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此帳戶由 Matters 團隊代為管理) 哲學人團體。目標是把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 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

柄谷行人的哲学究竟讲什么?从黑格尔、马克思与康德讲起

为什么一位哲学家要去做那么多的跨学科研究呢?这都是围绕着他的理论目的:透过批评马克思如何批判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来重新建立一套历史哲学,重新理解当下人类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中,站在什么的位置。
图片来源:好青年荼毒室-哲学部

原文刊载于好青年荼毒室-哲学部

文|甘仔

难度:★★★★☆

在当代日本哲学家当中,柄谷行人可以说是少数直接参与当代西方哲学讨论的一位东方哲学家。他关怀的议题很广,从日本文学、伦理学问题,甚至到世界历史的理论,都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当然,他最著名的部分,可以说是他的世界史理论,整个体系横跨哲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且包括地缘政治的部分。他的论著当中史料之扎实,在众多哲学家当中可谓十分少见。

他的理论除了三大思想来源: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也可见到佛洛依德、马塞尔.莫斯、华勒斯坦等等其他人文社会学者的影子,更包括日本著名的历史学者杉山正明等。

理论目的:黑格尔的倒转

但是,为什么一位哲学家要去做那么多的跨学科研究呢?这都是围绕着他的理论目的:透过批评马克思如何批判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来重新建立一套历史哲学,重新理解当下人类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当中,站在什么的位置。

他称这个种做法为「黑格尔的倒转」,而当中的原因是柄谷不满很多受到右翼黑格尔主义者影响的讲法,例如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在苏联倒台之后,美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及代议政治民主,是世界史发展的最后终点,是人类各种社会模式当中的最高型态,故此人类社会没有进步和变革的需要。对于柄谷来说,他认为这种历史终结论是荒谬的,因为现今贫富差距之大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后所带来的结果。

柄谷认为,右翼黑格尔主义者所讲的历史终结论是建基于「资本、国家、民族」这个铁三角结构之上,往后有很多自由主义者的革命,实际上只不过是重复地发生之前的事件而已,正如他以下所说:

「然而,人们并没有自觉到这个情况,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自觉到,自己闭锁在『资本-国族-国家』的回路之中,只是在其中不停打转,却误以为历史正在前进,近年发生的『阿拉伯之春』,被认为是革命性的事件:但是它们带来的,顶多只是『资本-国家-国族』,并不能超越它。

只用否定的方式,并不能超越『历史的终结』这个想法,想要超越『历史的终结』这个想法,只有超越『资本-国族-国家』。但是,为了超越它,首先必须理解、掌握『资本-国族-国家』这个三位一体的体系。那么,是否有人曾经在相互关联的体系中,捕捉到资本、国族、国家的本质?有的。那正是黑格尔。

黑格尔的《法哲学》,是辩证法式的体系。他试着在其中,以理论的方式统合法国大革命提倡的自由、平等、友爱。第一,他提示了市民社会,也就是市场经济,作为感性阶段。那就是法国革命时所说的『自由』。第二,在悟性的阶段中,国家(官僚)现身,纠正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矛盾,实现了『平等』.最后他在国族中发现了『友爱』,作为理性的阶段。 」[1]

黑格尔对于感性=市场经济,悟性=官僚,理性=国族=友爱,明显是把康德三大批判整套知识论的架构放在历史当中,当然这只是题外话,我们这篇文章并非讨论康德。

但是,「历史终结论」究竟与柄谷所讲的「资本-国族-国家」这铁三角有何关系呢?这与他如何阅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关。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福山等受黑格尔影响的右翼学者所讲的「历史终结论」,是指人类自从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这种铁三角模式之后,已到达历史发展的终点,从社会型态的本质上讲,已没有进步的可能。无论往后的人怎样做,都只会在这个结构内的回路游走,人类早已探索完社会发展的所有可能。

当然这是柄谷自己对于黑格尔的看法而已,黑格尔该如何诠释,还有很多很多的理论,黑格尔也有左翼的诠释。不过,最关键的理解还是这一句:「……在黑格尔的想法里,当『资本-国族-国家』确立之后,就不会再有根本上的革命……所以才会说,历史在此终结。」[2]

马克思的盲点

柄谷行人的整套理论的目的,乃是寻求黑格尔式「历史终结论」外的另一条路,希望为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寻找一条新路,而他认为,马克思老早便注意到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问题。

他认为马克思意图突破黑格尔的讲法,反对历史终结论,并把黑格尔整个讲法上下倒转,认为推动历史向前走的并不是意志,而是底层的经济结构:人类社会的意识型态只不过是果,不是因。同时,「资本-国族-国家」这个铁三角只不过是意识型态的产物,故此他以「经济决定论」,用生产关系的讲法为因,意识型态为果,试图理解历史演进是如何如何的。

