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樓C室
9樓C室

蝸居斗室,隨讀隨想。

自由不求人——读《The Fear of Freedom》

即使面对大国崛起,专制政权屡创经济奇迹,民主制度仍然值得宣扬,就在于每个人对自我、成长和快乐的追求在制度里都得到尊重,而不是将集体意识加诸个体一味强调服从、义务和牺牲。
Caption from Routledge

书名︰The Fear of Freedom
作者︰Erich Fromm
出版︰Routledge (London)
版次︰2001年(原著1942年刊)
ISBN︰9780415255424


许多批评或猜疑民主选举制度的人都会以纳粹政权和希特拉作例,希特拉透过民主选举取得权力固然是无须置疑的史实,但这不必然就是民主制度的缺憾。这本写在二次大战烽烟骤起时的书,既是美籍犹太人Erich Fromm反思纳粹政权的作品,也是后来社会心理学(或精神分析社会学)不可不读的经典。

Fromm虽然师承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在分析纳粹政权何以笼络人心时却没有脱离社会脉络。整个分析框架要先从历史说起,在以往的乡村甚至原始生活,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关系使个体成为合众的一部份,然而当这种生活被资本主义和都市化取代后,每个个体就成为经济体系的小齿轮。

所以现代都市里人们的冷漠和自私其来有自,因为即使我们生为有完整个性和自由的人,但社会加诸于我们身上的期望和价值并不相称,特别是将个人成就或成功的准绳完全系于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未获取社会主流价值加持而又渴求的人便迫不得己关注自身,设法「上流」成为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当然,我们都有向社会主流价值说不的自由,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随心享受独行独断的无拘无束,懒理世俗主流的流言蜚语。

如是每个人追逐其中,就像是在经纬分明的跑道上互相竞争的跑手,不但没有趋向共同目标而团结的可能,个体更在过程中承受无以复加的不安感、无助感和疏离感。而吊诡的是,资本主义和经济体制其实就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但这头巨轮运行日益急速,最终却脱离人们的控制,反使人们被资本主义牵着走。

当人们选择臣服在资本主义之下,就会产生一种失去自我的被虐倾向,任由资本主义和经济体制的「大脑」即国家和当权者所摆布。当权者发号施令不会是绝对命令,往往是巧言令色搬出关心民众福祉的招牌,有时未等到财爷鼓励大家买楼增加对所在地的归属感,社会主流价值一早看风转舵,总之有没有父干都好,成功上车就是享誉社会的楷模。买楼虽然一掷千金,但当刻决定可能毫无理性只随社会主流论述人云亦云,既然大家都说买到楼是成功人士,于是就买楼了。

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陷入泥沼,物价飞升既令蓝领阶层苦不堪言,亦令白领阶层的中产生活面临危机,继而堕入主流价值经济挂帅的自我质疑和焦虑。大家怀疑人生到极致,纳粹政权就在这个背景下拿出自强富国的愿景乘虚而入,再借选举攀上权力高峰。说穿了这都不是民主选举制度的错,而是选票背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虚怯与不安。面对另一次世界大战在即,Fromm提醒每个人都要自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意识,只有反躬自省持守自身,才能察觉一般常识(Common sense)其实从不common,背后的权力操弄往往威胁我们的自由。而面对今日犬儒当道、极权再兴的后真相时代,同样的提醒还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似乎一语道破人类文明命途多舛,始终都是那个老模样。

Fromm在书中扬言「Positive freedom consists in the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the total, integrated personality」,因为自由的精髓从来不在于我们免除制约或其他形式的桎梏(Freedom from),而是我们如何克服伴随独立而来的孤独、通过理性思考自发去创造(Freedom to)。因此即使面对大国崛起,专制政权屡创经济奇迹,民主制度仍然值得宣扬,就在于每个人对自我、成长和快乐的追求在制度里都得到尊重,而不是将集体意识加诸个体一味强调服从、义务和牺牲。

Know thyself,这句希腊时期以降的隽语,说明了自由的意义,亦隐含着自由的代价。毕竟,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午餐的,就当争取制度自由的社会运动可以free-ride,自己的自由终究都要自己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