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山民
海角山民

海角一隅,生於斯,長於斯。試圖在混沌中找出秩序,在文字中成全自身。讀書、寫作,其實都是生活的一種方式,藉此展現生命的歷程。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书评】

今天想介绍这一本《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由科技作家、大数据专家、也是阿里巴巴的前副总裁,涂子沛所撰写的有关人类数据运用数据历史的一本著作,当中提出的“大数据”概念,也算是目前非常火热的话题。


这部著作分为上下两部,从美国建国开始制定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讲起,到南北战争中运用数据去作战、指导国内农业生产、抗洪防灾、协助市场调查,到当代美国,开始强调“内开放”,要开放各类数据,让公众可以应用它们,使市场可以更为透明、资源的分配更为合理,有助保障公众知情权、促进民生经济,而且,当数据开放到一定程度时,更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当然,由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将面临规模越来越庞大、数量越来越繁杂的数据,这就需要有更为精准、快速的统计技术。本书由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贯彻始终以人类对数据的运用历史为线索,源源本本地展示出数据的搜集及其应用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史带论,迭有洞见,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能启发读者的各种思考,各种统计技术如可视化的统计图、数据打孔机到抽样调查、再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治理、传感器、物联网万物可联等的介绍,也是一部统计技术的发展史,对读者而言也是很有意义的科普阅读。


书中揭示一点很有参考价值的是,原来当初美国启动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为了要清查人口数量,订定各州议席的分配,也就是有多少人口就分多少权,同时有多少权也就要纳多少税、有多少义务。当人口普查开始了,人们就发现,除了收税选举外,数据还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农作物要生产多少和供应去哪些需要的地区从而确保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效益、打仗可以从食粮水源等分布数据去决定最佳行军路线、更可以从病例主要分布在水井旁决定霍乱的传染源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等等,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实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不只如此,美国日益完善的数据文化,甚至有助发现黑奴受虐待的严重性、劳工是否受到苛刻对待,对于提升社会各阶层的权益、推动人权发展都有好处。近世以来的数据开放,也有助公众去反映市政问题监察政府工作、了解社会大众的消费喜好和行动习惯,从而带来各种创业机会,这些都是数据化、智能化治理的好处。作者在书中有一个论断,就是数据,正在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这一点我是颇为赞同的。


最后我也讲一讲自己的一些看法。之所以在今日讲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澳门人口普查的详细结果公布了,令我有感而发,想讲一讲澳门日后的数据开放和治理。回顾近年,其实澳门也推出了总城规、交通十年规划等长远规划咨询。但我在读这些咨询的时候,总有种未能紧扣数据作规划的感觉。就以今次交通规划来讲,当中的跨海缆车方案,真的就只有一句运用缆车,至于缆车的使用,可以带动到多少人口使用、疏导到多少交通流量、在澳门天气情况下一年可以运作到多少日、要花多少钱等等数据,基本上没有,大胆构想是好,但也要建基在坚实的数据土壤上才可以有说服力,也从而知道方案到底有没有可行性、避免到被公众质疑从而削弱公信力的弊端,也正如这本书所讲,这些是现代科学施政、智能型治理的基本要求,但显然现在政府不太重视这些事。今次的人口普查出来了,我也觉得是时候要让社会有讨论,如何在今次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加强数据开放,推动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我认为目前可以做的,当然是依据最新的分区普查数据,去优化分区规划,例如根据人口数量、密度和分布,去针对性补充当区相对缺乏的社区配套,例如人口稠密的新桥区、林茂塘区,其实现在仍然比较少的智能回收机及工作时间较长的回收点,那就应该要补充上去;例如青洲,应该要快些补充医疗、商业、育儿亲子、长幼共融设施,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例如分区规划也要参照今次普查中的人口老化大区荷兰园区,配置更多的原区安老设施包括日间长者中心、社区中心等等。


而且,在日后,我也觉得政府应该要加强所谓“白日人口”的数据收集及开放工作。白日人口,也就是指一个地区在8小时的上班时间内有多少人流的数据。目前交通局在这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开放仍然做得不足够,由于大家不了解澳门白天工作时间内人口上班上学的流动情况,因此今次的交通规划根本无法在数据基础上进行论证和规划,公众更难以判断政府给出方案的可行性和得失,这就决定了规划只是一场字面的过场讨论,无法成为坚实的科学施政实践。在今后的数据爆炸时代,地区政府必须要重视数据文化,否则日后就很难保持到地区竞争力。今日我特别去提这一本书,其实也是为了推广数据文化,冀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讨论、研究分析,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