对于马克思来说,国家制度、市场模式、社会的价值观,甚至是文化、艺术等等都只不过是意识型态,即上层建筑,若果经济结构﹙即下层建筑﹚改变的话,上层建筑亦会同样改变。而对于柄谷来说,把国家这种东西当成意识型态的一部分,正正就是马克思有问题的地方:

「马克思和普鲁东等无政府主义者一样,认为共产主义和『国家的扬弃』一样是不可切割分离的。然后因为只要废弃资本主义,国家就会自动消灭,所以他赞成暂时性地透过国家权力来废除资本主义。但是这样做不但不能让国家消失,反而强化了国家。事实上,以国家的扬弃为目标的俄罗斯革命,最后达到的却是国家社会主义(史太林主义)。还有,马克思认为国族根源于资本主义对立。只要消除对立,问题就会消失。然而这样轻视国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最终败给了高举国族旗帜的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3 ]

以国家为本,用国家行政机器废除市场,反过来更强化了国家的存在,令到「资本-国家-国族」的三角更稳固。另一方面,把国族或民族主义问题仅理解为意识型态等上层建筑的问题,便忽视了国族问题之复杂。若果消灭市场与资本主义便能顺理成章地解决国族问题的话,那么为何共产主义国家之间仍会有政治甚至军事上的冲突呢?这当中包括上世纪中苏珍宝岛事件,甚至是中越之间的军事冲突问题。

柄谷行人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正正了解到民族主义与群众的复杂性。故此,这批知识分子便转向至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韦伯的社会学,试图解决何谓国家与群众的问题,希望强调「上层建筑的独立自主性」,说明这些东西有其内在理路,不能被经济层次所化约,或者是重返法国大革命前后启蒙时代的路线,希望以启蒙及教育的方式,消除国家与国族的存在,但当然他们的尝试都徒劳无功,因这结构有更深入的根源,并非简单以启蒙的方式便能消除。

而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并没有把国家与国族重新以经济的角度来理解,特别是没有以生产关系方式以外的经济模式来思考,因此仍然把国家与国族安放在上层建筑之上,没有重新找回它应有的经济基础。

以交换模式取代马克思的生产模式

对于柄谷行人来讲,马克思《资本论》最大的问题,是以近代的市场经济为本,来理解未有市场经济之前的历史,或者是往后经济的模式。正如柄谷行人所讲:

「马克思从『生产模式』的观点观察社会构成体的历史.生产模式指的不是生产的方法,而是从『谁拥有生产手段』的观点来观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拥有生产手段:封建制之下则是领主。另一方面,氏族社会的生产手段是共有的。从这里衍生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共有生产手段的看法。但是,这样的观点,有许多不完备之处。」[4]

柄谷认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之上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他认为马克思的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市场经济以外的交换模式。例如原始社会当中,通常都是部落共同体,仍未出现国家的,这些部落只不过是以血缘维系在一起的一种生活共同体而已,甚至这些原始社会,也未必是一个定居的社会,仍是与游牧为主。若果以商品交换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社会,是有问题的。这些部落共同体,主要是以互酬交换的方式(送礼及回礼),例如婚嫁,或者是「太公分猪肉」的方式进行交换的。即使现代的农村共同体,亦残留这种交换物件的方式。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血缘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但这种交换模式的重点乃在于「互酬原理」,而不是商品货币交换的原理的。

当然,对于柄谷行人来说,马克思的讲法有着他独特的见解。 《资本论》从商品交换开始论述,认为如果在现实中,商品不能成功地交易,例如有时候不能即时卖出商品,这些商品便会变坏,例如是食物等等,于是这些不能储藏的商品便要被遗弃。即使是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模式,在现代社会当中,很多是都是有口头承诺或票据在手,所以是有着法律效力的,故此亦是商品交易的一种。这些商品交换的方式如何进行,是马克思的重要贡献。但是,商品交换只不过是几种交换模式的其中一种,而柄谷行人则称其为交换模式C。

那么,还有什么交换模式呢?按照柄谷行人的说法,还有交换模式A、B、C 和D 的,但为什么要引入交换模式来取代生产模式呢?正如柄谷所言:

「『生产模式』的想法,没办法充分说明社会构成体的历史。就因为如此,经济基础(下层结构)决定论受到怀疑,甚至放弃。确实,如果『生产模式』的想法不合用,那就应该放弃:但那并不表示我们应该放弃『经济决定论』的看法,我们只要换掉生产模式,从交换模式出发便可。」[5]

