游戏、无脑一直滑下一则的限动⋯⋯你随便耗在这上面的时间都是以小时计算的,你只要一天腾出一小时,就够你运动了。

接着也许会因为身体所需强化的部位而选择了不同的运动方式,那么就要花一点心思去感受不同的运动在身体上带来的变化:瑜珈可能柔软了筋骨,游泳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且形塑了身体的线条但可能不会瘦,重训强化了肌力(且有各个不同部位),跑步及其他有氧的运动可能会大量消耗体力而会有比较疲惫的感觉⋯⋯

你必须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感受身体的变化。真的因为痛起来而去「复健」其实也是非常漫长的时间你才能慢慢感受那些让你身体很痛的部分有在改善,「运动」也是如此,你不会运动两三天就瘦,也不会运动一两周就有大肌肌,但你会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体力乃至于心理状态的变化,身体舒服了,心就更有能力去负担生活所需。

从开始重新找回运动习惯后,我游过南高雄不少的游池,找好了几个我去了会比较自在的泳池在三到十一月间以一周五到六天的方式泡在水里;冬季太冷不游泳的时候,我有很长的时间也是以一周五到六天的方式每天出门固定路线骑单车20K。

疫情后荒废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不敢去泳池也不进健身房(它本来就是我害怕的人多的地方)真的也是一直到痛到求医后才想起来「太久没运动了」而花了一点时间重新建立起运动习惯:天天去运动场走或跑20分钟,再跳绳1000下。

复健师问我:「你不会常常懒散的不想去运动吗?」

好像不会。也许是因为我有亚斯「固着」的特质,我决定要做的事、在行程安排里的事只要被打断或不去做,都会让我很毛躁,为了不让自己毛毛躁躁,最好的方式就是「立马起身去做」已经在脑中安排好的行程,用最快的时间去做完。 (单车才是最纠结的,因为出门骑了就算中途要放弃,你也得再骑同等的距离回程。)

真正会有不想运动的时候,我想女生会有特别明显的感受,在经期前后几天,会特别觉得身体无力,去运动的状态也不如平日有体力,那就休息或是不用一定勉强做到平日的运动量也不要紧。但也不要因为这样就让自己习惯了不运动。

「运动」不是为了让你长大肌肌、活很长很久。而是为了在漫长的人生中,使自己的身体拥有「负荷年纪越来越大、事情永远做不完」的体力。给自己半年的时间,去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喜欢的空间、可以支配的时间,然后从中感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变化,从身体到心理的:习惯它、爱上它!

图:20190127小阳。日栽书屋。 Canon EOSM50。这应该是我搬家前最后一次一趟骑将近100K来回的单车。尔后搬家一阵子才把车带到新住处,接着遇到疫情不能在外面吃东西(我骑出门都会停下来吃点东西)也没有认真找新的路线骑车,我想这个秋冬之后,可以重新找一条自己喜欢的路线吧!而且我瘦到可以穿合身的单车服了。一定很帅XDDDDD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夢:八天七夜的旅行+八天七夜的長睡!

寫在開始之前:《獨旅的浪漫》我去了釜山又從福岡回來了!

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