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魚
蒟蒻魚

就是一條鹹魚!

潜入静宜窥探蔡珠儿

(编辑过)
这是一篇闷死人的关于写作的笔记

4月5日看到蔡珠儿在脸书上分享,她将携手李昂姐在4月7日来一场对谈,地点是台中的静宜大学。蔡珠儿曾旅居英国、上海和香港,在食和写上皆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我心中写饮食散文的华文第一人。我身为一个吃货,又喜欢品味文字,做珠儿姐的脑残粉是很正常的吧?

当日工作缠身,掐着死线出门,骑着机车抄小路,穿越陡峭的山路再下接台湾大道,风大得简直要把我吹上天。冲到静宜大学门口,我沿着上坡路跑进校园深处,校园里也是该死的很大风。我一副梅超风的样子疯跑到方济楼,先到洗手间擦汗,换下全湿的口罩,才敢进去惠三厅坐下来,大气才喘定,主角们就从我身边走向前排,谢天谢地,我没有迟到。

这天的对谈主要是为静宜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主办的,题目是「国厨与家宴的大烹小鲜:文学漫谈」。李昂姐扮演访问者的角色,而珠儿姐以受访身份分享如何写出经典的饮食散文。散场后就像懵懂中被用力拍了脑袋一下,我整个人都醒过来了。

珠儿姐在对谈的一开始就提到「Structures of Feeling」,讲如何写饮食散文,居然抛这么大一个书包出来,而后的对谈中,珠儿姐其实也是紧紧抓住这个概念在分享她的写作经验。 「Structures of Feeling」最早是由Raymond Williams提出来的,以我浅薄的理解就是实际生活经验和思想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最后成为人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珠儿姐继而解释到她的饮食写作正是从生活中自己不断地做菜,总结经验,联系社会学、人类学再把这些经验用文字表达出来。我想珠儿姐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写一个饮食散文的时候,不应该是流于表面的推介饮食,要贴合食物是如何来的,相关的历史,人文,才会写出一篇吸引人的饮食散文来,否则将和一篇发布在脸书上讲自己吃了一个什么食物的社交文毫无分别。珠儿姐认为对食物的描述字眼,像味道好,甜美,Q弹这些已经被用烂,已经被掏空了,不应该再用。写作的人要拓展自己的感觉结构,不要用食物书写食物,应该学习用跨界的语言来描述食物。

讲座的中间,珠儿姐朗读了一段她书写关于咸鱼的文字,这段文字收录在《红焖厨娘》中的<哈咸鱼>一文当中,也是我自己非常迷醉的一篇。

雨天午后听着Tom Waits,忽然觉得他像咸鱼,多尘砾有异味,外皮干皱质地松沙,可是在那皱和松里,有一种丰满膨胀的什么,满到溢出周遭的氛围,把你逼近感官的边界。何等奇谲的异物啊,臭和香、咸和淡、腐和鲜、喜和厌,衰败和蓬勃、邪淫和纯真,全都搅在一起和衷共济,混乱得近乎丑怪,但又丑得让人心旌摇曳。
总要有点沧桑才懂得吃咸鱼,经过打磨有过阅历的舌头,才能披沙沥金丑里识美,析破那腥臊浑沌的味觉迷阵,咂吮出鲜滋美韵。

我也算是一个懂咸鱼滋味的人,但我是无力写出如此细腻文字的, 只能以井底深处仰望高山的姿态来拜服珠儿姐了。这段文字,也正是珠儿姐提到的「Structures of Feeling」的精妙体现。

珠儿姐分享了一个她写作的IEFRR法则,我想这个法则不光是写饮食,应用在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也是适用的。

I :我,我个人独特的想法、感觉。这一点我是相当认同的,一篇文章要好看,首先要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观点,加上真情实感的投射,读者读起来才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E ( Empiric):实证和经验。在写饮食文时,就体现为吃过、做过。珠儿姐演讲中提到会忠实的搜寻原材料来呈现一道菜的风韵,甚至为了了解食物从何而来,旅居香港期间还自己种菜。珠儿姐甚至吃个笋都要研究不同产地,不同产期的滋味有何大不同,更加不用讲煮个饭需要放多少水都会深究这样的细致了。当她的这些精妙经验写到文章里,如何能不吸引人?

F (Filter):过滤、筛选。珠儿姐提到,确立写作对象之后,要看看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别人写过的,要舍弃别人写过的观点,除非你在同一观点上有更深层次的探究。

RR (Reading &. Research): 用写论文方法写散文,找到想写的对象后,要做大量阅读和研究论证。我认为,有做RR的作者会把写作对象上升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层次,再透过酣畅淋漓的文字呈现出有别于社交文的流光溢彩,成为隽永的一份子。

如果蔡珠儿深谙写食之道,李昂则是写性和反抗的专家。令我非常意外的是,写出这么多「阴暗」作品的昂姐,在现实中是如此犀利爽朗,我什至一边听昂姐讲话一边想如果能像她一样生动别致地老去就好了。昂姐也分享了她如何从施明德狱中亲身经历的「一碗遗憾的牛肉面」提炼成她的《牛肉面》。一个作者要对时代有高度的敏感,才能抓到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素材,再透过深邃的文字素养和独特的视角,让一个故事成为经典。

在《哈咸鱼》一文中,珠儿姐写到「世上有多少种咸鱼,就有多少种沧桑」,写作也是一样的,有多少种触动人心的文字,就有多少种沧桑。

李昂与蔡珠儿
后记:同场听对谈的,大多是年轻的同学们,只有包括我的寥寥数位中老年人是校外人士。昂姐在提到施明德的时候,扫一眼全场,笑说同学们太年轻,应该都不知道施明德是谁,大家自己Google,我们几个中老年人听到后都笑起来。我偷看一眼坐旁边没有笑的同学,果然两眼漠然,只能又一次慨叹我真的是老了。

回家后,心血来潮和细妹分享了珠儿姐写咸鱼的那一篇,笑问细妹看完有没有觉得我写的食很垃圾,嗯,我自己觉得挺垃圾的。

没能把对谈的精彩一一呈现,笔记写得很沉闷,列出一些要点,仅当与热爱文学的你作一点点分享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