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棄我思考的權力? —對“政治沉默”的心理觀察

路边漩涡
·
·
IPFS
·

和身邊的很多朋友沒辦法談論政治問題,並非因為觀點不一,而是對方不願意生成可辯護的觀點。這卻不完全來自於權力的直接壓制言論,而是長期教育學習習得的一些心理傾向。暫時命名為“政治沉默”。

當然行為上,這種行為未必說明他們不發表言論,反而可能是主流宣傳的積極捍衛者,但是不會發表自己的、與“主流”相悖的言論。

總結有以下幾種沉默的心理機制:

1 想太多沒用,做出來就行。既然我也不做事,何必瞎逼逼?

(前提假設:a-我和我身邊的(聽我說話的人)對政治沒有影響力;b-做事的人決策不需要透明)

2 這個問題很複雜,“緊急狀況、危險時期”更複雜,不可一概而論。

(前提假設:a-我沒有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b-執政者沒有公開和解釋的義務c-化簡問題的常用方法之“明確底線”失敗,因為不存在底線的共識)

3 沒辦法提出建設性的替代方案,光否定別人也沒用啊。不能證明其他方案可行,那就別批評。

(有強或弱的前提假設。弱假設:如果能提出建設性的替代方案,那麼我們可以進行假設性的思考討論;強假設:所有替代方案都沒有在這個特定時期特定情況實踐過,所以假設性的討論也沒有意義,因而“存在即合理”,既有的歷史不容批評)

4 那麼多人都這麼想,那一定有道理啊。特別是有光輝執政歷史的政府/黨也這麼想,那更可能是正確的嘛。

(放棄理性而在感情上訴諸集體和權威,懶耶?怕耶?)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