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越毒 - 现在的启蒙: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的案例 (2018) - 史蒂文·平克
书名: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2018)(繁中:再启蒙的年代︰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
作者:Steven Pinker
病毒、能源危机、核威胁、全球暖化、极端天气、饥荒、洪荒、旱灾、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生态灾难,在媒体上,几乎每日都会看到这些令人感到悲观的主题。看得多这些讯息,整个人也会感觉到世界正日复日差似的。而某些科学家,更在冷战时期开始,已为人类设下了未日时钟。
但是,我们的世界真的有这么绝望吗?
这书的讯息是:「不!我们还有救!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启蒙时代,我们需要的,是重新审视我们如可好好利用我们已获得的进步而已!」
然而,进步是否一定是件好事?人类由狩猎采集时代、到演变为牧民、学会耕种、从而发展到农业社会、工业革命、继而进入现时后工业年代,在人口的增长上和预期寿命提高方面,从物种角度来看,无疑是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进步。但从社会发展和人文发展的角度又如何呢?例如,在农业时代,人类因发展出将作物驯化,因而获得大量卡路里养活庞大人口,文明得以绽放,继而演变出复难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这方向的发展使人类得从个人的体力因素和生存关系脱钩,人类亦从此没有办法脱离这种既有社会机制独立生存,例如,维持狩猎采集的族群或者游牧民族最终都被社会化,亦即是说,在社会化的现代当中,对于生存的方式,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生于制度,死于制度。那么,回头一想,到底是人类驯化了作物,还是作物驯化了人类呢?
同样情况亦见于后工业化社会。在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理应满足所有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但这些进步似乎没有改变一些理应改变的情况,例如我们每日仍会看到别人还在低受诸如饥饿、缺水、缺电、无容身之处等等劣况。相反,科技进步却带来全球暖化、核威胁、生物战争、高科技战争、资讯疲劳、社会冷漠、不信任、滥用成瘾、操控等负面影响。在大众看来,人类的进步似乎是加速自身的灭亡,就目的论来说,人类崩坏是不可避免的,这结论更为极端主义(不论左右)带来养份。进步对人类带来的,到底是福还是祸?
作者明确指出目的论的谬误,他认为,即使万物没有一个前设存在的目的,人类却仍有着许多生存的理由。作者认为,人类所处的状况可通过三个状态去理解,分别是:Entropy(熵)、Evolution(演化)和Progression(进步)。 「熵」原是一个物理概念,是用作计算一个封闭物理系统失序的量度(虽然在理论上不存在真正的封闭物理系统)。在书中的语境指的则是坏的情况总比好情况的多,独立系统内失序崩坏的情况总会比有秩序的情况多。而生物演化虽然是处于「熵」的阶段,但透过演化,当中产生了进步,加以抗衡。同样地,由于人类社会以至世界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因此进步使人类有能力对抗熵,以免于崩坏。换句话说,假如人类能保持进步,就能免于崩坏。
书中另一个重要讯息就是,人类是一种有破坏亦有建设的矛盾物种。虽然我们人类硬是喜欢四处破坏、自讨苦吃,但请勿忽视我们已有的进步,与破坏一样,我们的进步是空前的。但要改善现状和使进步得以延续,我们需要正面面对错误的观念,阻止错误的决策。
作者其中一个对现状的批判就是,许多人对于世界的批判是仅基于意识形态上的批判,例如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所衍生出的理念,如英雄主义(代表人物为尼彩)、以艺术对客观世界的批判等思维,纵然表述上打着自由解放的旗号,但实际上是忽略知识,回避现实,将所有东西都归于诸如灵魂、英雄主义等思维,衍生出个人主义,国家主义,种族主义,保护主义等等。
例如,现今许多政客和有识之士,将一些可以透过客观分析同解决慨问题,置放于一些模糊层面上,令问题简单复杂化,例如当讨论到一些不论主观和客观都明显指出问题所在的议题上(诸如气候问题),那些当权者或舆论者,为了使政风吹向其偏好的意识形态,就会将论点摆到去价值、人权、对错价值观的层面上,从而无视客观现实。这明显是反智行为,但为什么他们仍能获得有大量支持?
作者指出,这关乎于我们人脑的演化问题。人类实际上是不善于处理数字转换概念(客观),相对地,人脑是比较擅长处理情景连系和情感方面的讯息(主观)。
例如,同样以能源和气候变化议题为例,在客观上,核能无疑是现时世界上最有效能且最少碳排放的能源供应,而现时的技术(尤指第五代核动力技术设计),是能够确保核能的稳定性和洁净程度。但在心理上,大众依然对核能相当抗拒(尤其当把核电站建在自己家园附近),皆因每每提起核能,我们便很自然地将核电厂和核事故自动联系,「觉得」它很危险。然而,当我们放眼在数字上,现实仿佛和我们的主观感受大相径庭:
因核事故而死亡的人,包括切尔诺贝尔核事故间接引致癌症的约10万人,比起其他能源所引致的死亡事故,以每kilowatt/hour电力输出计算,天然气是核能的38倍,生物能源63倍,汽油能源243倍,煤炭能源387倍。
以上数字用这样的方法去比较,似乎很冷漠,但实际上,这个现象正正指出我们很容易因情景偏见而产生谬误,导致对更大的问题视而不见(当然,这不代表我可以将核安全问题听而不闻!)。
书中不泛上述例子指出这类问题,那么我们应怎样处理?
作者是答案是寄予启蒙精神。作者认为,所谓启蒙精神,就是以理性为工具应对和审视世界。然而,基于不同的认知,理性所得出的结果都不尽相同。如在旧启蒙运动(泛指17世纪至18世纪),即使理性主义抬头,当期时的理性主要代表人物,都不泛一神论、多神论、世俗主义、无神论等等不同信念的思想家(当时无所谓「科学家」,因为科学是后启蒙运动,理性时代后的产物)。
因此理性不是单一及唯一的参照物,理性的价值是基于提出理性者的个体是在那一个认知和信念上所作出的理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和别人说「讲道理」与「和别人理论一下」往往都得到相反效果,这并非代表我们不理性,而是我们的理性建基于不同参照物之上。而理性在社会的效力是在于不同理性结果互相消除的过程,例如通过教育、辩论、沟通、研究、否定、接纳等行为呈现,继而产生科学,从而进步。
启蒙运动所带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巨大,人类生存的条件获得空前的进步,但启蒙运动带来的好处不是必然的。如果人类不保持着启蒙运的精神,也会有机会崩坏的。
最后,启蒙时代的精神没有变,只是缺少了21世纪适当的解读。如康德时代的启蒙运动的宗旨是「Dare to know」(敢于认知),当代启蒙运动的宗旨就是「Dare to understand」(敢于理解)。
For curiosity!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