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Liu
Will Liu

懂命理、會改運,喜好分享、樂於助人的生活實踐者。最新資訊請前往 ➤ https://eyewithouts.com ⏎

想写笔记却迟迟无法前进?跟你分享我是如何克服的

自己亲身体验跟思考许久,分享几个经历的挣扎
这是Will380号作品,欢迎订阅、转发、回覆、支持。

对我来说,很想要讲一句:「真的是个灾难!」来形容前几个月,那种永远都无法稳定跟专心的感觉,着实令自己非常难受。

但做人必须要正面积极思考,所以我会说那是一段不断面对挑战,然后学会如何破关的阶段,现在回头想想,大概几个月的时间有吧! ?我都在经历如何找到一套方式来稳定生活的阶段。

过去一年来,更换了许多软体,都没有稳定、可以长期使用的感觉。这几个月,心里默默的跟自己讲说:「真是够了!」带有一种愤怒、不耐烦的感觉,在那个时候的自己,短时间之内,也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案,就这样恍惚了一阵子到这几天,看了一些闻之,终于懂了!

最重要的「关键心态」没有被建立起来,掉入了完美主义的陷阱。

之前已经将第一个阶段,偏执的All in One 心态分享给大家过了,今天趁着想法慢慢地建立起来,跟大家把后半段讲完。 〔延伸阅读:半年的寻找,终回归使用Agenda

减少阻力始能起头

我觉得,我其实一直现在一种「完整」的概念之中,认为一件事情要完整后,顺利的铺陈下去,才会顺风顺水。即使内心多次的跟自己争执,「开始做」跟「继续建构」两个孰轻孰重,过去总是做好系统再说,压倒性胜利。

电脑玩物站长Esor 的最新文章《 [卡片盒笔记法-2] 化繁为简工作流、写作流的关键第一步如何改变》,这时候的出现,的确给予了我相当的救赎。看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在这一篇中被呈现,又出现了几个重要观念,来打破:

  • 成功不是来自于意志力,也不是自我克制的计画,而是一个聪明并减少阻力的工作流程。
  • 专注在核心,然后不要把不需要的事情复杂化。

这两句话,让我在回顾过去,发现已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为「需要找到一个系统,创建好系统架构后,就可以透过笔记来改变我的人生。」现在想想,真的是好傻好天真。

花了很多时间,参考了很多不同的整理、归纳方法,但又因为自己喜欢「创造」,本来简单概念,却也在不断构筑的过程中,成了一个叠床架屋的大房子。

并不是说架构不重要。对我来说,是要有完整架构之后,整体舒适感才真的会打达到一定的水准。

但要开启一件事情,并持续的下去,重点并不是在架构要有多完整,而是每一次想要采取下一步行动的时候,阻力降到越低越好。

「架构要完整」是一个超级大的阻力。首先,完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定义,很难实际列出来并且落实;其次,架构这件事情的是动态的,许多笔记术的大师,都是透过不断的进化,才渐渐成为了自己的独门心法;最后,不论是在纸本笔记或者数位笔记上面,工具都不会是「完整」的。

为了减少阻力,放掉「完整架构」的概念,超级重要。

令自己专注发挥效益

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我对讯息的接收的广度跟速度比较好,白话一点就是「很容易被打断」也可以称作「分心是我的日常」。

受惠于现在社会的高速流动,身边所有事物通常都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处在一种有意无意的变动之中,深究自己的身心样貌,不管是有形与无形的变动,「容易被拉走」成为了我很重要的一个挑战。

尝试过许多不同种的方法,让自己专注成为了一个考验。想想,这可能也是自己非常需要一个架构的原因,因为太容易动了,所以「在哪里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会避免在邮件、即时通,甚至待办清单中直接完成工作? 》点出了一个很大的重点:「如何能够让我们不断地回到专注的状态?」我自己思考了之后,大致上可以拆分如下:

  • 降低建立与更新的阻力
  • 减少寻找的时间,降低取得成本
  • 一看就懂的讯息,降低再次转换的需求

最后,将上面的三个原则,统合在固定的地方。

接收的来源可以多种,但是处理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任务笔记」,此时任务笔记需要是统整中心。

目标很明确,当减少过程中会看到的东西,就比较不会造成分心。

拆分任务跟笔记

昨天Twitter 上面看到一则分享,表列出来Tasks 跟Notes 的差别。

任务清单跟笔记的差异,撷取自Twitter 贴文

认真地仔细看到这个,自己的问题也逐渐守得云开见月明。原来,过去我总是想着用笔记同时兼顾任务管理,或者是反过来,在任务管理渐长的系统中,想要一起完成笔记。先撇开功能不说,任务跟笔记,本质上就已非常不同。

笔记是需要经过转化的,而任务清单是用来推进的。

工作愈忙愈要花时间做好知识管理,帮自己摆脱忙碌循环》里面指出,我想到类似的概念是这样的:「这同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经过转化的笔记,或许会发现有需要一些新的任务去验证,那就可以重新回到笔记的过程之中。」

过往,我常常收集了一堆资讯没有经过消化,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当下,手机的Safari 还有四十几个标签。收集资讯变成了一个惯性,却也没有办法转换成个人知识管理架构。

经过一阵子的沉淀与看不同的文章,最重要的症结即在于此「消化」,消化过后的内容,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才会成为了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养分。

不过这边特别有一个想法,提出来跟大家分享,PKM 并不一定只能够在一个地方收纳,每个地方都可以有PKM 的存在,例如我现在正在使用Agenda 当握任务管理、UpNote 为笔记轴心,两个地方都应该是可以变成一个是宝库。

感谢您读完Will 作品#380 ,欢迎订阅电子报,下次见

我在这里写作,未来六米主理人Will , 👉 点这里订阅电子报📥是对我持续创作,最好的支持。

— 在前进的道路上,您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好朋友」—

💰下班后的创富人生,揭秘伞下创业(Side Project)与投资理财心法;
📓 【订阅】身心笔记电子报,每周二、五,与您分享好入手的身心灵;
🍳 周末加餐【免费发送】独家观点每周直送信箱;
👨🏻‍💻 内容创作平台: vocusFacebookInstagramMattersMedium
📪追踪未来六米【 LINE 官方帐号】或 ☕️加入【身心茶水间 LINE 社群】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