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恩恩
許恩恩

清大社會所碩士。自由文字工作者。

八年前的乌克兰《独立广场》,勇敢、诗意且高明的影像作品

2020年坎城影展的特别放映,是香港的《时代革命》;2014年坎城影展的特别放映,是乌克兰的Maidan(香港翻译为《独立广场》)。
原刊登于udn 鸣人堂。文章写完之后,也录了podcast 节目,顿生一种「此时这样称赞一部纪录片,是否会浪漫化了时事,或其实是适当的将情感带回?」的困惑。节目资讯,放在文章最末,也希望慢慢透过更多讨论与交流,来充实这部分的想法。
Maidan 纪录片全片已公开于Youtube ,有英文字幕。




2020年坎城影展的特别放映,是香港的《 时代革命》;2014年坎城影展的特别放映,是乌克兰的Maidan (香港翻译为《独立广场》)。

人们一一穿过废弃的闸门,走过布满海报的长阶梯,在宽敞的室内绘制标语,盖着着简易的保暖被毯在地上休息,这是2013年底的冬天。纪录片《独立广场》全片都是一动也不动的长镜头,耐心停滞在每个独立广场革命的现场,人们穿过再穿过、走动再走动,路障、舞台与乐器们不断变化。摄影机如监视器般固定着,人群之中很少有人认真看向镜头,或只是轻轻瞥视便继续做事。

流动与变化,是广场革命的常态,只有在两个时刻,人群跟着镜头一起镇定下来:一次是电影开头,人们脱帽在独立广场唱着国歌;另一次是电影结尾,黑夜被众人的手电筒照亮,抗争者的棺材一副又一副被高举推进人群,挽歌重复缭绕。



起初,透过镜头看见这场抗争里的人们,眼神总是有些不安,脚步总是有些飘忽,而这在任何占领现场,其实是极为正常的,曾经在街头待过的人必能心领神会,然而这种「真实」却是少被电影所捕捉。是的,领导者会在舞台上说话,不同社会位置的人、各议题的关怀者、各宗教或社会公信的长辈,在轮班讲话时,通常都会吃螺丝,乐手即兴改编的歌曲,通常都会掉漆、忘词。

人要跟着喊口号,也就有人要煮饭及排队,有人要坐下休息,有时大家会显得有气无力。 Maidan耐心地划出一个景框,剪接拣选的连贯影像则自发萌生出动态的韵味,流动出各种诗意的诠释。




时间来到2014年初,黑色字卡简单带出政府荒谬的因应举措,抗争上升为革命,别尔库特部队进入镇压,暴力执法肆无忌惮。在浓烟之下转型的独立广场,镜头也追随到了前线,画面里声响的越来越大,在一个催泪烟雾弥漫和闪光弹炮火隆隆的场面里,景框如前几个月和平占领时期那样,踩定一个固定视角,画面里有着各种流动,却已不再是人们有自由动作的空间,能够左顾右盼;而是盾牌、石头、火光、蓝黄旗帜不懈地高举飘扬,以及肉体串连的抵御。短短一颗被选取出来的影像,用冷静的口吻报导了战况:革命挺进了、革命后退了,来回拉锯。

如同《 凛冬烈火》( 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 )——记录同一场示威运动的纪录片——的受访者说,燃烧大量的轮胎而制造浓烟,曾一度延缓了别尔库特部队的攻击。透过《独立广场》我们则仿佛将一双眼睛摆在各个革命的座标上,见了火光,被浓烟熏到,闭上眼的时候,也吞进了凛冽的寒气。接着,别尔库特部队及黑道般的佣兵,以违反国际人道的执法方式对待抗争者。过程中,我们看见乌克兰人自发组织成志愿军,升级自身武力。

镇压开始,人群开始抵抗及逃难,镜头也不得不晃动、移动,歌声已经从嘲讽普丁的轻快旋律,渐渐转为悲怆肃穆的哀歌。火焰与浓烟,已是固定元素。在这样的场景里,也偶有烟火如弹药般上射,或许,手边任何与火有关的物品,通通都必须点着,火是反抗的武器,鼓舞激励着们人们。

