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16號
澳門學16號

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中国80、90后世代如何看澳门?来自后毛(泽东)世代背包客的观点

(编辑过)
很难想像一个关于海滩如何运用的问题,也能拆射出世代观点与特征
作者:廖志辉(澳门学16号作者)
Cover Photo: @dynamicwang

很难想像一个关于海滩如何运用的问题,也能拆射出世代观点与特征。

「黑沙海滩」及其休憩区是澳门唯一具有休闲与郊野性质的海滩区域,你可以在此游水、烧烤、野餐、放风筝,甚至露营与从事其他水上活动。

但近年黑沙海滩存在一个争议,即每逢周末节假日,营区总是被游客占据。新闻多报导这些大部份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所以喜欢在黑沙海滩露营,除了其休闲性质,也因露营相对住酒店来得更经济实惠。

而当露营留下的垃圾与乱象播出后,便经常激起本地人关于内地客素质和资源被争夺的争议。

Source: 力报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在黑沙海滩未被普及为「穷游圣地」前,它同样乘载一个世代的幻想与渴望。

他们是成长自改革开放,或者叫「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80与90后青年(因为研究时间落差,80后似乎不能叫青年了)。他们也是首批在资本主义底下成长,普遍被国内媒体评价为自我中心、物质主义、反叛、渴望自我表达...的一代。

本篇要介绍的研究则认为,仔细观察这代人在一个既是中国又似「异域」的地方,即前葡国殖民地澳门的旅游体验,会发现有别于主流认知的有趣世代特质。

广州中山大学王俊邑等人,进一步锁定看似最崇尚自由与反叛的80、90内地背包客(backpackers)作为研究对象。透过挖掘一个国内网上最大背包客讨论区当中,关于澳门个人游的讨论内容,将国内80、90后的想法、甚至更深层的社会矛盾自黑沙海滩「出土」。

Isabella! Isabella! Isabella!

 Isabella! Isabella! Isabella! 我无法忘记电影情景...女主角在澳门的街上奔跑寻找爱狗...那段寻找、热情...非常感动我...看了电影后,我经常想去重访电影中的情节,想要浸淫在一样的浪漫环境中。

这套在2006年发行,由土生葡人梁洛施和香港艺人杜汶泽主演,发生在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的故事《伊莎贝拉》 ,如此成为上面这位论坛背包客想去独游澳门的主因。

《伊莎贝拉》电影预告片

第一个关于80、90后中国背包客的有趣观察,便是这些中国年青一代对澳门的想像是如何被通俗电影与异国情怀主导,似乎忘记澳门曾作为殖民地的政治性。

即使面对澳门街头破败的建筑物,在这些国内背包客眼中仍是美好, 一位背包客这样分享自由的旅游体验:

从公车下车后,映入眼帘便是这个败破老房子。在这条街上,我们能发现许多有特色和风格的房子。然而,我觉得这些房子有点陌生。晚霞让这些破败更显忧郁。

我们在之前文章说过,回归初期澳门官方为了发展旅游业,十分积极地重塑澳门的殖民故事,打造一套主张和谐的新认同论述。这种有利旅游经济发展、强调异国特色的论述其实亦被内地青年吸收,形塑他们观察澳门的角度。

结果,原本服务澳门的「异国情调」新论述,却也某程度与内地主流政治论述,如「港澳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地方」产生违和,或者说被这些80、90内地背包客忽视。

然而当主流政治论述似乎难以在青年背包客上发挥作用,其他现实条件却又时刻提醒政治影响力的存在。

我们都是次等公民

除了电影提醒了这些青年背包客自身与澳门的不同,现实的移动限制亦强化了这种认知。

下面是一段论坛内的对话:

 A:我嫉妒你们广东人,你们是二等公民,随时随地都能去港澳。

B:只要回到你的籍贯地,申请到港澳的通行证,到达广州后展示你的临时居住证也能获得visa,有什么好嫉妒的?

A:确实二等公民无法明白三等公民事务。非沿海城市的居民,即使有了港澳visa也无法自由到港澳。我们只能以团体形式参加旅行团,明白吗?

C:我们不都是一等公民吗?为何要区分二等和三等呢?在你来看?那谁是一等公民?

D:港澳居民是一等公民。二等公民是主要中国大城市。至于三等和四等,你可以随这个逻辑去判断。

直至现在,并非所有内地居民都能自由到境外旅游。 2003年官方推出港澳个人游计划,让合资格的内地民居能以个人方式到港澳旅游促进当地经济。

开始时只有籍贯为广州、东莞、佛山三个靠近港澳且城市发展相对高的居民合符资格。虽然后来开放的城市不断增加,但到目前为止,近700个内地城市仍只有49个城市居民被纳入计划,且大多位于沿海等高收入地区。

如此,公民的移动被经济与地区条件所限制,物理限制造成情感上的伤害。论坛内一篇题为〈自由行在澳门:快乐与痛苦〉的贴文这样提到:

让我来回应这个贴文...
快乐与开心是来自知道澳门是个很好的地方痛苦则沿自移动控制...回归已经十年了,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双边检查吗(澳门和拱北)?害怕中国人偷渡到一个中国的地方?害怕中国人偷运个人物品到一个中国的地方?

研究者认为这种限制实际也助长了后毛世代国族主义的上升,因为在这些不满的年青人眼中,「中国人被排除到中国的地方(澳门)」了。

女性煮饭男士冒险

最后一个世代观察涉及性别。

这些80、90后看似进步的国内青年,仍然内化了某种儒家价值观(Image: Li Junfeng/VCG)

也就是当外界视青年世代为反传统与叛逆,儒家的性别刻板印象却仍然在看似更叛逆的背包客群体中。

例如某女背包客网民想要参加一个由男性组织的澳门骑车露营团,但因为不想参与整个骑车行程,故主动提议为男网民组织的背包团煮饭。

另一种例子,则是往往当某男性背包客完成某种「壮举」,例如从广州骑车出发经横琴半岛再进澳门,途中还参加了一次澳门马拉松比赛。此类经历贴文经常惹来女背包客们的群起称赞与夸奖,自叹这类行程过于危险而不合女性参与。

无论是女性以「做饭」这种典型儒家女性「美德」作为贡献手段,或是仿佛只有男性能完成的「壮举」等等,凡此种种,在研究者看来,都代表这些80、90后看似进步的国内青年,仍然内化了某种儒家价值观。

后毛时代的背包客在这里仍旧传统。

结论与反思

透过网上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本篇介绍的研究以澳门作为媒介,挖掘出这些渴望自由的中国青年世代的部份面貌。

这是一幅比主流认为更复杂的图像。

摆脱意识形态的后毛世代青年看似并不政治化,却又深深了解与不满于社会的不平等(次等公民论述);这些背包客青年想要摆脱集体化束缚,却又仍然被传统儒家价值观左右(性别刻板印象)。

结果,背包客文化背后的自由与平等精神,讽刺地与现实和传统世界共存于中国。

#文章篇数:9️⃣6️⃣


💬 【在帝国边陲讲故事】的故事|📁 文章目录|👍脸书专页📣 征文启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

澳門學16號

四個社會科學和歷史背景的作者,嘗試訴說一座名叫「澳門」的看不見的城市。它的故事不止關乎自身,也關乎背後的帝國和邊陲。 👇我們的故事|Podcast|免費電子報|Patreon https://linktr.ee/macaology_empire

43252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