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James
MaxJames

半導體外商的小小螺絲釘,遊走於廢青與社畜之間。熱愛閱讀,喜歡透過書本探索外在、內化自我。希望藉由書寫打開與世界交流的一扇窗。 個人部落格:https://maxjamesread.com/

《失控的轰炸》:轰炸机难题,你会怎么选?

想像有台失控的列车正在狂飙,前方有五人被绑在铁轨上无法动弹。此时你手上有个摇杆可以将火车转向另一个轨道,但这边的铁轨上也有一个人被绑着……你会选择拉下摇杆吗?


想像有台失控的列车正在狂飙,前方有五人被绑在铁轨上无法动弹。此时你手上有个摇杆可以将火车转向另一个轨道,但这边的铁轨上也有一个人被绑着……

你会选择拉下摇杆吗?

上面是哲学上经典的电车问题。而今天介绍的这本《失控的轰炸》中的两位主角:汉弥尔与李梅也面临着相似道德难题,但他们控制的不是火车,而是轰炸机

此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麦尔坎.葛拉威尔。他用娴熟的文笔,为读者带来精彩的二战空战故事,带出深刻的人性思考。以下让我们稍稍一赌此书风采。

【轰炸机之梦】

在空军尚未独立,还附属于陆军的1930年代,麦斯威尔机场的空军基地进驻了一个叫做陆军航空兵战术学校的机构。故事就是从学校中一小撮人自称轰炸机黑手党的梦想家们开始。他们的信念是要「靠空军改变战争」。

这样的信心来自于一个想像:精准轰炸

精准轰炸的目标是这样:轰炸机可以在三万呎的高空,直接砸中、摧毁地面上任何他们想攻击的目标。

只要能像上述那般准确摧毁地面上的重要标的,便可轻松瘫痪敌国,迫使他们投降。如此便可打场「干净」的战争,改变传统战争旷日废时,又死伤无数的惨况。

我有个梦想是这种形式的毁灭,还有由此延伸出去的更多可能性,可以让空战的受害者开口乞求和平。
-唐诺.威尔森

原本轰炸机黑手党的期待只是理论,难以执行。但在卡尔.诺登,这个偏执的科学家发明「轰炸瞄准器」这玩意后,一切似乎成了可能。

而此时爆发的二战,让这群黑手党们找到发挥的契机……

B17轰炸机(引用自维基)

【实战的骨感】

二战爆发让轰炸机黑手党们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他们急于证明精准轰炸的重要性。

那要打哪呢?几经思量,他们决定攻击纳粹位于什文福的「滚轮承轴工厂」。滚轮承轴在现在战争中扮演重要脚色,少了它们,许多机具将无法运作。黑手党们觉得就是它了,只要打爆这些工厂,德军就无力再战,只能举白旗投降。

负责扛起这个计画是海伍德.汉赛尔将军,是精准轰炸的信仰者。

海伍德.汉赛尔(引用自Japan Air Raids.org)

为了让轰炸顺利,陆军航空兵的参谋设计了一个二阶段空袭的策略,让一名年轻上校柯蒂斯.爱默生.李梅扮演诱饵,攻击德国生产轰炸机的雷根斯堡,使德军无法回神对抗真正重要的什文福轰炸。

柯蒂斯.爱默生.李梅(引用自维基)

于是乎,本书最重要的两位角色:汉赛尔李梅,都已登场。葛拉威尔对两人的描述大概是本书最精采的部分之一。汉赛尔烂漫有冲劲,是不折不扣的轰炸机梦想家;李梅则务实坚毅,凡事以行动结果为依归。这两人的纠葛基本上就是本书的主旋律。

好的,让我们先回到这场空袭。直接说结果:大失败。

轰炸机黑手党们对实际战争的想像过于乐观。首先是瞄准器在量产的情况下,精准度大幅下降,无法如预期般命中目标;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天气。想要精准轰炸,看清目标是基本。不幸的是,出战那天偏偏遇上大雾。

作为诱饵的李梅虽克服浓雾完成任务,但主要轰炸那边却延迟了「几小时」才起飞。德军因此有了空档能重新集结对抗。在天公不做美与德军迎击下,美军损失惨重,掉了数十架飞机。要糟的是,他们投下的两千枚炸弹,只有八十枚击中目标,一点也不「精准」。

【两难的抉择】

什文福的失败成了轰炸机黑手党的阴影。时光转到二战末,美国要对付的敌人转成日本。汉赛尔再次领衔要从空中瘫痪日本。而这次他将精准轰炸的目标转向日本的「飞机制造工厂」。

然而气候再次搅局,这回他们遇上「喷射气流」。在这种强风干扰下,根本无法对成功命中飞机工厂。 「精准轰炸」效率极差,信仰再次面临考验。

此时迎来改变战争的重要发明:烧夷弹

这东西可把地表的各种东西燃烧殆尽。尤其日本满地木造房,根本就是火种。美国陆军希望汉赛尔可以舍弃精准轰炸,改用大规模的「滥投火攻」,直接打击城镇,摧毁日本士气。

烧夷弹(引用自Japan Air Raids.org)

