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可以先收藏✨|2022年最受歡迎文章(下)
2022年,含投稿我們共產出70多篇文章,在FB、Matters和Patreon等平台都留下大量閱讀數據,今次我們依照「FB文章觸及率」和「文章連結數擊數」,各篩選出十篇文章供大家重溫。基於篇幅考量,分上下兩篇。上篇已刊出,這是下篇內容。社會/政治拿過「第一」的書店店員:菲律賓人...
由「大流行」到「風土病」:澳門的疫情管理與生命邏輯
有錢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下):淺談澳門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上篇中,我提到因為社會保障制度在沒有公共財政的大量注資下,是不可持續的,本篇進一步討論作為社會保障基金的補充機制,即所謂「雙層式社保」中的另一層─中央公積金的保障效果到底如何。
「清零、躺平、無爆煲」:疫情公共解說的修辭技巧
在過往三年間一個並不罕見的現象,便是特區政府雖然有一套關於疫情的說法,而市民則選擇「用腳投票」,以各自方法應對疫情。到底怎樣的公共解說才稱得上有效?
有錢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淺談澳門的社會保障制度(上)
澳門的經濟情況目前確實糟糕,然而由於市民享受到的福利並未減少,加上目前的勞動人口距離退休年齡尚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這使市民可能較難意識到財政收入下降會對自己的福利具體帶來怎樣的影響...
信任兩個字,知易行難:簡評《澳門施政報告(2023)》
一個有能力的政府,在困難關頭需要展示的是一個合理的願景...
「做什麼才能無本生利?」:澳門人與資源詛咒
文章靈感來自最近親身經歷。
這麼近,那麼遠:澳門葡語社群的自我認同、互動與社會界線
本月初,葡籍學者歐雯巧(Vanessa Amaro)於葡文媒體上,發表了其近期對於居澳葡人社群的研究訪談觀察,當中發現澳門的葡人社群正蘊釀一股「離澳潮」...
2000萬的交通規劃如夢一場?(下篇)|投稿 #13
筆者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為何此份規劃要事事以重慶為例?到底澳門與重慶有何比較性?
分析十七年來的「施政報告」用詞,到底發現了什麼?
每年,澳門特首都會在電視前上演一駒萬人矚目的獨腳戲,演出內容雖然「又長又冗」,卻可能是澳門最重要的演講,即施政報告的發表。
長治久安的迷思:港區「國安法」的制度效應與其啟示
雖然「國安法」在澳門的立法時間點遠較香港早,但不論本次的修法背景及方向,皆在相當程度上以香港經驗為藍本...去年兩篇刊於《日本政治科學期刊》的研究中,正好發現了不論是市民的制度信任、或是反對訴求的壓制,皆呈現著相當迥異的樣貌...
那裏有壓逼,那裏有迷因?
真的毫無抵抗之力?可能還剩下迷因吧。
人愈多、菌愈多?從地理學數據估算澳門人口密度與區域感染風險
回到澳門的情況,假若在日常活動重開之後,哪些區域存在著更高的疫情爆發風險呢?人口較密集的區域,是否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與台灣的未來想像
想移民台灣的港澳人士必須了解...
網格化管控?封城?婚宴群組?澳門疫下謠言的起源、傳播與結果
從6月中新一輪澳門疫情開始,我開始收集網絡上各種疫情謠言。幾天後,發覺這事幾乎不可能...
在城牆傾倒之後:遺跡與保育的政治與張力
最近一個月的澳門可謂禍不單行:除了疫情爆發的陰霾外,本地歷史遺跡亦出現了一起可謂災難性的事故...
澳門建制派議員專訪:「馮大炮」馮志強真心話
「大砲」開火,非同小可!
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外部勢力」與中國政府的語言藝術
是的,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在現實中是一個相對的問題...
請回答2017,重探那場傷亡慘重的澳門颶風:這些研究結論你認同嗎?
每次大雨或颱風來襲,我都條件反射地詢問開店朋友,是否需要幫忙搬出厚重防水閘...
澳門交通規劃缺乏的思考: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的一點啓示|投稿 #04
一般想到「交通規劃」四字,很自然只會聯想到車輛行進...但「人」本身也是交通系統當中的一部分...