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李怡

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失败者回忆录66:觉醒,误知,连结

《七十年代》早期许多文章都出自《大公报》的才子之手,但他们反而无法在自己报纸上发挥。出版界的情况也一样,有一位在中区左派出版大楼工作的编辑人员私下说,凡是这个大楼办的杂志,是一定不会被市场接受的。

前文谈及《七十年代》创刊,想不到还有不少读友留言说是创刊时的读者,有的还说一直读到休刊号。一位读友说,「七十年代创刊,带动杂志界百花齐放。」这是溢美之词,不符合当时的情势。

实际上,在六十年代的后期,因左派暴动的平息,港英对认同香港的推动,文革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但对西方追求社会主义平等的青年却带来正面幻想,这些复杂的思潮,使香港大专学生开始思索起生计以外的问题:我们活在怎样的世界?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这些话题在大专界非常活跃。中文合法化运动,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当时进步学生的思想倾向。逾百本青年刊物喷薄而出。 1998年在艺术发展局赞助下,由吴萱人、何良懋主责编辑出版过一本书《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顾专集》,收集、介绍和评述七十年代近百本青年刊物,刊登各书影,重刊各「发刊词」。大致上说,早在五十年代出版并曾经引领风潮的《中国学生周报》,这时已有落后时代之感,终于在1974年停刊。代之而起的有港大的《学苑》、中大的《中大学生报》,中学生为主的众多文社刊物,宗教机构出版物,这些刊物大都论及政治倾向与身份认同;专注于政治思想的,有《盘古》、《70年代双周刊》、《知识分子》、《南北极》。 《七十年代》只是其中一份,而且是唯一有影响力的左派背景的刊物。当时也有其他左派刊物,比如《新一代》《学生哥》《海洋文艺》等,但这些刊物因为走不出左派意识的局限,因此很快就办不下去了。 《回顾专集》认为是有亲中背景的《七十年代》「办得出色」,「觑准时机,出版策略勇进」。

回想当年,真的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只不过是正统左派机构的思想框框太多,一方面敌情观念强,顾忌多,另方面背后管家多,意见多,因此遇到一些新形势新变化,一般都宁可谨慎从事,没有中共当局的明确表态,就不去碰比较稳当。 《七十年代》早期许多文章都出自《大公报》的才子之手,但他们反而无法在自己报纸上发挥。出版界的情况也一样,有一位在中区左派出版大楼工作的编辑人员私下说,凡是这个大楼办的杂志,是一定不会被市场接受的。

此外,在左派单位工作的人,在工作、生活、娱乐、休闲甚而购物、医疗等各方面都自成系统,与香港一般市民的生活有区隔,那些蜂拥而出的青年刊物,和大专学生的思潮,他们都没有接触,懵然不知。我那时就香港众多新出刊物的状况,写了一个报告给香港的左派领导,他们的反应是啧啧称奇。

1971年1月29、30日,以台湾留美学生为主力的保卫钓鱼台运动在美国六个城市爆发示威,反对1970年9月美日协议在1972年将冲绳交还日本,其中包括1968年被探测到有大量油田的钓鱼列岛。我从留学生出版的众多保钓刊物中得到资讯,为此我就报导这桩事情询问过左派领导,他的回答是「慎重处理,不要被人利用」。

这回答很可笑。但也反映了在敌情观念主导下的中共心态。撇开保钓其后的走向,当时这是发生在留学生中的一桩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更莫说要在留学生群中争取读者了。因此,我果断地作了报导,摘录了大量留学生刊物的文章,也请一位在《大公报》资料室工作的写手,写了关于钓鱼台的油田和主权问题的长文。这样的文章不会在正统的《大公报》刊登。事实上,保钓运动早期在所有香港左右派报刊中都没有报导。左派要防止「被人利用」,右派就要维护台湾国民党政权。

关于钓鱼台归属问题,及日后保钓的发展,中国、台湾和海外知识人的角色,这几十年来我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但当时,纯粹出自爱国保土的意向,认为美国将有争议和有丰厚石油资源的领土,私相授受给日本,是应该抗议的。参与保钓的留学生,也是出自单纯的动机,当然也夹杂着从封闭的台湾到了开放的美国之后的思想改变。那是台湾留美学生的左派思潮的萌芽时期,既代表觉醒,也代表误知,但珍贵的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七十年代》与他们契合,并共同探讨国是,一起走着思想探索的道路,好多人都成了我们的作者和朋友。我对自己认识不断解剖,在心路上同行的作者和读者也一样。保钓是我们连结的开始。

《七十年代》大幅报导和评论保钓运动,使杂志在美加欧澳各校园的销路激增。接下来是中美关系的突破,带来了海外知识人的亲中思潮。这思潮未必由我们带动,但无可否认《七十年代》提供了载体,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后来我们认为应该检讨和改正的。

1998年出版的《香港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顾专集》
1971年4月30日在华盛顿的保钓示威现场,学生领袖正发表演讲

(原文发布于9月24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60. 福兮祸所伏
  61.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62.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65. 脱颖而出
  66. 觉醒,误知,连结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