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点线面之面——抗日多少年

AdrianAu
·
·
IPFS
·

上周提及历史,那就继续这话题,今次是抗日战争。

近几年中共将8年抗战改成14年抗战,即由1937年提早由1931年开始。中共选择1931年作开始,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相信大家心知肚明为何有这改动,是要表明中共是带领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华,赢得胜利。

记得中学时代读中国近代史时,每当读到「攘外必先安内」,总会得到以下的结论︰国民党军要先消灭共产党军,才会对抗日军,所以国军是消极抗日。张学良对此不满,故发动西安事变,向张学良作军谏,迫使蒋介石全面抗日。

这些是否真的如此?最近阅毕一本名为《戎礼馨香:1931-1937国军对日作战纪念仪式研究,作者温玉珍试从作战纪念仪式来看当时国军在1931年到1937年间,是否不抗日。

作者选了5个追悼大会/纪念塔揭幕典礼(下称为案例)的过程作研究分析,包括出席人士、整个仪式、祭文。 5个案例分别为: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追悼大会、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追悼冀热一带长城战役阵亡将士大会,第二十六军剿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及绥远挺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作者曾分享为何以这题目入手作研究,是因为某天到位于跑马地的香港坟场,看到一个一个大的纪念碑,从而引起她以这角度研究国共历史。

5个案例中有两个跟松沪会战有关,想必有其意义。根据维基百科资料,松沪战事过后,即1932年4月15日,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宣战。中共现在亦视此为抗日战争之始。 [注1]

作者在书中表达,5个案例中都有一套仪式,包括奏哀乐、恭读总理遗嘱、读追悼词、祭文、上祭物、三鞠躬礼等。透过仪式来凝聚军民的向心力,团结军民,共同对抗外敌。而从每篇祭文中,可以看到如果建立同仇敌忾的意志。当时的祭文,大都以魏晋骈文体。如在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追悼大会中,主祭官居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注2]的祭文为:

⋯⋯天祸中国,灾䘲勿休,倭奴肆虐,举国同仇,挽此危局,赖多士之貔貅,与敌偕亡,欲解四万万同胞之隐忧,尸裹马革,泪溢神州,散声远播,正气长留,呜呼,天下滔滔,等奴颜与婢膝,诸公壮烈,令后人景仰于千秋。 (页81)

从这些仪式、文字,的确看到国民政府如何在这些悼念会中,凝聚军民一心,共同对抗外敌。

那回到开首的疑问,国民政府是否只顾消灭中共而不抗日,作者有以下的看法:

⋯⋯其次,淞沪对日作战的失败,对全体军民而言是一种耻辱,因而必须卧薪尝胆以准备未来的对日作战,而「准备」对日抗战的前提便是要服从南京政府以及领袖蒋中正的指挥,拥护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的国策。传统见解认为,所谓「安内」,乃是专指针对中共的围剿作战。但我们从典礼诸公的讲话可以看到,「安内」更为广博的含义,乃是统一国军、国府内部的派系,整合全国的力量。否则,类似「闽变」这样的事件,绝对于对日作战无益。 ⋯⋯(页118)

对国民党中央而言,军队/军团各自为政,不听中央指挥,甚至发动政变,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团结军民是最大前提。作者在结尾部份更进一步指出,当时国民党视日军及共产党是敌人,都是要消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抗战」这6年间,不论中外,政府与民间普遍用「国难」一词以概括此时期国家处境,因此,常见以「国难期间」或「国难六年期间」指称这段准战争状态的时期。此外,学者蒋永敬在「抗战史论」一书中,使用「局部抵抗」,来相对于「七七抗战」后之「全面抗战」。此时国军面对的「国难」,不仅是来自外部的日军,还有在内郃的中共。国军第二十六军的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中,演说内容有「因为不剿匪国家不能生存」,足以窥见国民政府将内乱与外患视以内外无分别的等量威胁。 ⋯⋯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锋的空前变局,采取「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强调的是「军民一体」,发起长期精神战备。从这段期间的阵亡将士追悼会观察就能理解,所谓「国军只打内战、不抗日」、「1937年前,国民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是不抵抗的、是丧权辱国的」基本上是不攻自破的言论。 (页252、253)

对我而言,作者的论述及论据是我从未曾听过,比如「安内」是指团结军民,而不是单指消灭共军。然而,这只是回应了国军并非不抵抗日军入侵这论调。至于「安内」,仍是一个「未解决」的疑点。

不论如何,日本侵华,结果不是中国打胜,而是日本不得不投降。而之后的局面,大家都已经知悉——中共赢得政权,国民政府退守台湾。

只是,正如龙应台老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言:

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
战争,有「胜利者」吗?

~~~~~~~~~

[注1]一.二八事变(松沪事变)(维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一·二八事变

[注2]居正(维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居正

《戎礼馨香:1931-1937国军对日作战纪念仪式研究》(博客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9309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