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 Matters
Dark Matters

一名阿氏保加症怪咖的樹洞。專門寫黑暗題材、冷眼旁觀分析人類行為。

记在移民前(2) 我的原生家庭

(编辑过)
因为你们给我留下的伤迹,我还要用余生来治疗。我不要活在你们的阴影下。

如果有看过上一篇文章,可能会惊叹:

为什么我这么"仇老"?
为什么我对华人文化恨之入骨?

这要由我原生家庭说起。
我出身父母双全的家庭,却没有感受过爱。
我有物理上的家,不愁伙食住宿,也没有受很多肉体上的虐待。
但精神上的创伤,往往比肉体上的创伤更可怕。

移民这件事情,迫使我重新面对自己,
选择需要留下的关系,断舍离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但有毒的关系。

现在回看,除了“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我想不到怎样形容这段童年。
详细大概可以拍一部电影,或者写一本书。
决定把它们简单在这个树洞写一写,自我心灵Detox 一番。
也让出自正常家庭的人扩阔一下眼界。

家庭沟通

我自问小时候真的不是个乖小孩,
自幼稚园起,经常被老师约见家长。
出席的永远是家母,因为家父知道一定会把我痛打一顿。
除了身体上的殴打,没有其他教育意味。

家母因为不忍看见,又不想跟家父冲突,自小事事向父亲隐瞒。
例如我考试成绩不佳,她会推说学校迟派成绩表,
直到拖到家父忘记这事情。

家父自己都是一个脾气非常重的巨婴,
只要有事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家母则只会逃避,息事宁人。
而且他几乎每句说话都非常具有攻击性,极少赞赏别人。

即使他觉得你做得好,他会说:你“今次”又几醒喎,啊才。 (啊才是蠢才的意思)

开心的事情跟他分享,会被泼冷水。
不开心的事情跟他分享,会被落井下石。

人生大事小事,当然尽量不要给他知道。
就算有事情必须告诉他,他一定要最后一个知道。

家母是一个经典华人社会的“女人仔”,
说穿了就是丈夫的附属品,丈夫说一她不敢说二。
无论家父做什么,她保护孩子的方式只有隐瞒,
从来不跟丈夫正面冲突,也不让子女跟她丈夫冲突。

这是我认识的父母。

家庭饭局

虽然出身公屋,但我们缺的从不是物质。
可能因为我有阿氏保加症,自从小学家里买了台电脑,
我被容许终日沉迷电脑,连吃饭都对着电脑吃“碟头饭”。

反正家里除了今晚饭菜的味道,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沟通的。
14年和19年社运期间,深蓝的家父在家里看电视的说话,相信也不必多说。

结婚后维持每星期回老家吃饭的习惯,
“吃饭” 就是照字面解释,坐在一起,把台面上的食物放入口。
整顿饭无任何有意义的沟通,跟茶楼搭台没两样。
这景象当时也令太太非常惊奇。

“为何我还要回去?” 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
大概是我始终为人子女的责任感?
每星期这顿饭是我跟这个家庭唯一的联系了。

这是我认识的家庭饭局。

亲子关系

跟家父相处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在我手抱的年代,当时流行的家庭活动是在维港两岸看烟花。
依稀记得当时下着毛毛雨,而且人很多,我有幸获得爸爸抱抱。
可惜当时是赛马日,我又顽皮拉扯爸爸的收音机。
结果被他重重摔了在地上,从此我不再要爸爸抱抱。

第二个片段在有点智力的年纪,跟妈妈买了个拼图却无力完成。
看到爸爸下班归家,自然想他陪我玩。
结果他因为上班累积的脾气,狠很骂了我们一顿,
还骂妈妈买玩具浪费金钱,从此我不再要跟爸爸玩。

这是我认识的亲子关系。

差别待遇

"生仔无心肝","生旧叉烧好过生你" 是这种香港人家庭的金句。
因为自问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被差别待遇我是自认活该的。
我自小读书成绩不好,经常在学校顽皮被抓被罚,
我做什么都被骂是应该认命的。

但妹妹却是经常名列前矛,绝对称得上品学兼优的乖女孩。
所以家父每次回家, 就会呼喊“我的烂鬼儿子”, “我的乖女儿“ 。
但其实妹妹也没有比较好过,分别是:
家父喂我吃的99.9% 是屎,喂妹妹吃的还是有95% 是屎,就少骂两句而已。

再好的成绩,全级第一名,只要不是100分,都是“无鬼用”,
因为他以他的小学的学历,考试默书是要满分才对的。

这是我认识的家庭交流。

生命何价、被抛弃的恐惧

家父在地盘工作,有很多不同的判头。
记得其中一个判头,不幸育有一个患唐氏综合症的小孩,
经常大小便失禁,他以别人家的不幸为乐。
经常说道“若然我有这个小孩,我一早带他去游船河” (意即带出公海,然后踢落海)。

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子女,听到这种说法会有什么感觉?
大概是“父亲英明” 吧!