IMDb


在前半段影像中曾看到的普通衣物,后半段全成了简陋的安全帽、形状不一的手持木板还有能够充作盾牌的块状平面。持大声公的人们,从精神式的演讲,变成每日发生事件的报导,再变成替受实弹扫射的抗争者们疾呼医师、绝望地叫喊救护资源,回到广场后,变成替伤者调度资源的广播中心,最后成为集体葬礼的司仪。

后来,视角渐渐有些不同,开始从相对的高处望下拍摄,那恐怕是保护自己的不得不然。俯瞰下方,桥上有着迟迟得不到救援的伤者,即使有人指挥医护进去,但只要抗争者们一接近,部队就会攻击。这不是射击游戏,是乌克兰革命遭受的镇压。我们也透过镜头,看到抗争者用木板抬着受伤的人们想要逃离,却频频受到攻击,仿如公开的集体行刑。每一隅、再一隅,都是残酷的灾难。

人们一度退守回到独立广场,经历几场战役,众人眼神已经不只是飘忽的不安,而是绝望与愤恨,还有不得不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去挣扎生存。突然,在一群站在高处的记者之间,又传出将有镇压及包围行动,纪录片的摄影机没有马上撤离,而是占据原地,被数十人穿越、挡住镜头以后,我们看见的是志愿军穿着防弹衣,筑起防线,传递砖块,继续保卫这一场革命。黑幕没有字卡的说明,只有人们呐喊着「光荣」。

那是实弹攻击、封锁离开的路径并以接近屠杀的方式,包围广场的群众,最严厉的镇压,但是电影没有给出这段战争般的影像,而是以长达十分钟的暗夜哀悼,凝视着高举手机亮光的人,凝视停滞的救护车与随后将要被抬出的棺木,聆听不断重复的悼念歌与「光荣」呐喊,聆听静默。

「光荣归于乌克兰,光荣归于英雄」这句口号,变成从「光荣归于英雄,英雄从未死去」。暗夜里,我们已经未必能看每张面孔,寂静与喧嚣的整齐划一,却使得观众单单从影像与声音,便能明白,在这几个月的革命中,广场上的乌克兰人们共同经历了集体创伤所带来的变化。


我说这是看见乌克兰「人们」的变化,是因为电影从头到尾都在拍是的「人群」,而不是把镜头放在任何一个个人面前。只有长镜头间的拼接,看似简单,其实全片一贯地拍摄群体,景框中总是流动的人群场面,才更凸显了镇静且静默的时刻,所带沉重及高尚的力道。这必是慎思后的方法,也是制作的坚持。

人群,如同一个生命体,它是会变化的。从革命起初的日常生活,就像是所有民主国家的和平倡议行动;到不断升级的镇压反抗,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出击,平民变成志愿军的样貌;起初人们轮班躺在地上休息,后来有人永久安息,而为绕在他们身边的,仍是乌克兰的人们。

最后,景框同样固定且漫长的,人们流动穿梭,在摆置鲜花的悼念区。观众仿若置身现场的幽魂,窥见了革命不同阶段的街道群像,并在庄重漫长的哀悼仪式中,见证「英雄」的诞生,见证反抗中的死亡,如何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

这是乌克兰导演瑟盖洛兹尼察(Sergei Loznitsa)所拍摄的《独立广场》,一部与《凛冬烈火》截然不同的方法,针对同一场革命所做的纪录作品。乌克兰电影档案馆在今年3月初,将全片放上Youtube并配上英文字幕,战争仍在持续中,革命仍在持续中,一则勇敢、诗意且高明的纪录片,值得所有关注这场战争的人观看。


独立广场纪录片《Maidan》:乌克兰八年前的革命与战火

【Apple Podcast】
https://tinyurl.com/2yux7pz5

【Spotify】
https://tinyurl.com/2m3k38zw

【Google Podcast】
https://tinyurl.com/yrmy75c4


(00:00:00) 认识乌克兰的一种方式:纪录片
(00:12:13) 深入介绍《Maidan》
(00:27:13) 将作品浪漫化/将情感带回来
(00:32:02) 纪录片、真实,与被筛选的知识

【节目配乐】
For Norah - Kurtis Parks
Prayer for Ukrain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