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榴槤
梔子榴槤

人类迷惑行为观察员

【阶段性写作小结】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 🤪

「要是找不到答案,安静地做点事也不错。只要能够专心一意地持续创作,做好了100个盘子,答案就会跟着出现。」《蜂蜜与四叶草》里的老教授对迷惘不已的亚弓如此说道。

本来是打算在Matters写到100篇的时候再来写这篇小结的。但是最近感到有必要进行一些回顾,才能更好地move on;所以就先以这第30篇来做小结吧。

来Matters 写作是为了什么呢——圈粉?赚币?交朋友?这些固然都是很棒的附加值,但我写作的主要目的其实只是为了梳理思绪、探索「我」而已。当然,在Matters上的写作又与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不同。写给别人看的文章,一来应该是别人会感兴趣、有共鸣的话题,二来表意要清楚,能够为对话添砖加瓦。因为有这样的前提,我在Matters上写下的思索,确实是比我日记中的零散呓语更严谨缜密。

以下是回顾。

7篇小清新,文青蜕变

美丽岛的歌系列文章,成文于2018年夏天,是我出国多年之后第一次用中文写了5000字左右的纪录。那次去台北参加好友婚礼,顺道乘火车环岛游了一圈,途径影视作品中听说过的都市和村镇,对台湾的历史与当下的思潮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深受震动。早已远离中文环境的我,左思右想,还是得承认,此时只有用中文才能准确地表述我的心情。不熟悉繁中网络,又不便在简中微信上发布,于是也就只是在朋友中传阅了一下,很快便忘记了。

一晃到了2020年疫情爆发。那时我已经开始上一些写作班,进行规律的写作练习;同时简中网络的审查严重到了全世界都不能再无视的程度,我突然「有种」了起来:我凭什么要自我审查?于是找到了Matters,作为试水,把台湾游记发了出来,但其实主要是为了发后面那篇纽约隔离日记。之后我只有在参加中文写作班的时候才会用中文写作,2020年11月发的两篇小清新他开了我的梦中之店和她的旅行2020都是写作班的作业。不过因为Matters国内的亲友都不能看,我在Matters也还没找到社群感,所以2021年间我写不敏感的小清新作文还是倾向于发表在豆瓣上。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即使是小清新也随时可能被豆瓣扣住不发,我删掉豆瓣帐号又是后话了。

6篇怒文,含割席三部曲

割席这个词是跟香港人学的。挪威导演拍反送中的纪录片Do Not Split,名字来自运动中香港手足之间的口号「不割席」,要团结一致的意思。但是听说简中媒体将Do Not Split 翻译为「不分裂」,说反送中是为了国家统一。笑死。后来这边大陆朋友间就开始说要跟什么什么「割席」。

再次回到Matters是今年3月。因为各种社会动荡集中爆发,我的思绪急需梳理,于是这几个月一边看新闻,一边写了6篇不那么清新的怒文。其中,崇拜利维坦的国度拿回我的语言作为移民的根与翼,我把它们归纳为我的割席三部曲。写完之后我就放下了:我接纳了我的来路,也确认了不会再回头。

15篇区块链相关心得笔记

所以要赚币最好还是积极参加征文活动😆

可惜赚币不是我的写作目的⋯⋯

2篇其他马特市社区活动,算是不那么清新的小清新

  • 参加《后缀》市民访谈活动,采访了Lola ,也因此结识了棒棒的主编@Jeger,加入了很高级的《后缀》会所
  • 有幸得到《后缀》邀稿,写了关于月经禁忌文章的短评
  • 希望今后排好档期,可以与更多的马特市市民进行比较深入的互动。




为什么我还是这么迷茫呢? (从中二时期就没断过的迷茫啊⋯⋯

没有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也没有深耕的主题内容——之所以写了那么多区块链「主题」,其实也是因为它可以涵盖的内容太宽泛了,政治经济哲学技术游戏艺术传媒理财⋯⋯基本上我感兴趣的话题都能跟它扯上关系,所以区块链也不算是我的主题,只是一个载体。

迷茫就是因为我到处挖坑,没有专长吧⋯⋯

我的答案还没有出现。

下一个30篇,又会写什么?

于是,像是念咒语一般🙏:

✨✨✨✨✨ 要是找不到答案,安静地做点事也不错。只要能够专心一意地持续创作,做好了100个盘子,发布了100篇文章,答案就会跟着出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