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老大
猴老大

廚師、講師、東南亞。右手拿鍋鏟,左手拿麥克風,期望透過有趣又有深度的泰國美食,成為架起台灣與東南亞文化的橋梁。

越南老板的三声道-拥有一口流利粤语的木栅越南住民

身为专门做泰国手工料理的台北木栅居民,因为时常需要补给各种东南亚食材的关系,我大概知道木栅有几间越南杂货店,零星分布在政治大学附近的木栅市场,以及紧邻着景美女中的木新市场。

制作泰式咖喱需要使用棕榈糖,这也是我最常在越南杂货店内购买的商品,有次在采购时意外发现老板的三声道:对着越南同乡讲越南话、对着台湾人和印尼人讲国语,而对着香港人……讲粤语!

回家后查阅资料,发现台湾各地来自越南的新住民越来越多,但是居住在木栅的越南移民有个特色:

粤语是他们的母语

原来他们多数是过去住在越南的广东华人,因为历史因素,辗转来到台湾定居。

是什么样的历史因素呢?

位于木栅兴隆路上的「广式」大东海越南餐馆

/

今年9月底,参加了由位于木栅地区的兴隆公共住宅2区所举办的「新移民四重奏:食的文化Part.2」,了解到了更多的细节。

在二次大战前后,许多中国南方的居民为了逃难,越过了中越边界在越南定居,但因为北方战乱不断,许多华人也不断南移。 1975年越战结束,反共的南越「沦陷」后,许多人则透过台湾在1976年特许成立的「 仁德专案」,再度辗转来到台湾。

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规模的接受他国难民,当时透过仁德专案来台的越南人约6000人,其中一个收容越南难民的位址在澎湖的讲美白沙滩,位于现今讲美国小旁边,于1978年开办至1988年关闭,将近11年之久。

而碰巧的是,就在越战结束的1975年,台北市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弱势居住问题而建的「安康社区」刚刚落成。因缘际会之下,许多因为越战而逃难至台湾的越南华人移民,就被政府安置在这个刚建成不久、专门收容贫民的社区里。

现存的安康社区平房仍可见中越文并陈的警示语

为了支持大量越南移民的生活需求,许多越南摊商开始在附近的安康市场聚集,逐渐形成了特殊的越南移民生活圈。

然而安康社区的风评并不好,「报导者」出过一篇专文:《台北市最后的贫民窟安康社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描述了当时社区附近斗殴频仍、青少年用毒常态以及性犯罪泛滥的景象,居民更因为各种结构因素难以脱贫。

终于在2012年,台北市政府决定全面改建安康社区。现在除了最后一排旧有的平楼外,多数区域已逐步转型为公共住宅,那天举办活动的兴隆公共住宅,正是建在安康社区的原址。

而原本位于附近安康市场内的摊商,也移往木栅其他地区,主要聚集在木新市场与木栅市场两处。

服务的客人除了越南同乡外,来自印尼客人也逐渐成为大宗。这些商店同时卖越南、印尼和泰国的商品毫不稀奇,杂货店的老板们更是担任料理老师的角色。

/

那天跟位于木新市场内的越南凤容食品的老板闲聊了几句,意外发现老板十分健谈, 我来这里买棕榈糖好多次了,竟然都没发现!

「在这里十几年啦,我们是来自广东的华人。」

「很多香港人听到我们讲粤语都很惊讶,想说你们越南人怎么会讲粤语,但我们本来就是广东人啊!」

「香港人本来也都是广东移民去的,我们跟香港人的粤语差别就是腔调和一些用字而已,就像台湾的台语,也有北中南的差别啊~」

「现在印尼人来买的越来越多了,我们都知道哪个牌子的东西他们比较喜欢。」

「也有台湾人开始自己想做东南亚菜,但不会做,台湾人吃东西本来就跟东南亚不一样嘛,所以他们都会来问我太太怎么做。」

位于木栅木新市场内的越南凤容食品

我边补棕榈糖的货,边看到老板娘正在跟一个台湾太太解释怎么回家用泰式酸辣汤酱煮出道地的泰式酸辣汤。

短短几句话、几个画面,就带出了背后的历史背景与身分认同,人是怎么顺应着大时代潮流,迁移、离散、再定居,找到自己在新的土地上的位置。

在台湾这个移民社会,我们各自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历程,才能让我在台北木栅的木新市场和这位越南华人老板买泰国棕榈糖呢?

真的是,缘分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