不,他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就读小五时曾经因为体育课被踩断脚,住院几星期。
终于康复出院了,某天家母告诉我:
“医生曾经说你有机会长短脚,还好没有发生,不然爸爸一定不要你了”。
这句话对一个十岁不到的小孩,是何其震撼。

首先有一个这样想法的父亲已经够恐怖,
然后这个母亲选择把这样的想法告诉她几岁的孩子。

这是我认识的生命价值。

为什么我不是孤儿?

华人父母最爱说子女是“石头爆出来、在街上捡回来”。
我小时候也倾向相信这说法。
因为他们作为父母,跟书本上说的父母是两回事。

朋友同学的父母,会说鼓励的说话,会分享生活点滴。
我回到家只可以吃饭,睡觉,不开心的话在床上自己哭。
对了,家父说男孩子不应该哭,抓到会被打的。

有时不禁会想,其实为什么我不是孤儿呢?
孤儿也对父母亲有点美好的想象。
正如孤儿仔歌词,"若想抱抱就等待转世"。
最少他会觉得抱抱是件好事。

但是我不了,讨爸爸玩会被骂、抱抱会被丢在地上。
妈妈只会在旁边小骂爸爸,却不会出手阻止。

这是我认识的爸妈。

身教

家父在中国内地出生,跟随爷爷先来到香港。
然后家父埋怨没有被嬷嬷照顾。
从此他的家庭分开两派,爷爷派和嫲嫲派。

自从乡下祖屋重建,金钱和利益作遂下,冲突加剧,
可能嫲嫲派骂他“有娘生无乸教” 正中要害,
此后两派除了行政需要几乎不相往来。

几年前嫲嫲在医院病危,尚有一点联络的姑姐好心联络家父.
获得冷冷的一句: "那关我什么事?"

这是我认识的“孝道”。

道歉

二十多年以来和他同一屋檐下,
不曾在他口中听过任何道歉的字句。
对,连不小心碰撞到对方的“对不起” 都没有。

大事小事,不管是谁错都不会道歉,轻轻嬉笑带过完事。
曾经一晚他弄丢了房产证,态度恶劣,
冤枉家母“不是你动过我的东西怎会不见”,
发着脾气找了一整晚。

结果证件原来是他之前给了其他亲戚,
事后当然也是没有道歉,连一点表示也没有,装作没有发生。

这是我认识的处世态度。

结婚后的事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加上香港家庭幸福的公式,必须结婚生子。
所以自结婚第二天Honey Moon 蜜月旅行开始。
两老最关心的,是我们什么时候生子。

关心到几乎需要在家族WhatsApp 群组,
提醒我们每晚记得交配。

到结婚两年未有结果,每顿晚饭都要追问:
什么时候生个孙给我玩?

儿子长大了不好玩了,叫他弄个新玩具,生个孙儿给他玩吧。

我每次听到都火冒三丈,理智线断掉。
生命是用来给你玩的?
玩出我一个悲剧不够,还要祸延后代?
我们领养了一只猫女儿,也从来不会说领养来玩吧。

再过两年我们终于决定生育,但不幸流产了。
家父明知这个事实,竟然在我妹妹的婚宴,
在主家席当众亲友面前大放厥词:
“期待抱孙很久了,可惜中空宝”
此后还不停继续抱怨我们不孝无后,说自己儿子性无能。

他们童年伤害我,我长大后伤害我爱的人,
还可以觉得子女欠你了?

到这时我知道这已经是个Point of no return.

“讨论” 移民

为什么“讨论”要有引号,因为跟他们的沟通从来是单向的。
双方只有各自表述,而且只要你不同意他,他就会发脾气人身攻击。
而且人身攻击程度之低劣,大概等于骂李嘉诚是穷鬼。

例子是我成功跟公司申请Relocation 到外国继续工作,
家父坚持不相信,坚持我去外国是做“洗大饼”。

再次因为华人幸福公式,移民绝对是大逆不道之事。
这当然不用任何讨论,移民= “狠心抛弃两只老鬼自生自灭”。
还要移民到他最讨厌的西方国家,简直罪该万死。
说毕大发脾气一顿,家母再次息事宁人,劝说不用再说了。
虽然移民的决定大家心知肚明,但自此一年我们没有再谈论这话题。

在起飞前一个月终于决定尽我当别人儿子的责任,
告诉父母移民的日期,因为即使我没有好的家庭教育,
但后天总算学会了待人以礼,不辞而别始终不好吧。
最终得到“我真系恭喜你啊” 的回覆,整个对话在15秒内完成。

我猜这句话,大概是我家父对我的最后遗言。
因为自此他没有再对我说任何一句话,
吃饭斜眼看电视,对我一家视而不见。

我仿佛是一项失败的"养儿防老" 投资,
需要立即止损离场,多看一眼都徒然伤心。

他贵为人父亲,当然可以大义凛然斥责我这个不孝子,我配得天打雷劈。
但斥责之前麻烦先拨个电话,看看他自己妈妈是否还健在。

这是一个关系的完结。

Find the way out

现在回想其实这也很好,非常感谢他首先做丑人,
令我对这个原生家庭仅余的责任感都消失了。

不论我有没有移民,从今开始,
请从我的人生消失,以后各不相干。

因为你们给我留下的伤迹,我还要用余生来治疗。
我不要活在你们的阴影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