对于柄谷来说,交换模式的想法源自于马克思年轻时候,对于「交通」的想法。这里所指的当然不是日常意义下的交通,而是指任何的交换方式,当中交易、送赠、祭神,甚至是战争等等,其实更准确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新陈代谢」(metabolism) 。而建基于这个概念,交换模式可以分为四种:

 A 互酬=國族=微型世界系統B 掠奪與再分配=國家=帝國C 商品交換=資本=經濟D 未知=世界共和國

交换模式A 所讲的就是先前所讲的「互酬原理」,即人与人之间透过「赠与」的互酬形式来进行交换,例如在早期的部落社会,简单的以物易物交换模式,而这种交换模式常见于血亲或者是邻里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当中,亦可以见到这种模式,祠堂宗族控制男丁的田地分配,或者是以房屋及食物,请老师到私塾教书,这些都是交换模式A 的特点,重点是一个「互酬-相互扶助」于微型社会系统。

交换模式B 所讲的,则是以强制的武力控制一个地区,征服者向被征服者提供保护,而征服者则向人民收税,然后再用这些资源作第二次分配。这便是国家的运作原理,而若果这个国家是一个「广域国家」,多民族且地理资源分配不平均,为了确保这个国家能够继续以单一市场继续运作,便产生「帝国」这种现象,就是以强大的中央政府控制各地方的资源,以重新分配的方式,平衡帝国内不同地区的需要,比如说汉武帝时期的平准法与均输法,就是帝国运作典型例子。

交换模式C 所讲的便是近代世界的市场经济,以货币为中介,与其他人进行商品及服务上的交易。这个很好理解,近代世界开始的货币市场经济,银行、保险、金融业等等都是这种模式之下的东西,而当中最具特点的交换,是以金钱赚取金钱,不再是纯粹以卖出商品来赚钱,这方面马克思及其他经济学家亦提及了很多。

出现在未来的交换模式D

我们要注意的是,以某一种交换模式为主的时代,并不等于只有这种交换模式的。也就是说,即使现代世界并不以交换模式A 为这个社会的主要交换方式,但是这种交换模式仍在,至少亲友间的送赠仍在,人与死人之间的交换仍在(例如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只不过这种交换模式并不是主要的交换模式,是被压制着的。

而且,交换模式之间亦有可能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例如交换模式B 可以确保一个地区出现大的单一市场,作为交换模式C的货币交换的基础。甚至交换模式A 的「互酬原理」,亦包括着「以牙还牙」的复仇想法,人的互酬可以是互害的,不必是互利的。而不少氏族社会出现「以牙还牙」的不断互相复仇的情况,以致不能出现的「国家」这种交换模式B 的强制交换方式的。

但是,除了A、B、C 以外,究竟D 是什么呢?这部分我认为他讲得不够清楚,而这便是交换模式A 在B、C 崩溃以后,即「资本-国家-国族」铁三角关系分解之后,交换模式A的「互酬」原理在新的层面之上回复,人们重新以互助互酬的方式交换物品,构成一个共同体。而这基本上便是柄谷行人的哲学理论一直想论证的东西,亦是他认为人类未来希望之所在了吧。

但是交换模式A这种部落或国族原理,究竟与D 有什么根本不同呢?为何回复之时不会沦为A 而是D 呢?柄谷行人会回答,交换模式D是超越这个铁三角的一种扬弃,用康德的话来说,这是人类给予自身历史意义的一种自由行动,故此是一种义务,而这样的义务,只能是以「普遍宗教」的形式出现。他便引用康德的话来讲:「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所有的义务,当作神的命令来认识。」[6]

我们尝试以几千字左右介绍柄谷行人整套理论。他所讲的内容的确十分多,而当中关键在于这几种交换模式究竟有什么内容。虽然内容充足,但以阅读难度来说,他的著作算是比较简单,通常都是他对于大历史的资料分析,人类学的研究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等等。所以,复杂的位置乃在于他整套理论的目的,这部分对于不太熟悉哲学的朋友,较难掌握。

而这一篇文章,便是希望简单讲一下柄谷行人的哲学目的为何,也说明为什么即使他的著作有那么多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他同时亦是重要的哲学家。

參考資料︰ [1]柄谷行人,《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林暉鈞譯,頁28-29 [2]同上,頁30 [3]同上,頁34 [4]同上,頁36 [5]同上,頁42 [6]同上,頁48
甘仔為人低調又低俗,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文章低能與低質; 興趣是歐陸哲學,現在研究的是與生物語言相關的課題; →→打賞荼毒室←← 很喜歡貓與兔,閒時會思考牠們究竟懂不懂人話, 一想到這個問題,便察覺還有很多論文要看,便頭暈眼花了。


好青年荼毒室官网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