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為什麼不搞禪讓了?

江上小堂
·
·
IPFS
·

歷史傳說,中國上古時期有二位道德高尚的帝王,堯和舜;在有生之年,就將帝位交給了屬下臣子。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這種權力交接模式被後世稱為禪讓製。但再往下,禹就沒禪讓了,而是死後才將帝位交了出去。

儒家很稱讚嚮往禪讓製,認為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表現。孔子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意思是,“哇塞,好偉大喲!舜、禹之有天下也,不是爭奪來的!”但儒家解釋不了為何禪讓製不能永遠持續下去,只能歸結為人心不古,後世帝王不再具備堯舜那樣高的道德品質。而這個解釋顯然又與他們對大禹的稱讚相矛盾。

為什麼禪讓製難以持續下去呢?根本原因在於其內在的矛盾。所謂“禪讓製”,從外延來定義就是權力交接的“非終身製”和“非世襲制”。它會帶來兩大問題:一是權力的分散化,二是食利階層的擴大化。前者會導致統治效力的下降,而後者會導致統治合法性的下降。

以堯舜禹為例,堯將權力交給了舜,舜將權力交給了舜,但人還在世,也還有舊部在朝中任職,對舊部有很大的影響力,那舊部就不見得對繼任者完全聽從。那繼任者的號令就很難做到令行禁止,暢通無阻。這就會形成權力分散,肯定影響統治效力。那繼任者要想做點事,就必須先集中權力,清除上任的舊部,培植自己的勢力。 《史記》記載,舜繼位後,就流放了號稱“渾沌、窮奇、杌、饕餮”的“四凶”,都是世族之後;並任用了所謂“八愷”,“八元”。大禹肯定也乾過類似的事,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一個,禪讓會擴大吃閒飯的人。堯舜退位後,但他們的待遇不變呀。他們一大家子還有與他們沾親帶故的,一不出去打獵,二不下地種田,但吃得卻比老百姓好,吃穿住行都比老百姓好。那老百姓看在眼裡,心裡就會有不滿。那時候雖然通訊非常落後,但群體規模小,聚居在一起,統治者做什麼事,老百姓都看得見。這就會降低統治的合法性。所以,從維護統治的大局出發,繼任者也得清理門戶。不然,長此以往,老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實在承受不起了就會天下大亂,最後大家都沒吃的了。

所以,搞了二次禪讓後,到禹這裡,權力的分散和食利就相當嚴重了。禹繼位後就顧不得治水了,頭等大事就是集中權力和清理門戶,以提高統治效力和加強合法性,兩者相得益彰,還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但這樣一來,就破壞了政治信任。堯之所以放心將權力將給舜,舜之所以放心將權力交給禹,是以政治信任為前提的,相信後繼者不會搞清算。如果知道繼任者會搞清算,那他們肯定不願交出權力,道德再高尚也不會。那禹大規模的清理門戶,搞政治清算,就嚴重地破壞了政治信任,就使得禪讓不能再持續了。因為他開了先例,破壞了政治信任,他會自度,自己也禪讓,交出權力後,也必然遭到繼任者的清算。這樣,他就自然而然不願在有生之年交出權力。

禪讓製改為終身製和世襲制這是這麼來的。其內在矛盾使得其缺乏穩定性,不能長久持續。禪讓製以政治信任為前提,但所帶來的權力分散和食利階層擴大又危害其統治,而集中權力和減少食利者反過來又破壞了政治信任。對於統治者來說,終身製顯然好過禪讓製,更安全也更有統治效力;對於老百姓來說,終身製也顯然好過禪讓製,畢竟吃閒飯的人要少得多。簡單想一下,以古代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是養不起多少閒人的。當然,我這裡說的有個前提,是針對過去的專制制度而言的,憲政民主制度不存在這個問題。

2016年10月19日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论语漫读
119 篇作品

论语漫读(117):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 孔子对世道失望之极

儒家像驯牲口,法家像驯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