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soncf
bensoncf

80後教會傳道人,香港人。

灵修与查经之间的缠绵

灵修时要看《圣经》,查经时也要看《圣经》,究竟两者有何分别?灵修时要摒弃查经时对词义、文学手法、历史背景的考究吗?查经时又要摒弃灵修时那种「如鹿渴慕溪水」的感性情怀吗?灵修与查经何时被二分对立?如此明确区分,对我们寻求透过《圣经》去亲近神的信徒,有何意义呢?查经有时变得「太过灵修」,灵修有时又变得「太过查经」,你曾有这个疑惑吗?

笔者发现有两种处理《圣经》文本的极端看法,影响我们去理解上述问题:(一)《圣经》每一节字句都能被现代读者copy and paste 成为神直接对自己当下的说话,;(二)《圣经》只是一部有具历史与学术价值的文学作品而已。避免信徒各走极端,我们需要持守对《圣经》应有合宜的理解。

《圣经》记载着神在独特的历史处境中对子民(特别多与以色列有关)的言说与作为,当2019年的信徒在返工途中揭开《圣经》文本去作灵修默想时,乃是阅读神在那历史上的独特作为与言说,借此去认识其所展示上主的神圣特质与属性,以致我们在今日的处境中,产生对同一位上主的期待。既然这样,信徒在灵修时并非要寻找能应付当天困难的「金句」傍身,仿佛耶和华对亚伯拉罕的说话、摩西对法老的说话、约伯对朋友的说话、耶稣对彼得说话、保罗对提摩太说话… 全都是神直接对自己说话;但信徒也不应在灵修时过份抽离,沉醉于经文的字义或句法的考究,而忽略把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呈现在上主面前,整个灵修过程并没有容许上主介入自己的生命。

对于一个灵修者来说,「我」是重要过「他们」的。 「他们」是谁?就是《圣经》中的人物。 「灵修」的层次往往高过「查经」的层次,就如你辛苦查考字典去解读你一位法籍亲友的法文来信,与你基于正确解读后而透过书信文本对亲友产生跨越两地的情谊,这是完全两个层次!不错,我们要谨慎准确解读「他们」的故事,但「他们」的故事如何成为「我」的故事?就必须在灵修过程中设定一段空间去作出静默,去感受及意识当下自己的身体状态、内在情绪、心中渴望、属灵光景,在深深意识到「我」的基础上,让「他们」所经历的神今日与「我」相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