这与轰炸机黑手党的理念背道而驰。还记得吗?他们要的是一场干净的战争。烧夷弹显然离干净很远。要汉赛尔去烧炸平民根本强人所难,因此他一再找理由拖延轰炸。

于是,汉赛尔出局了。李梅被美军派来接掌他的位置。

务实的李梅毅然转向烧夷弹的怀抱。 1945年3月9日,他对东京进行全面空袭。

如果你那晚人在东京,抬头看着天际,你会欣赏到一幅难得一见的美景 — 从天而降数以千计的鲜绿色匕首。

霎时,夜晚的东京成为一片火海。日式木造房完全不堪一击,人民只能仓皇逃窜。一夜间, 不下十万人成了战争亡魂。

建筑物还没被火舌波及,就自行爆出火焰。背上绑着婴孩在逃命的母亲,直到停下来喘气,才发现她们的宝贝已经着火。

此后,李梅又对大阪、吴市、神户等城市狂轰滥炸,沦为火下亡魂的数字多到难以估计。

被轰炸的东京(引用自Japan Air Raids.org)

之后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两颗原子弹砸上广岛与长崎,日本投降,战争结束。

对李梅来说,他的火攻早已彻底打击日本,原子弹只是画蛇添足。如老葛形容的:真正的工作早有人做完了。

故事说到这边。如果是你,会怎么选呢?是当汉赛尔还是李梅?

【我会怎么选? 】

读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把自己置入其中,灵魂拷问一翻。思考如果站在那个当下,会做出什么选择

最近发生的南加州教会枪击案才刚让我做了一次拷问。看到台裔郑达志医师因对抗枪手而中弹身亡,不禁思量,如果是我,有勇气站出来吗?答案好像是否定的。想到这可能会造成更多伤亡,对自己不免有些失望。

郑达志医师(引用自South Coast Medical Group)

而书中汉赛尔和李梅所面临的问题又更加复杂:是要坚持干净的精准轰炸?还是要用烧夷弹不择手段地终结战争?

葛拉威尔在书中毫不犹豫地站在汉赛尔这边。甚至说出:

柯蒂斯.李梅赢得了战役。海伍德.汉赛尔赢得了战争。

他的其中一个理由是精准轰炸在科技进步的现在,已然成真。也就是说,再给科技一点时间,「干净的战争」就能到来。

但在那当下,有时间可以等吗?

一种说法是,李梅的轰炸让日本更有投降的理由,这避免了美军的登陆作战以及日本可能的饥荒。从这角度,当下的滥杀,反而可以在未来少死很多人。

回到开头说的,这似乎是个变形的火车问题。李梅的作为就像是在电车问题中选择牺牲一人救五人。但真的是这样吗?假设日本被这样滥炸还是没投降的话,这些人的牺牲是否就「白费」了呢?

葛拉威尔另一个支持汉赛尔的理由是基本的人道考量。火烧平民实在是难以接受的选项。

最近正好看了〈谢谢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这部从日本平民视角出发的二战动画电影(好看大推)。电影中的地点正是被李梅轰炸过的吴市。于是乎,书中的火攻对我来说不单是文字,而是鲜明的电影画面:炮弹如烟火般不断划破天空;众人在火阵中仓皇逃窜;孩子奋力驱赶死去母亲身上的蛆……

我想我会选汉赛尔,但这并非出自什么高尚理由或熟虑思考,只是单纯没屠杀的勇气罢了。但如果这样做反会让更多人死去呢?如同教会事件,这次的拷问我对自己还是失望。

〈谢谢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海报(引用自「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制作委员会)

再想深一点,看看现正进行的俄乌战争。在精准轰炸已然实现的现在,战争真的「干净」了吗?

思索的越多,我的疑惑却不减反增……

【后记:故事的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读葛拉威尔的作品。只能说能名家就是名家,看他熟练地爬梳大量史料,把如此庞杂的事件说得那么易读好看,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一眨眼书就见底,功力实在深厚。

而他对汉赛尔和李梅的刻画尤其厉害,这两人在在他笔下仿佛一光一影,对比呼应。不过这也让我不禁思考,如此强大的故事性叙事真的好吗?

如上面说的,葛拉威尔毫不犹豫地站在汉赛尔这边。在书中,他甚至引用撒旦诱惑耶稣,如此强烈的方式来暗喻李梅接受烧夷弹的不道德。如此大胆挥动说故事的权柄,让我不禁略感畏惧。

身为读者的我,看到的是他对事件裁切整理过的样貌,而这样的样貌是否会偏离真实呢?但话又说回来,所谓「真实」真的存在吗?

虽说有些疑惑,不过能让我思索这些或许也是这书的另一层价值吧。作为历史书,葛拉威尔的确做到普及推广的效果。之后也会想找更多他的书来读。

最后我想,历史未必能让人们学到教训,停止犯蠢。但这些故事总提醒着我们,在每个当下都要更谨慎地做出选择。历史没有如果,但未来还有更多可能。


你可能也会有兴趣的文章:


↓↓也欢迎大家来追踪〈姆斯的阅读空间〉的脸书和哀居↓↓

姆斯的阅读空间FB  
姆斯的阅读空间I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